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亞蓉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是讓小學生根據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去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學會分析問題,找解決辦法處理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中的綜合性學習能力,是指通過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科學文化素養以及人文素養,由此使他們將來能夠成長為有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具有不斷進取精神的復合型人才。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小學生以往的語文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積極配合,深入探究的習慣。然而,“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已在我國倡導多年,卻還是沒有引起老師足夠的重視,課堂教學中各種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的阻力做了簡單概括,并提出了幾點意見,旨在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第一次提出綜合性學習能力距今 ,已有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里,無數的專家、無數的學者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例如,深入至一線教學中,對小學語文老師進行調查問卷等,而后又根據所得結論編寫了各種研究報告以及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書籍。然而,根據目前狀況來看,語文學習過程中綜合性學習能力在絕大多數小學生身上還是沒有體現。
一、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的若干因素
(一)語文老師“不會教”
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對老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配套的教師培訓沒有做到位,老師教學中面對綜合性學習內容還是力不從心,有心無力,因而更多的情況是老師把此類學習內容給學生布置成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后自己學習,或者就是老師走馬觀花似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學習成果。
(二)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止于形式
學校針對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設置了一系列教學內容,然而,許多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對內容進行講解,并沒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再則,根據調查發現,由于課程設置得過于呆板,許多老師找不到切入點,因而導致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止于形式。
(三)綜合性學習氛圍不高
傳統的語文教學,老師講,學生聽、背、寫,僵硬不夠變通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習慣了機械式地思考,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下,學生絕大多數都以此學習方式來進行語文學習,從而導致語文學習氛圍嚴重缺乏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型等高效率方式方法,從而影響綜合性學習氛圍的形成。
(四)學生對于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主動性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家長對于學生的學習越來越重視,平時,小學生放學回家不僅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還要做家長給增加的各種習題,多數學生還要上各種班,不到10歲的孩子身上承受的負擔可想而知。試問,學生能自主地改掉以往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培養自身綜合性學習能力嗎?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為學生創造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氛圍
學習氛圍往往會對學習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因此,為學生創造綜合性學習的氛圍,首先要為學生準備相對應的學習的各種資源,選取合適的書刊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同時指導學生欣賞優秀作品,感受生活實例、查看網絡相關資料等,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全面性思考的能力。再則,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間的協作能力,而學生在老師指導和幫助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對語文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生活環境、課堂學習的語文知識等更加有效地綜合性地進行語文學習。如,可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在舉辦植樹活動時,讓學生了解舉辦植樹活動的意義,并且倡導植樹活動設計廣告詞。
(二)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語文綜合性學習
在剛開始提出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這個概念時,由于老師解釋不清楚,抑或小學生理解能力受限,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綜合性學習能力即自學或者學習更深層次的語文內容,這種認知是錯誤的,老師應該及時地糾正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并不等同于自學或者語文越來越難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特點,如果更好地利用,它會使學生感到學習語文越來越簡單,在有趣快樂的感受中學習語文。語文知識是小學語文綜合學習的基礎,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仍需以語文學習為中心,合理地與其他學科、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等內容進行融合,以盡可能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綜合性能力。如六年級語文課上,通過學習《草船借箭》這一組課文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主題為“三十六計”的成語故事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做活動之前,要求學生去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三十六計”當中的一個成語故事,給學生提供了“三十六計”的一些成語。這樣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尋找交流素材,從而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語文教師應增強自身教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小學生語文課程內容本身就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語文教師應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把學校內的課程以及各種資源充分利用,結合校外學生各種活動場景及時有規劃地引入語文教學中,加強語文教學與時代的聯系,與小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可針對“山上的積雪融化了”一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是用“融化”而不是“溶化”?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查閱字典,對“溶化”“融化”“熔化”三組形似的詞語含義進行了解,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對三組詞語的共同點、不同點進行了解,掌握三組詞語的適用范圍,逐漸豐富學生的語匯積累、滲透語素、詞義和漢字知識教學。
(四)鼓勵學生自主練習
老師在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自行運用練習,以促進其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課前,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鼓勵他們用以往學到的知識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生字詞以及難以理解的句子,隨后再根據課堂的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地討論、思考和動手練習。再則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寫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除此之外,老師在課程結束后可以啟發式地提問,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生活中的事情,對學習內容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并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如此反復練習后,學生會更透徹地理解課堂上的知識,以及對生活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例如,學習《撈鐵牛》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誰把鐵牛撈起來的”“如何撈起來的”,然后由學生自由發言,并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查找文中給出的答案,并逐漸將“水的浮力”與“大力士”“人的浮巧力”等知識進行滲透,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目前課改的重要目標,更是對老師、對學生的重大挑戰。在這過程中,老師必須把握好上課的關鍵,而學生則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在實際學習中進行鍛煉,從而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淑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J].祖國(建設版),2013(1).
[2]雷燕梅.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5(2).
[3]孫桂榮.綜合性學習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
[4]丁名青.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方法的研究[J].課外語文,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