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蘭
(福建省廈門海滄延奎實驗小學鐘山校區(qū),福建 廈門 361000)
當前,課外閱讀尤其是整本書閱讀被擺到了重要的位置,已經(jīng)掀起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熱潮。然而,現(xiàn)實是當教師組織學生共讀整本書時,往往是學生隨便翻上幾頁后就把書放在一邊。要轉(zhuǎn)變這樣的狀況,必須得依靠有效的閱讀指導。怎樣讓學生趣味盎然地拿起書來專注地讀呢?如何防止閱讀的漫無目的,讓閱讀有些方法上的遵循呢?教師應(yīng)在導讀策略的運用上做足、做實。《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是英國女作家伊迪斯·內(nèi)斯比特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魔幻小說。魔幻世界的人物來到現(xiàn)實世界,可以實現(xiàn)人類的愿望,但是魔法的有效期只有一天,由此演繹出一系列神奇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閱讀這部長篇魔幻小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為此,教師通過以下幾種整本書導讀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取得了更好的閱讀效果。
從何處導起,怎么導,能盡快地打消學生的閱讀畏難心理呢?在熟讀全書之后,筆者決定以全書的線索也就是核心角色——怪物,作為導讀切入口。
第一步:讀描寫怪物外貌的文字。教師引出描寫怪物的語段:今天,老師要帶領(lǐng)大家一起來認識一個有魔法的人物,人們都叫他沙仙。幾千萬年來,沙仙一直睡在海邊的沙地里。人們是這么描述它的長相的:它的眼睛長在兩只長角上,像蝸牛的眼睛,它能夠把它們像望遠鏡那樣縮進伸出;它有一雙蝙蝠耳朵,那圓桶似的身子很像蜘蛛,上面布滿粗粗的軟毛;它的腿和手臂也毛茸茸的,手腳卻像猴子。
第二步:畫出怪物的長相。教師可讓學生四人一組,開展小組合作,一名學生執(zhí)筆,三名學生提醒關(guān)注語段中描寫外貌的關(guān)鍵詞,畫出怪物的外貌。學生畫完后,教師投影展示學生的畫作。學生們在欣賞各組的怪物時那興高采烈的表情足以證明,這樣的導讀策略的確起到了激發(fā)閱讀興趣的效果。但是,筆者展示學生們的“杰作”——千奇百怪的沙仙形象時,隱隱覺得“畫一畫”這個策略的運用似有不足:雖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些“哈姆雷特”的長相并未貼合文字的描述。這就是策略運用流于形式了,導致學生無法更精準地理解文字,無法更準確地想象。為此,筆者在此處作了停留。
第三步:展評各組畫作。教師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評議,看看哪一組畫得最像作者筆下的怪物。這時,學生們發(fā)現(xiàn),他們畫的怪物有的眼睛直接長在腦門上,未關(guān)注到“像蝸牛的眼睛,它能夠把它們像望遠鏡那樣縮進伸出”;有的身子畫成了圓形,忽略了“那圓桶似的身子很像蜘蛛”;有的渾身光滑,并未體現(xiàn)“布滿粗粗的軟毛”以及“腿和手臂也毛茸茸的”。通過圖文對比,學生們發(fā)現(xiàn)閱讀過于浮光掠影,未曾讀全讀懂文意。此時,學生們的眼里充滿了光彩,立即提筆修改,改過后的畫已然頗具文字描述的神韻。
第三步的反饋,讓該策略的效用真正得到了發(fā)揮,不僅增添了學生的閱讀趣味,更讓學生在書本和自己之間多走幾個來回,把文字讀出了形象感和畫面感,還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了通過繪畫進行閱讀的方法。
學生在了解了怪物的外形和魔力之后,勢必在閱讀上有更高的期待。此時,教師趁熱打鐵,采用“演一演”的策略,讓學生感受沙仙魔力的神奇。
第一步:學生閱讀書本片段,圈畫誰認不出他們來,然后小組分角色試演。部分試演內(nèi)容如下:“走開!我要我的安西婭姐姐!”小寶寶凄慘地尖叫,他的嘴唇哆嗦起來。“到這兒來吧,老伙計。”羅伯特說,“到哥哥的背上來騎馬。”“不要、不要,討厭、討厭。”小寶寶哇哇大叫,躲開他。這時候孩子們知道糟糕透頂了。小寶寶不認識他們!“這真是太可怕了。”西里爾也想去抱起小寶寶,小寶寶卻像貓那樣亂抓,像公牛那樣咆哮。他們花了整整一個小時,總算輪流著把小寶寶抱回家,大家都精疲力竭。
第二步:學生分角色表演小寶寶認不出四個孩子的語句。但是,受年齡、閱歷的局限,學生的表演并不理想,語言和語氣嚴重脫節(jié),不能感受人物情感,頻頻笑場,過于拘泥,放不開,無法準確地通過肢體、語言和神態(tài)展現(xiàn)人物的情感變化。此時,教師就調(diào)整策略,進行示范性表演:安西婭滿臉幸福地張開雙臂奔向小寶寶,小寶寶語帶凄厲地拒絕安西婭;羅伯特和善地邊說邊對著小寶寶蹲下身,彎下腰要給小寶寶當馬騎,而小寶寶卻邊哭邊躲……要讓學生投入,教師先要拋開“包袱”,全心全意投入到對文字的演繹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演”有意思,從而引領(lǐng)學生深入到字里行間,領(lǐng)會變美之后所遇到的各種尷尬。在老師的示范之下,學生再進行表演,就更能投入其中,演起來也就自然順暢了。此時,在學生眼中、心中,自己能夠把文字讀成影像,這是多大的成就感啊!自然對后續(xù)文章的閱讀也更有興趣了。
可見,真正的導讀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較、歸納、揣摩、體會的過程。對一字一句的比較、揣摩、體會,然后歸納,形成自己的認識,才是方法。只有能夠發(fā)現(xiàn)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實的閱讀,才能夠鍛煉語感,才能夠?qū)﹂喿x有幫助。因此,教師在指導閱讀的時候,著力點應(yīng)該放在學生不太注意、不能發(fā)現(xiàn)的語言點上,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
“猜測”是使用得非常普遍的閱讀策略,讀這部魔幻小說時,隨著第一個愿望的消失,學生們自然而然會想:五個孩子接下來會提什么愿望呢?基于學生的閱讀期待,“猜一猜”的導讀策略順勢登場。
第一步:教師可讓學生猜一猜:如果能讓孩子們重新許愿,他們會提出什么心愿?緊接著出示書本目錄讓學生閱讀。在讀完目錄之后,筆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有意識地將該策略的運用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第二步:教師讓每個小組選擇目錄中的一個故事,猜一猜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之間有可能發(fā)生了哪些離奇好玩的事情。故事情節(jié)本身的懸念不斷吸引學生,使學生紛紛根據(jù)目錄中的寥寥數(shù)字,尋幽探秘,展開猜測。幾番跌宕起伏,學生的閱讀期待仿佛被點燃的引信,產(chǎn)生了強烈的爆發(fā)力。一下課,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要去借閱這本書,閱讀目標水到渠成。
而以上三個策略在學生后續(xù)的閱讀推進中又可以反復進行實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當學生對某一閱讀材料產(chǎn)生興趣后,就會萌生“一路追問下去”的念頭,產(chǎn)生更強烈的閱讀期待,這也是學生喜歡讀書、持久讀書的關(guān)鍵。
總之,教師在做整本書導讀時,要突破常規(guī)教學形式的定式,把握整本書閱讀的特點,從兒童閱讀規(guī)律出發(fā),采用適宜的教學策略,把策略用好、用實,帶領(lǐng)學生一起含英咀華,既有趣又得法,讓學生體會閱讀帶來的幸福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