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鏡治療小兒疝氣的手術技巧以及術后恢復情況。方法:選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1年間收治的小兒疝氣患者80例,將其按照不同治療方式隨機均分為治療組(40例,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和對照組(40例,使用傳統手術方式治療),比較兩組術中情況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遠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腹腔鏡;小兒疝氣;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小兒疝氣是疝外科以及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分為臍疝與先天性腹股溝疝兩類[1]。小兒疝氣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因素,鞘狀突或臍環未閉合而導致。患小兒疝氣的嬰兒往往會在臍孔或者腹股溝區域出現大小不定的包塊[2]。由于患兒大聲哭鬧或站立等升高其腹內壓力的行為,均會使包塊出現或者是變大。由于1歲以內小兒疝氣存在有自愈的可能性,所以臨床治療1歲以下小兒疝氣采取保守治療為主。但1歲以上小兒疝氣則難以通過患兒自身恢復,因此往往選擇使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3]。但是由于使用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患兒的損害較大且并發癥較多,治療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因此選擇使用新型治療方式即較為重要。本文就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手術技巧以及術后患兒恢復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1年間收治的小兒疝氣患者80例,將其按照不同治療方法隨機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0例,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5.43±2.86)歲,均為單側疝氣;對照組40例,使用傳統手術方式治療,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5.22±3.11)歲,單側疝氣為38例,雙側疝氣2例。對比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可知,其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相互比較,且所有患兒家屬對此次研究完全知情并簽署有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已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兒收治后進行常規治療,并且進行全身麻醉。治療組患兒使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在手術前將患兒禁食6h且禁飲4h,通過靜脈補液,保持機體電解質平衡,患兒排空膀胱后開始手術,將患兒仰臥于手術臺,腳高于頭15°,全身麻醉。臍窩處消毒,開小孔,氣腹建立好后,將腹腔鏡放置入患兒體內,找到患處內側環口后,觀察環口對側是否有隱形鞘狀突口未閉合。觀察確認后,將患兒發病側腹直肌處開口使用腹腔鏡置入持針器,將帶絲線圓針于內環口上方刺入患兒體內,并注意絲線需保留在患兒體外。通過腹腔鏡的輔助,將針線拉入腹腔內,在腹膜下潛行環繞內環口1圈,完成后,將線從進針處退出腹腔。輕壓疝氣囊將氣體排出后,結扎并埋線皮下。解除氣腹,手術結束。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手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在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其中并發癥主要選擇觀察記錄患兒腹脹、疝復發的情況。發生率=(腹脹+疝復發)/患兒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研究中所得所有數據通過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t和“”表示所有計量資料,使用卡方和%表示所有計數資料,若P<0.05則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兒術中及術后情況
對比兩組患兒術中及術后情況可知,治療組患兒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遠短于對照組患兒,且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
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可知,治療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患兒,且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結論
現代醫學認為,所謂“疝”即使人體內的某個組織或者是器官離開其正常位置,由于身體先天發育不全或是后天損壞而進入到體內另一位置[4]。而在嬰兒胚胎發育的過程中,腹膜鞘狀突能幫助男嬰的睪丸下降并進入陰囊或者是幫助女嬰子宮圓韌帶的固定。但若是由于腹膜鞘狀突先天發育不完全就極易引起小兒疝氣。小兒疝氣是一種兒科非常常見的兒科疾病,一般常見于男性患兒,女性患兒較為少見[5]。而由于小兒疝氣是屬于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很難進行預防,只能通過盡量避免早產兒以及發育不良新生兒來降低小兒疝氣的發病幾率。由于一般患兒年齡較小,因此一旦患有小兒疝氣,將對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及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應早發現早治療。
現階段臨床對于小兒疝氣的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即是疝囊高位結扎術[6]。此種方法是目前公認較為有效的小兒疝氣治療法,其具有手術小,較安全等特點,但由于在臨床應用中,此種手術治療方法在手術時間上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大,并且在治療后患兒的住院以及一系列并發癥均會影響治療效果及患兒預后。因此選擇新型的治療方法對患兒進行治療就尤為重要。
本研究則選取了目前比較新型的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疝氣,通過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可知,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治療組,其術中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即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少于使用傳統手術方式治療的對照組,其次在術后各項對比中可得,治療組患兒術后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遠低于對照組,并且兩組間所有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小兒疝氣時選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手術時間、患兒術中出血量、減少患兒術后住院時間及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力夫.用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7):54.
楊周健,劉鈞,楊健, 等.單孔腹腔鏡疝氣針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0):108-111.
李吉武.關于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下小兒疝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臨床效果的探討[J].飲食保健,2018,5(25):40.
高盛貴.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下小兒疝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9):164-165.
黎國仁.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93-94.
毛鵬學,閆興玲.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分析[J].飲食保健,2018,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