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良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西苑實驗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學具的應用可以進行直觀教學,有效提高學生數學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學具,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化、生動化和形象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自發地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在學具營造的教學情境中,能夠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積極進行思考。此外,學具的應用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本文從學具的應用情況出發,就更好地發揮學具的重要作用,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探討。
小學生身心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只有在具有探索興趣的情況下,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學具,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別是現代學具的使用,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興趣,使得教學氣氛積極活躍。學具的使用可以使課堂教學沿著既定的教學目標,有條不紊地開展,并最終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例如,在教學“四邊形”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發4根小棒。這時候,學生出于好奇心會問老師:為什么要發4根小棒呢?教師便可以抓住機會提出問題:“用你手中的小棒擺一擺,看能擺出什么圖形來?!苯柚A設問題導入新課,不僅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讓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數學實踐當中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探索問題的答案。又如,區別長方體、正方體等不同形狀的物體時,教師可以借助長短不一的小棒,引導學生自發地探索各種拼接的可能性,并找到不同形狀拼接的方法,通過拼接發現規律。學生通常會比較貪玩,學具的使用可以讓其在玩耍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理性思維。由此可見,學具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真正實現了“樂”與“學”的巧妙結合,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具不僅是一種教學工具,還能依托教學目標讓學生實現有目的、有趣味的自發性學習。它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學轉化為具象的課堂活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原本難懂的數學知識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比較敏感的階段,單純依靠眼睛觀察并不能真正幫助他們發現問題,而要積極引導他們進行探索與發現。學生只有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并通過分析和思考,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直接體驗。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除法”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和解答,引導他們利用學具了解和應用除法解決問題。在探討“8除以4結果是多少”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畫4個圈,每個圈先放1根小棒,再進行循壞,有的學生先分成2份,再分成2份。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學生可以真正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在哪里,并且會主動加以解決,再與老師和同學交流探討,課堂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升。例如,在學習三年級數學“除法”這一知識內容時,計算結果會出現余數,學生一開始會對這種計算方法難以理解。而利用學具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明白算理。為此,教師可利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4捆小棒(4個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還剩10個。十位上商1,剩下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學生會采用多種方式對學具進行擺放,在實踐中體驗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一方面能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傳統的教學一直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教學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改變,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的探究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沒有束縛。而利用學具能較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擺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了解數學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擁有自主探究和實踐的機會,為學生思維創新提供豐富的素材,實現快速而高效的學習。課堂上,學生可以放下思想顧慮,積極思考并進行提問和質疑,平等地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師生共同探討解題思路,共同進行實踐操作,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學具的有效利用,能拓展出新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思路,可以幫助學生調節好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矛盾、教師講解與自覺理解的矛盾和同學之間理解水平差異而產生的矛盾,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以實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討論方式,不論是師生之間還是生生之間的討論,都可以加以實施。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前準備好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學具,讓學生不斷實驗各種可能出現的拼接方式,大膽創新,使課堂教學真正活躍起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與思維聯系起來,既能夠促進思維發展,又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為創新思維發展奠定基礎。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全神貫注投入其中,培養專注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正方形”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借助正方形紙片開展“折紙”游戲。在游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多種對折方法,讓學生看到一邊與其他三邊長都相等的特殊性。學生經過動手實踐,能體會到學具的重要作用,會意識到數學原來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因其具有抽象性,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具作為輔助數學教學的重要工具,在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學具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自我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寓教于樂,利用學具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融入實踐,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教學方式,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注意聯系生活實際,運用發散性的思維看待數學知識,培養創新意識,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