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寶 藍丹娥
【摘 要】本文對我國近二十年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研究進行綜述,將已有研究歸納為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研究、美國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解讀研究、美國電影中出現中國元素現象對中國受眾的影響研究三個方面,提出當前研究內容涉及面不廣,研究視角還有待拓寬;研究方法單一,主觀分析多于實證研究;對受眾的影響研究十分有限;實際應用領域較小,應用研究極為罕見。
【關鍵詞】近二十年 ?美國電影 ?中國元素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C-0156-03
從《木蘭》到《功夫熊貓》,美國電影運用中國元素由來已久,從中國風的擺設到中國的傳統服飾,從中國功夫到中國語言,包含中國文化的元素在美國電影中逐漸增加,取材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趨勢。美國電影對中國元素的文化解讀方式與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真諦之間的各種差異是學者們關注的主題之一,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有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美國電影里的中國元素進行了研究。為了進一步了解美國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上的趨勢變化,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便于今后對電影文本中的中國元素進行更加深入的解析,筆者對其中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165篇論文從發表時間、研究內容與主題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總結出近二十年(1998—2018年)我國在美國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的研究情況的特點、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我國近二十年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研究
在所整理出來的165篇中文核心期刊的論文中,從發表的時間上看,1999年至2007年僅有6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公開發表,針對美國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的研究高潮始于2008年,僅2008年就發表了18篇文章。而從研究主題和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與美國電影里的中國元素相關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電影里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研究(68篇,41.21%);電影里中國元素的解讀研究(93篇,56.36%);電影里出現中國元素的現象對中國受眾的影響研究(4篇,2.43%)。下文將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我國近二十年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研究。
(一)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研究
在165篇期刊論文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文章涉及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研究,其中15篇特別關注了華人女性形象。就發表時間而言,美國電影里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研究是在21世紀才開始受到眾學者的關注。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美國電影所呈現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的典型特征及其變化規律,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對影片中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進行梳理和分析。大多都圍繞美國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的歷史變遷及其原因展開研究。多數研究者認為不同歷史時期美國電影所呈現的中國形象的變化主要是受到當時兩國關系和長期以來形成的“東方主義”臆想的影響,比如張文星探討不同時期華人形象的形成及歷史演變,發現影片中華人形象復雜多變,隨著兩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轉變而發生波動。也有不少學者通過分析某部美國影片中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來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探討,如朱波、張妮、胡冰分別對影片《2012》里的中國形象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鐘再強通過對《木乃伊3》里展示的中國形象進行分析,認為該影片里融合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卻向世人展示了極其惡劣的中國形象。陳潔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的有關理論解析影片《功夫熊貓》,認為好萊塢構建的主要中國形象有展現異域風情和歪曲丑化中國兩類。
在華人女性形象研究方面,學者們幾乎都認為美國影片里的華人女性形象有明顯的定型化特征。如羅艷麗對影片《喜福會》和《辣媽辣妹》中華裔老年婦女形象進行分析解讀,認為她們在熒屏上代表了美國現實生活中失語與失散的一群華裔,這種形象不利于中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中擁有平等對話的話語權。馮英杰通過比較迪士尼《木蘭》和國產《花木蘭》中木蘭在性格、價值觀及愛情結局等差異,探討兩版電影中所折射出來的中美女性文化差異。徐艷蕊發現20世紀初好萊塢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常有貶低華人的內容,其背后的中國也是模糊、暗淡的。但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影片中華人女性形象有了更多正面表現,她們所象征的中國也呈現出更積極的內涵。馬青和劉莉都對華人女星在好萊塢電影中扮演角色的變化進行分析,從邊緣化的妓女角色到封建女性,再到冷艷的功夫女郎,這些都是因為我國國力的增強和中美交流的加深改變了美國電影中的華人女性形象。
(二)美國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解讀研究
在這165篇期刊論文中,過半的文章都是與中國元素的解讀研究相關,具體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1.影片中出現的中國元素的本質解讀研究。在中國元素解讀研究的期刊論文中,有相當多的學者重點對影片中的中國元素進行解讀分析,主要發表于2008年至2016年間,這類解讀分析有助于影片受眾對中國元素和影片的深層次理解。高慧通過分析近年的美國電影,認為好萊塢電影注入中國元素在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覺沖擊和文化沖擊的同時,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蔡其倫和魏麗娟發現以往美國電影慣用的中國元素被注入了新的詮釋、取材日益多樣化、中國形象日益積極健康,認為這種變化與中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相關。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分析《功夫熊貓》系列影片,對其中的中國元素進行分析解讀。
2.美國電影注入中國元素的啟示研究。部分學者對影片中出現的中國元素進行解讀并指出美國電影中出現中國元素的現象對我國影視業發展或者跨文化傳播的啟示意義。沈浮郡認為好萊塢對中國文化元素借用的形式主要為“點的拼貼”與“面的重塑”(以單個元素點的方式拼貼進中國元素,以西方人為主角、演繹西方人為主體的故事;以面為單位對中國文化元素進行整體重塑,講述以中國人為主角的全中國化的故事),兩種形式背后的文化策略值得中國電影人借鑒。蘇宏元和李騏回顧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塑造中國形象的歷史,主張在全球化時代應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好萊塢的“中國風”電影,吸收他們的有益經驗,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實現強勢的跨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蔡其倫,魏麗娟.當前美國主流電影的中國元素研究[J].電影文學,2011(11)
[2]陳潔.從《功夫熊貓》看中國形象的構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馮英杰.從迪斯尼《木蘭》與國產《花木蘭》看中美女性文化差異[J].電影文學,2010(2)
[4]高慧.解讀美國電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J].電影文學,2013(9)
[5]劉莉.華人女星的好萊塢熒屏形象分析[J].電影評介,2015(17)
[6]劉利剛.《功夫熊貓2》:“中國元素”構筑的“神話”意義解讀[J].電影文學,2011(24)
[7]劉玲.民族院校大學生對美國電影文化認識的調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S1)
[8]劉曉敏.《功夫熊貓》中國元素的引用對我國動漫設計產業的啟示[J].電影文學,2008(18)
[9]羅艷麗.失語與失散——華裔老年婦女在美國電影中的形象解讀[J].電影文學,2009(3)
[10]閭振華,喻晴.美國電影文化及其對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積極影響[J].教育與職業,2013(6)
[11]馬青.華人女星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影響分析[J].電影文學,2014(17)
[12]沈浮郡.點的拼貼與面的重塑——好萊塢借用中國元素的策略研究[J].電影文學,2012(17)
[13]蘇桂艷.從《功夫熊貓》看好萊塢電影對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觀的浸淫與誤導[J].電影文學,2008(18)
[14]蘇宏元,李騏.從跨文化傳播視角解析好萊塢的“中國風”[J].電影文學,2009(12)
[15]田楊.從《功夫熊貓》看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意之旅[J].電影文學,2014(5)
[16]鐘再強.耐人尋味的中國元素——析《木乃伊3》中的中國形象[J].電影文學,2008(22)
[17]徐艷蕊.20世紀90年代以來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與中國形象[J].當代電影,2013(5)
[18]楊銀娟.圖式的競爭:珠三角大學生對好萊塢電影的解讀及對本國文化的認同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3(11)
[19]張美云.好萊塢電影“泊來”中國元素與國家文化安全[J].電影文學,2010(11)
[20]張文星.從文化傳播角度剖析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J].電影文學,2012(9)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近二十年美國電影的中國元素蘊含的文化認知問題研究”(KY2015LX365)
【作者簡介】梁菊寶(1980— ),女,廣西桂平人,河池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藍丹娥(1980— ),女,壯族,廣西南丹人,江蘇省無錫惠山金橋實驗學校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