門蕊 杜爽
【摘 要】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蘇聯逐漸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這種社會主義模式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比較系統的工業體系,為落后國家發展現代工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是這種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也漸漸暴露出它自身的弊端。在歷經70多年的風雨歷程后,蘇聯最終走向了解體,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分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經驗教訓,對我們今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模式;高度集中;工業體系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它建立于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當時,蘇聯成功用新經濟政策取代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通過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經濟,以緩和由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引發的激烈的社會矛盾。然而,當列寧去世后,當時的黨內高層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發生了激烈斗爭,結果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多數派最終獲勝。斯大林認為,列寧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是在特定條件下實行的,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當國內矛盾逐漸緩和后,這種政策就應該終止。面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重重包圍,蘇聯急需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捍衛新生的國家政權。因此,在斯大林執政后不久,蘇聯迅速開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和農業集體化運動。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中,斯大林最初的想法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但隨著工業化運動的逐步展開,大量的投資被用于重工業領域,導致了居民消費品生產不足,很難從農民手中換取足夠的糧食來維持重工業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安排相應的輕工業領域的生產目標,但輕工業發展在短期內同樣需要占用大量資金。為了便于國家從農民手中得到所需糧食和農產品,就需要把分散的小農經濟組織整合到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于是蘇聯在1929~1932年間開展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但農業集體化卻深受農民,特別是富農的反對,農民不愿將土地及農產品交予政府,也不愿在政府的控制和計劃下開展生產活動。為避免作物被政府充公,蘇聯境內大批農民開始宰屠家畜、燒毀作物,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產量的急劇下降和大面積的饑荒,但是這些情況并沒有影響蘇聯堅持發展重工業的決心。自1928年起,蘇聯先后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在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就已經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目標。到了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同時,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也推動了一批新型工業城市的崛起,客觀上推動了蘇聯的城市化進程。盡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蘇聯人民付出的代價同樣也是極為慘痛的。具體表現在,由于片面強調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的發展,造成了輕工業和農業的長期落后。
隨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斯大林的威望也隨之不斷提高。但當蘇聯的產業結構出現失衡,工業化發展遭受阻礙,黨內便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對斯大林的呼聲。對于這些反對派,斯大林視他們為“人民的敵人”,對其采取了大規模的鎮壓運動。這場運動被稱為肅反運動,也稱為大清洗。在整個肅反運動中,黨、政、軍等各部門都經歷大規模的清洗,其中冤殺和錯殺了許多人,鑄成了肅反擴大化的嚴重錯誤。蘇聯也在經歷了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以及黨內大清洗運動后,基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
這種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到底好不好,這個問題要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去考慮。在20世紀30年代工業化運動時期,蘇聯依這靠計劃經濟體制,有效地調動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迅速地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開始后不久,資本主義陣營就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這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被進一步激化。然而,此時的蘇聯不僅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反而以此為發展契機,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高速發展。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入侵,蘇聯利用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以極高的生產效率帶領蘇聯人民在短時間內生產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強大的工業實力保衛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果實,并領導盟軍最終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但在二戰結束后,在國際環境相對改善的情況下,蘇聯仍然維持這種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并且將蘇聯模式凝固化,神圣化。在經濟上,蘇聯繼續堅持片面發展重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挫傷了地方和企業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蘇聯人民生活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實踐證明,這種完全忽視商品貨幣關系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科學的,不全面的。在政治上,由于領導二戰取得偉大勝利,蘇聯內部驕傲自滿情緒滋長,不僅沒有積極地發展民主政治,反而將個人崇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高度的個人崇拜造成了蘇聯內部忽視法制約束,完全聽從于領袖的個人意志,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在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違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用強制的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和文化工作,造成了思想上的封閉僵化,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對外政策上,蘇聯雖然積極援助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但也頻頻干涉別國內政,有時甚至采用軍事占領的方式強行推行自己的發展模式。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魯曉夫發現了現行模式的問題,并試圖進行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但在施行改革的過程中,他只是廢止了蘇聯模式的一些極端做法,如消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并未觸及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制度機制。在其執政后期,蘇聯的改革出現了反復和倒退。此后,勃列日涅夫雖然繼續實行改革,但是卻僅限于經濟管理環節,并未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在政治上,蘇聯黨內領導干部老化保守,蘇聯人民對高層的腐敗,特權問題產生了嚴重不滿情緒。在軍事上,勃列日涅夫熱衷于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客觀上加劇了蘇聯的內耗,使蘇聯再次陷入危機之中。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面對國家陷入的嚴重危機,戈爾巴喬夫不得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此,他提出了“加速戰略”和“全面改革”,繼續“高速度”發展“重工業”。當改革受阻后,他又轉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主張“公開化”、“民主化”、“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甚至提出了“多黨制”,主動放棄蘇聯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實際是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方向,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實質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這種高度集中的發展模式在二戰后一度嚴重束縛了蘇聯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健康發展,為當代中國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發展模式方面,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應當符合客觀規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輿論引導群眾形成合理預期。在民主法治方面,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外交方面,我們要繼續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堅決反對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切實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為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們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宋全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基本經驗教訓[J].理論學刊,1998(5)
【2】周新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辯析[J].學術探索,2004(8)
【3】周新城.如何看待蘇聯社會主義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