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理晗
【摘 要】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歷朝歷代都推行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地位低下、個性壓抑,大眾對女性已形成刻板印象。李漁戲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眾多,且富有特色,她們不僅聰明貌美,還頗為主動大膽,甚至有勇有謀,因此與眾不同,令人眼前一亮。
【關鍵詞】李漁;戲曲作品;女性形象
中圖分類號:J8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038-01
李漁的戲曲作品幾乎都是婚戀故事,正如他自己所言:“十部傳奇九相思也。”中國古代戲曲作品中有很多是愛情婚戀題材的,但李漁戲曲與以往同類作品的差異較大,他塑造出了生動有趣、具有時代因子的女性形象。
一、李漁對女性的書寫范圍廣泛
李漁對女性的書寫范圍較為廣泛,對女性性格特征的把握較為靈活豐富。
首先,從年齡來看,李漁戲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年齡跨度較大。從豆蔻、及笄至年老色衰的女性,從未婚待嫁、適婚之齡至為人妻妾、為人母親的女性,都是李漁的書寫對象。并且,相較于以往的大部分戲曲作品,李漁對各年齡層的女性著筆更多,塑造的形象也更為豐滿。
其次,從身份地位來看,李漁戲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階層跨度較大。他書寫了大家閨秀、青樓女子、落魄貧女、鴇母、丫鬟、媒婆等不同身份的女性,甚至還有龍女公主這樣的奇幻神仙類人物。戲曲作品里從來不乏鬼神情節,但一般“神仙道化”戲多是以下情形:一是主角是凡人肉身,如《倩女離魂》,張倩女本是凡人,而后魂魄離體。二是作為點綴,主角借助神鬼之力破解、護持等,如《邯鄲記》,盧生得知一切不過是黃粱一夢,便隨呂洞賓去蓬萊仙山當桃花苑的掃花使者。三是通劇敷演,一般為神仙道化戲或慶會劇。鮮少有戲曲作品像李漁所作《蜃中樓》一樣,直接以奇幻神仙類人物作為女主角。即使是在《蜃中樓》的故事原型《柳毅傳》中,龍女也并非女主角,從出場到后來化身為“盧氏”,她始終是沒有名字的。
最后,從人物個性來看,李漁戲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個體差異較大。事實上,在傳統戲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性別感、職業感、年齡感,幾乎是固定甚至一成不變的。但李漁戲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是類型化或符號化的,而是盡力擺脫了那些根深蒂固的人物設定,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復雜多變。即使是同年齡、同階層的女性,李漁也寫出了“百花齊放”的精彩。例如,同為青樓女子,《玉搔頭》中十六歲的劉倩倩,美貌有余,才華不足,個性莽撞,好在一路有鴇母相助。《意中緣》中十八歲的林天素卻才貌雙全,膽識過人,無鴇母縛身,自由卻不失穩重。再如,同為落魄貧女,《奈何天》中鄒氏、何氏的婚姻只能聽從父母之命,《意中緣》中楊云友卻可以設置重重考驗,自己挑選夫君。
二、社會活動范圍較大
李漁戲曲作品中女性形象沒有被困于深宅大院中,而是真正投身到了社會之中,進入了社會的多個場景。
大部分戲曲作品里,女性的活動范圍是狹小而固定的,如《牡丹亭》里,杜麗娘活動范圍主要是杜家后花園和閨閣;《西廂記》里,崔鶯鶯活動范圍主要是寺廟、崔家,最遠不過長亭送別;《繡襦記》里,李亞仙活動范圍主要是布政里的青樓院,最遠不過轉到安邑東門去居住;《玉簪記》里,陳妙常的主要活動范圍是壁壘森嚴的女貞觀,最遠不過趕到江邊雇小舟追上男主進行告別。這些女性形象似乎都符合《閨范》的要求:“女子深藏簡出,無與人靦面相觀之理。”①李漁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卻“積跬步,至千里”,不管是閨閣女子還是青樓女子,幾乎都有跋山涉水、拋頭露面、行走江湖的經歷,甚至以身涉險,以智脫險。
如《蜃中樓》中的洞庭湖龍王之女舜華,不愿被困在榮華富貴的龍宮,求龍王結起蜃樓,去看“海堤在何方,海岸在何處”。后因不愿嫁給涇河小龍,被派去涇河邊牧羊,從湖南北部的洞庭湖被“放逐”至陜西的涇河。
如《玉搔頭》中的青樓女子劉倩倩,為了堅守愛情,一路逃生。劉倩倩去往驛遞衙門需要“先由陸路,后從水路,到黃河東岸驛換船。”②可想而知,這一路的確是“踏破弓鞋三寸底”“長途歷盡嶇崎”。
還有《意中緣》中的大家閨秀楊云友,被是空和尚設計,從杭州嫁到了京城。一路波折,命運多舛,她在京城以賣畫為生,賺夠盤纏,又返回家鄉杭州。青樓女子林天素,故鄉在閩中,因“西湖為人世之蓬萊”,便來到杭州定居。與陳繼儒訂約后,提出要返鄉葬親。只身返鄉途中,行至仙霞嶺,被賊大王擄走,后經人救援,方才回到杭州。
三、結語
《笠翁十種曲》從題材上來說皆是才子佳人的風情劇,這些劇作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李漁通過對婚戀問題、家庭問題的描寫,塑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的特別之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李漁在塑造這些女性形象時,充分注意到了人物和整體環境之間的關系,每個女性形象的行為背后,都隱藏著符合邏輯的身份和背景故事,故而這些性格各異的女性形象,才能如此鮮明動人,讓人回味無窮。
注釋:
①[明]呂坤.閨范(亦名《閨范圖說》)[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40
②李漁.《玉搔頭》第十七出《愁玉》[A].李漁全集[C].北京:線裝書局,2016,226.
參考文獻:
[1]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沈新林.李漁評傳[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李漁.李漁全集[M].北京:線裝書局,2016.
[4]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