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婕
(甘肅省通渭縣李家店小學,甘肅 通渭 743313)
古詩文語言精練、內容深邃,具有高度的藝術美感。通過古詩文教學,能夠奠定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學生打好“中國底色”。教師要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愛上古詩文;要進行方法引領,激發學生探究古詩文的熱情;要培養能力,讓學生能夠將古詩文運用于生活中。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在語文課本收錄優秀古詩文加倍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產生興趣,學好古詩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教學中學生古詩文學習興趣培養策略進行探究。
從育人價值來看,古詩文凝聚和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追求,其蘊含著豐富的精妙語言、生動事理、文人之情、為人之道,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材料和精神給養。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學習古詩文,既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又可以了解中國古代人民生活的基本狀況。例如,李白的詩作《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杜牧的《山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李紳的《憫農》等等。這些詩作有的寫出了祖國江山如畫的美景,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有的描繪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畫卷,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因此,學習古詩文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知識,豐富學生情感,提升學生文學素養,所以學好古詩文尤為必要。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學習古詩文時,教師能創設與該古詩文相一致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設置情境可以促使學生進入積極、愉悅的學習狀態,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加深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例如,在教學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這首古詩留在九月九日當天進行學習。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今天是幾月幾日,是什么節日?學生們會回答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教師可繼續追問:沒回家的學生想家嗎?這些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教師可順勢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入新課后,教師可讓一個寄宿生大聲朗讀這首詩,這位學生是流著眼淚朗誦這首詩的,其他學生不約而同地鼓掌,給予鼓勵。頓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都進入情境之中。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加深學生們對詩意的理解,能讓學生們更好地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學這首詩后,教師可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思念親人的詩句,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創設情境,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學習古詩文首先要誦讀,直至能熟讀背誦。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古詩文配音,營造誦讀氣氛,激發學生情感。例如,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荷塘月色》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春風拂面、柳枝舒展、春意盎然的景象。這樣,學生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舒暢心情,誦讀起來就會充滿美感和愉悅。語文學習的靈感是誦讀出來的,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所以在學習古詩文時,教師應盡量少講古詩文的意思,盡可能地多讓學生誦讀,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因此,教師應多從時代背景或詩人當時的心情入手,引導學生學習,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教師如果講得太多,就會禁錮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而采用多種誦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誦讀興趣,使學生愛上古詩文學習,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
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因此,教師可開展古詩文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可以開展古詩文默寫競賽,在一定的時間內誰默寫的古詩文最多、最正確,誰就能得到一份獎勵;可以開展誦讀比賽,誰能夠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文,誰就能得到一份獎勵。在教學《木蘭詩》一文時,教師可開展比一比、看一看的競賽活動,看誰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看誰能根據當時的情形對花木蘭進行扮演,看誰能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對花木蘭從軍過程進行講述。可以開展辯論比賽,如在教學《傷仲永》一文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成才與學習之間關系的理解,教師可組織辯論賽,讓學生聯系愛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進行辯論。學生們熱情高漲,暢所欲言,辯論得難解難分,都闡述得有理有據,最后大家握手言和。可以舉行小型詩詞知識競賽,教師當主持人,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搶答,看哪一組回答得最多。在古詩文教學中,開展競賽活動,能活躍課堂氛圍,發散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講述歷史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對作品創作背景進行講述時,教師可把作者當時的生活狀況講給學生聽,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內容,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文意境。例如,在教學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詩時,教師可講述時代背景:陸游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北宋滅亡后,宋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建立政權,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向金人屈膝求和。北方大片領土淪陷,廣大人民被金人奴役。陸游的一生,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吶喊著北伐抗金的戰斗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忱。創作這首詩時,詩人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一病不起,在臨終時不見“九州同”。這首詩是詩人的遺囑,也是發出的抗金號召,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這樣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都急切地想學習這首詩。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講述時代背景,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總之,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文能幫助學生打好語言文字功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如何教好古詩文,如何讓學生學好古詩文,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設置情境,采用多種誦讀方式,開展競賽活動,講述背景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