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寧
摘要:行為金融學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也是金融學熱門交叉學科,對于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以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為入手點,闡述了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特征。并對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策略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期為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 行為金融學
現代經典金融學雖然試圖深挖互聯網金融市場運作背后的奧秘,但是不夠系統,無法透徹解析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存在的市場泡沫及股票溢價等問題。而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可以立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利用精確的、可以全面反映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及市場運作狀況的描述性模型,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監管方向進行預測?;诖耍瑢谛袨榻鹑趯W理論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策略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一、行為金融學理論概述
行為金融學理論主要是從微觀個體行為、微觀個體行為產生心理動因等方面入手,將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行為科學乃至整個心理學領域知識融入金融學內,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進行預測、研究、闡述的一門科學[1]。通過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分析,可以明確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偏差或者反常情況,以此為依據探究不同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在特定環境、時間下決策行為特征或者經營理念差異。進而得出一種可以精確描述互聯網金屬主體實際決策行為、互聯網金融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二、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特征剖析
(一)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不連貫
從行為金融學視角進行分析,互聯網金融市場個體理性并不意味著集體理性。如在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與貨幣市場基金聯合產品中,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購買的貨幣市場基金份額可以隨時贖回自身資金,但是貨幣市場基金頭寸期限較長,需要付出一定折扣才可以在二級市場中變現,這就導致流動性轉換、期限錯配問題頻出。此時,若貨幣市場出現大幅度波動,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為了控制風險就會大量贖回資金。雖然個體行為是完全理性的,但是若大規模贖回就會持續擠兌貨幣市場基金,導致機體行為非理性。
(二)市場紀律無法約束風險承擔行為
目前,我國針對投資風險的不同類型顯性及銀行對柜體銷售理性產品的隱性承諾、隱形存款保險等隱形擔保大面積存在。市場主體也習慣了剛性兌付,致使金融市場風險定價機制無法發揮實際效力。此時,若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推出收益較高且風險較高的產品,在不揭示風險的情況下利用預期高收益吸引市場主體眼球,就會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紀律無法約束風險承擔行為,進而出現大量的道德風險因素。
(三)個體行為非理性
現代金融市場上多數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從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進行分析具有更深層次的理論基礎,如過度自信,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過度自信與互聯網股票市場投資上的偏差息息相關[2]。這主要是由于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無意中獲取某一與投資相關的消息,且認定上述消息較為準確。進而產生互聯網金融交易行為,導致自身過度交易。以比特幣的暴漲暴跌為例,從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進行分析,由于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具有好幾個行為方面的偏差,導致其出現追漲殺跌的情況。即以往漲幅較大的模塊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認為其在未來也具有上漲的趨勢,這就導致多數人購買比特幣,拓展其炒作空間,進而出現互聯網金融泡沫情況。
三、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策略
(一)強化對行為金融監管認知
雖然近幾年我國在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的經驗不斷增多,也成立了不同類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權益保護機構,多數互聯網金融機構也主動配合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的保護工作,但是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權益保護機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新金融不斷發展完善進程中,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監管體制呈現了較多的弊端?;诖?,我國相關監管部門應結合國情。在現有“一行二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消費者保障機制的基礎上,從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保護政策制度科學整合路徑、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整合后相關政策有效性維持路徑、不同類型互聯網金融產品檢驗方式、現行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行為與金融監管政策間矛盾點解決策略等方面,對現有基于行為金融學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進行適當完善。同時立足頂層設計,為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闡述行為金融監管內涵。以便促使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切實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履行相關市場主體保護行為監督管理,保障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二)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金融教育力度
從本質上而言,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行為監管的根本目標是保護主體權益。從國際互聯網金融監管層面進行分析,提高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金融教育,培養其理性投資、消費理念,對于維護良好的互聯網市場環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同類型互聯網金融產業不斷涌現,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對于金融產品相關信息的渴求度也不斷提升[3]。在這種情況下,為提高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教育效果,可以在現有制度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互聯網金融教育宣傳活動范圍及教育程度。即在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教育管理的基礎上,以沒有參與到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潛在消費者為教育對象,逐步提升上述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接受互聯網金融服務。立足大的范圍,提高整個社會民眾對互聯網金融認知水平。同時依據區域公平原則,為不同地區發展程度不同的消費者提供相同的教育機會。逐步培養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自身科學系統投資理念及維權意識,避免其對互聯網金融產品不了解或者過度自信等因素導致互聯網金融交易陷入惡性循環,最終達到維持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互聯網金融機構間交易平衡的目的。
此外,為了真正提高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保護教育工作,應與其他互聯網金融機構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動。引入最新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發展情況,進行教育管理,切實提升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教育的實效性。
(三)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體系
從行為金融學理論視角進行分析,互聯網金融消費中具有較大概率存在欺詐、非理性行為。如互聯網金融機構可能會開發、推銷風險較高的金融產品,此時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也會購買自身不夠了解的上述產品。如在互聯網金融產品網絡銷售階段,部分金融產品大多以預期收益率披露為主,沒有為互聯網金融市場投資主體詳細闡述相關金融產品收益率取得途徑、風險因素[4]。再加上部分互聯網金融市場投資主體自身金融知識有限,無法了解P2P網絡貸款、存款與銀行理財產品間差異,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較大?;诖?,在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市場投資主體進行金融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應依據行為金融學研究個體行為非理性、市場非有效性假設,引入心理學對互聯網金融市場投資主體認知、偏好研究理論。在闡述互聯網金融市場個體行為無法滿足經紀人假設及市場套利有限促使市場價格與理論均衡水平不符的基礎上,從抑制過度投機、強化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創新監管(底線思維)、限制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監管紅線)、彌補互聯網金融創新缺陷(P2P平臺客戶資金、平臺資金隔離程度不足)等方面,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行為監管體系。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期望理論、后悔理論、過度自信等行為金融學理論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應用,可以幫助互聯網金融市場主體明確不良心理的特征及危害性,進而為不良心理的有效規避、克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指導。因此,為了保障互聯網金融市場可持續穩定發展,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機構應立足行為金融學視角。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構建新的基本行為金融學理論框架。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學展望理論體系,為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策略制定提供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嚴浩坤,韓勇,杜克磊.基于行為金融學的互聯網金融融資行為原因分析——以余額寶和OFO為例[J].時代金融,2017(23):35-38.
[2]羅鵬,陳義國,許傳華.百度搜索、風險感知與金融風險預測——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視角[J].金融論壇,2018(1):39-51.
[3]廖祖榮.基于百度指數的股票交易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88-88.
[4]胡國生.基于行為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分析[J].武漢金融,2015(1):58-59.
(作者單位:北京美卡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