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平 (甘肅臨澤蘆灣小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個性修養、健康生活習慣、文明法治觀念的重要載體。面對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發揮好自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做到認清意義、拓展內容、豐富手段、創設情境、加強訓練,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現階段,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是一線教師還普遍認為只有數學、語文等幾門需升學考試的學科是主要課程,道德與法治課不用進行升學考試,只能算是“豆芽學科”。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情況可想而知,有的教師備課不研究教材,課堂教學成了應付;有的教師上課不深入,內容不嚴謹,教學效果不佳;課程時間被隨意擠占的現象也十分普遍,課程的重要意義與教學投入嚴重的不對等。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要求教師從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學生受教育的高度出發,把握課程的現實意義,提升課程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教學的思想內涵,對學生的成長有啟迪、成才有導向,把教學的陣地守住,實現課程設計的初衷。
新課程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更加注重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打破圍著教材內容轉、拿著教學理論灌的教學模式。因此,要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必須有充足的內容準備。一方面,教師要做好一堂道德與法治課的講述準備。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寫好教案,而且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廣泛收集整理教學資料,在保證教學針對性的同時,體現教學的生動性;另一方面,學生要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課堂內容的拓展意味著教學資源更豐富,在課前可以引導學生從各類報刊、書籍中獲取相關信息,根據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影、查閱詢問等方式了解情況,為實現教學目標做好鋪墊。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是課堂教學,更是生活教學,只有生活資源進入課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培養的作用。
新時期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要恰當地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做好對學習過程的深層優化工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經驗、獲得感悟。教師要組織一些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我在教學“課間十分鐘”時,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游戲、活動和圖片,引導他們進入教學活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探究、體驗、內化、實踐,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和學習樂趣。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能動的、發展的過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自主生活經驗和情感態度,教學中,教師要敢于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來,主動表達情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置課堂討論話題,引導學生討論,讓每一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感情和觀點的機會。討論中,教師可以進行積極有益的干預,對新穎的觀點進行表揚,對欠妥的觀念進行引導,不斷深化學生對新觀念、新內涵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使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心靈,讓正能量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成長。
教學過程,說到底就是一個學習與練習的過程。加強習題強化訓練,不但能深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拓展、遷移和運用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視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題。課后習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科學安排的,能夠進一步鞏固、拓展和延伸課堂的知識,促進學生對定義、觀點的進一步理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習題供學生練習,但是,選題要做到少而精。同時,教師要及時跟進評講,對學生不懂不理解的地方,教師要深入及時地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做好查缺補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