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送龍 胡水英

摘? ? 要: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是教學模式中最活躍的要素,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在德育教學組織和方法中的效果研究,探討如何完善信息技術在德育課個性化教學模式中的作用,旨在提升學生在德育課堂中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德育知識,提高其學習成績。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戶外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5-0066-02
引? ? 言
楊再隋先生說過:“忽視細節的教育實踐是抽象的、粗淺的、迷茫的?!苯處熤挥性谡n前有意地、創設性地預設一些教學細節,在課堂上捕捉有價值的細節,機智靈活地處理課堂生成的教學細節,數學課堂才會煥發生機和活力[1]。個性化教育是著眼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的教育,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把信息技術合理融入德育課堂,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德育教學中,新教學模式的構建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讓多媒體信息技術更好地為德育教學服務,與德育課堂教學形成高效整合,這是德育教師一直追求的目標,這也要求德育教師不斷學習與摸索,掌握一定計算機操作技能,并根據德育學科的特點,把多媒體技術融入德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使德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過發放問卷,調查分析教學組織形式及方法要素等,分析了德育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學生的情況,探討了信息技術在個性化教學模式中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技術在個性化教學模式中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信息。
問卷調查法。采用抽樣問卷調查方法,共發放351份問卷,回收351份,回收率100%,無效卷2份,有效率99.4%。
二、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課堂采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形式認識程度的調查(如表1)
通過對學生對于課堂采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形式認識的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現在采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課堂教學比較滿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觀察發現,不認真聽課、開小差和上課打盹的學生明顯減少,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實驗前后學生對德育課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對德育課的喜歡率達到了90%以上。
2.學生在德育課中體驗的調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境,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細節,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苯處熞獞{借一雙慧眼,捕捉學生的亮點,及時發現誤點,善于抓住疑點,敢于順應興奮點,將細節放大,實現言語與意義的交融,牽動學生的心靈,撼動學生的靈魂,真正發現細節中蘊含的教育真諦,從而使課堂演繹出迷人的精彩。
教師要根據相關問題指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身臨其境。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將學習內容豐富直觀地展現出來,使復雜抽象的內容在多媒體的輔助下一目了然。這打破了德育教育受到的宏觀和微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德育知識無限延伸到學生的多種感官和思維中,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德育知識,而且感受到獲取知識的體驗,這就是所說的“懂”[2]。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了愉快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了學習興趣,喚起主體意識,這就是“樂”。
對學生在德育課中體驗的認可程度調查如下:對德育課的教學進度是否適應,肯定占83.96%,否定占15.19%;掌握德育知識的程度,肯定占87.97%,否定占12.03%;能否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肯定占85.10%,否定占14.90%;學習成績提高的程度,提高占87.31%,不明顯占12.69%。從中看出,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后,學生在德育課學習中收獲了良好的體驗。教師經過周密的計劃和課堂組織,利用信息技術等多媒體的直觀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學習,不僅掌握了德育知識,而且提高了自身素質,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意識及能力,掌握了運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德育課堂中收獲了成功的快樂。在傳統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知識點很難內化為自身理解,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利用信息技術等個性化教學模式,本著“教”以“學”為基點的思想,利用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熱情,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始終處于通過努力就能進步的發展區,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3.學生對德育戶外課堂活動認識的調查
德育課堂不僅僅在教室內開展,戶外也是德育課教學的大教室。積極幫助陌生人、到敬老院做義工等都是德育教學的生動教材,教師可以拍攝視頻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以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從調查中我們看到,學生對德育課堂戶外教學實踐認可程度是:肯定占84.90%,否定占9.03%,無所謂占6.37%;德育戶外課堂對學習興趣的培養認可程度是:肯定占73.92%,否定占10.89%,無所謂占15.19%;德育戶外課堂是否更能表現自己的個性認可程度是:肯定占76.84%,否定占14.36%,無所謂占8.80%;學生每月參加課外活動的次數:1次占46.99%,2次占34.77%,3次占10.3%,不參加的占7.92%。
德育戶外課堂不是德育課的簡單延續。我們應通過德育戶外課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生存、競爭、協作、創造能力,讓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良好的個性空間。這與傳統教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相輔相成。這樣的“學”以“教”為起點,學生自主練習,在教師的輔導下,可以更深刻地記憶教學重點、要點和難點,在實踐中體會德育課的樂趣,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促進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結? ? 語
總之,在德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這就需要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協調教學中的各種因素,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保證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采取科學的教學技法,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營造民主氛圍,搭建寬松、和諧的學習創新平臺,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得到發展,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過程。德育戶外課堂實踐是課堂教學形式的延伸,充分展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學習空間,使學生發展了自身的良好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德育意識,促進了師生、生生關系的和諧。
[參考文獻]
陳正飛.讓思想品德課堂回歸生活[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9):56-57.
吳燕.論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J].考試周刊,2011(5):115.
作者簡介:劉送龍(1974.5—),男,山東淄博人,大學學歷,中級職稱。
胡水英(1975.6—),女,山東淄博人,本科學歷,中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