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六中學,甘肅 民勤 733399)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新課程標準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是師生雙方互動交流和共同成長的場所。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內,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激活學生的個人主觀意識,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各項課堂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在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制定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以確保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三維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指明方向和學習任務,并根據出現的各種狀況靈活調整教學方案,以推動課堂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讓學生學有所獲。
例如,《紀念白求恩》是一篇紀念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學習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要想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制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白求恩精神內涵,掌握敘議結合和對比的寫法;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合作探討體會白求恩的精神內涵,同時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白求恩的崇高精神,積極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教師要在這些目標的指向下引領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開始,認真閱讀課文,了解白求恩是怎樣的人,分析他與其他革命同志有什么不同,以及作者是通過什么方式表達對白求恩同志的尊敬之情的。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圍繞知識內容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可以提升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帶領學生向著目標前進和努力,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最終促進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和認可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營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索中,提升其課堂參與程度。換而言之,教師要積極營造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學習,并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與不足,給予學生鼓勵和指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導入教學:大家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某人被騙,其實“詐騙案”早就發生過,今天大家將化身為偵探跟隨丹麥作家安徒生去偵破一起“詐騙案”。然后,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理清案件線索并思考:這是什么案件?詐騙主謀是誰?被害者是誰?還涉及哪些人?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意。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品讀課文,分析案件相關人員:你們認為騙子是怎樣的人?他們是怎樣設計騙局的?實施的方案是怎樣的?隨后組織學生從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評價分析案件人物。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采用模仿偵探破案的方式實施教學,和學生一起研究“案件”,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與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使學生根據人物形象深入了解作品內涵。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其適用于各個階段的各科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合理利用生活素材、音樂、圖片和視頻等,提升語文知識的直觀性與形象性,給學生的視覺感官與聽覺感官以強烈的沖擊,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快樂、高效地學習。
例如,教學《雨的四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激趣導入。首先,讓學生回憶有關“雨”的詩句,然后出示一組關于雨的圖片和視頻,如細雨蒙蒙的春雨、傾盆大雨的夏雨、陰雨連綿的秋雨和凄涼刺骨的冬雨,播放優美的輕音樂讓學生齊讀課文并思考: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點?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們自由交流。接著,組織學生結合全文談論作者愛戀雨的原因是什么,并根據多媒體資源和課文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雨能給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靈動,使靈魂得到凈化。隨后,組織學生討論、分享自己喜歡哪個季節的雨,并簡述原因,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四季的雨,以營造真實形象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帶來直觀感受,引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往往決定著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案更是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認真研究教材,科學合理地規劃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方案,清晰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例如,教學《孫權勸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作者司馬光及文中人物孫權、呂蒙和魯肅的生平。然后,組織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通過工具書與注釋了解文章大致內容,并通過競讀的方式比一比誰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接著,可以讓小組合作翻譯課文,并完成如下任務:課文中有多處對話,但人物的神態、心理并未直接表現出來,假如你是編劇會怎樣編寫劇情?假如你是演員又該怎樣表演?學生們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編排課本劇,然后隨機挑選一組讓他們在講臺上表演。之后,教師提出問題:通過朗誦和表演,你認為文中的人物當時神態和心態如何?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表述。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合理規劃教學內容,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朗讀、編排課本劇和表演,并還原課文場景,讓他們在表演中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與心理活動,獲得更深的體驗。
問題是思考的開端。在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課堂提問方式和內容進行改進和創新,充分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引領學生有目的地思考,使其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發展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課文設置一些具有趣味性、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他們深刻理解語文知識。
例如,教學《昆明的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喜歡雨嗎?大家想了解昆明的雨嗎?然后,播放音頻朗讀,讓學生對照課文同步默讀并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這樣,學生就能結合文章內容知道昆明的雨雨季長,但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昆明的雨明亮、豐滿,使人動情;昆明的雨是濃綠的。接著,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提出問題:文章除了寫雨外,還寫到什么?其與“昆明的雨”有什么關系?作者對昆明的雨有怎樣的情感?文章為什么從寧坤要“我”作畫寫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從哪幾個方面寫昆明的菌子?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如何描寫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作用是什么?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精心設置一系列問題來推進教學,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互動中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學形式,從多個角度和方位創新、探索教學形式,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意義,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