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信息技術融入教改平臺已成必然。由此可見,在“互聯網+”、“大智移云”的時代浪潮下,帶動各行各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會計行業的快速轉型也催生著會計人才培養的轉型,這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高校應及時調整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要加重校內實訓課程的比重,提高校內實訓的質量,與時俱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會計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基于會計的職業導向,而非學術導向,注重會計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基于會計、財務、審計、管理、經濟“通才”的人才培養模式,會計教學中以寬為基礎、厚知識、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會計職業能力是以會計業務為主、具有跨學科適應性和應對復雜專業問題、業務問題的能力。(3)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基于在總結傳統會計人才培養弊端的基礎上,基于會計發展需要從“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變而提出的。(4)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通過舉辦諸如 ACCA、CIMA 等國際項目,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會計專業能力。(5)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基于傳統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只注重會計核算能力,缺乏創新精神而提出的。①
對于獨立學院而言,將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定位于“應用型”,培養學生最基本的會計核算能力,具備處理基礎業務問題的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學院辦學規模與特色、辦學模式、時代變化等因素,將培養目標豐富為“應用型、復合型”,即學生能夠將專業所學融會貫通,具體處理復雜會計問題的能力,因此,獨立學院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可以考慮定位于“適應互聯網+時代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具備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與信息處理能力,具有創新能力與自我發展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的會計人才”,這一定位是在于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繼而再考慮如何培養。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較為基礎,因此在培養內容上應著重于夯實基礎,適度拔高。
會計專業具有獨特的職業性與發展性,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著會計的迅速轉型,在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上,需要時刻緊貼時代發展,找準市場需求才能培養出能跟上時代變革的會計人才,這就更突顯出校內實訓對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獨立學院有著特殊的性質,在發展上會受到資金投入等方面的約束,但是也具備著轉型迅速的優勢,因此,獨立學院應根據自身的特點找準切入點,以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
作為獨立學院,實踐經費來源于自籌,缺乏國家與社會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踐教學的發展。軟件方面,會計實訓需要的財務軟件類型較多,側重點不同,要想全面系統地開展實訓,需購置較多款軟件,同時還有后續版本升級問題;硬件方面,需要建設專用的會計實訓室才能完成較系統地訓練,所需經費較可觀。
目前較為普及的實訓內容有手工實訓與電算化實訓,手工實訓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專業基本技能,提高動手能力,電算化實訓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運用計算機完成整套賬務處理工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電算化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在訓練內容上也是逐漸豐富。目前的會計實訓重核算,而輕管理,只教會了學生如何處理經濟業務,對于業務外的聯系知之甚少,缺乏課程間的關聯性訓練。
就我院目前使用的財務軟件來說,學生只能在學院機房練習,課上時間有限,課下不能繼續鞏固練習,這一方面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實訓資源的浪費,沒有將資源的使用發揮最大的效能。
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會計人才,必須保證校內實訓的質量,因此,應加大經費投入,保證財務軟件的升級換代,同時還要注重實訓環境的打造,建設專用的會計實訓室,配備較好的硬件設施,一個良好的實訓環境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職業感,提升實訓效果。軟硬件方面的經費投入均需學院做好各項前期工作,提高專業建設預算,確保會計實訓工作的高效推進。
會計實訓是需要貫穿到學生大學四年的整體學業任務中的,需要從一開始就為學生建立起實訓體系,讓他們接觸到的實訓內容由淺到深,由易到難,逐步建立起會計思維,逐步形成會計專業體系。“層次遞進型”實訓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學科基礎實訓,在學生剛剛接觸專業基礎課時進行,主要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內容側重會計手工實訓,讓學生學會認識賬頁、登記賬簿等基本專業技能;第二層次為專業基礎實訓,主要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此時學生已經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通過實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內容側重較復雜的會計手工實訓與電算化實訓,通過電算化實訓可以讓學生體會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工具運用的重要性,可以安排不同版本的財務軟件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對財務軟件的使用能力,確保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能盡快適應不同類型的電算化軟件;第三層次為專業綜合實訓,主要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較多的專業課程,通過實訓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將各課程間的內容融會貫通,建立起較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內容側重于通過模擬商業社會環境或沙盤實驗進行全面的訓練,包含財務、審計、管理、報稅等全方位業務處理,學生通過不同的角色分工進行業務處理,更注重培養有管理能力的會計專業人才。
對于學科基礎實訓與專業基礎實訓層次,可以考慮在課外時間開放實訓室,讓學生可以繼續練習,鞏固所學,并安排實訓教師輔導。對于專業綜合實訓層次,開放公共平臺,學生可以在任何地點通過訪問服務器登錄平臺進行練習,并安排教師答疑,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建立起開放的“互聯網+”會計多維互動模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促進了會計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也要求會計教育工作者具備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教育融入到會計教育中去。作為獨立學院,在分析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明確定位,不斷改革與完善會計實訓內容,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
注釋:
① 李定清,“互聯網+”時代高校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