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普青
[摘要]通過對山西省農村勞動力現狀進行分析,得出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必要性。在培訓方式、培訓組織實施以及培訓效果及考核方面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培訓效果的對策。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勞動力;培訓
[中圖分類號]F724.6;F323[文獻標識碼]A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通過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教育和培訓是脫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著力于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中的現狀,通過分析和總結,針對當下農村勞動力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決策措施。以期為山西省農村脫貧攻堅提供依據,為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提供借鑒。
1 山西省農村勞動力現狀分析
根據山西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截止2018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3718.34萬人,其中鄉村常住人口1546.46萬人,占比41.59%。但是從產業占比上來看,山西省2018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18.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740.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4%;遠遠低于第二、三產業的42.2%和53.4%。由此可以看出,占比超過40%的農村人口僅僅產生了4.4%的增加值。因此,農村經濟及農村勞動力需要進一步的開發。
從全省的勞動力配置情況來看,截止2017年末,全省年末勞動力資源總數為2756.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參與勞動力為670.7萬人。占比為24.3%。另根據2018年3月山西省統計局發布的山西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2016年末,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801.2萬人。按性別分,男性437.3萬人,占54.6%;女性363.9萬人,占45.4%。按年齡分,35歲及以下145.4萬人,占18.2%;36~54歲365.1萬人,占45.6%;55歲及以上290.7萬人,占36.3%。按受教育程度分,未上過學22.7萬人,占2.8%;小學223.2萬人,占27.9%;初中469.9萬人,占58.6%;高中或中專75.9萬人,占9.5%;大專及以上9.5萬人,占1.2%。因此從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來看,山西省農村勞動力需要培訓開發,急需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者效率。
2 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培訓現狀及問題分析
2.1 培訓方式方面
目前,山西省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方式主要有政府主導型培訓、企業參與型培訓、學校參與型培訓、農民自主型培訓四種。針對這四種培訓方式。政府主導型的培訓主要是依靠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支持,為農村勞動力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但是,政府主導的培訓涉及到農業、勞動、財政以及教育等部門。各部門之間缺乏領導主體,出現各自為政,缺乏相應的溝通和協調。更無法談及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計劃等問題;其次,企業參與型和學校參與型培訓盡管計劃及效果相較于政府主導型的培訓好一些,但是,山西省大部分企業和學校都在城鎮,距離農村較遠,造成培訓時間較短,培訓的深度和對農民的需求了解不到位等情況。最后,農民自主型培訓效果較好,但是這種培訓主要是以經驗作為支撐,對培訓人員進行言傳身教,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不能進行大面積的推廣及普及。
2.2 培訓組織實施方面
目前,從培訓場地上來看,山西省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場地主要是在固定培訓場所和生產種植養殖一線。在這兩種培訓中,在固定培訓場所中培訓次數明顯多于生產種植養殖一線的培訓次數;從培訓教師上來看,目前培訓教師主要是來自山西省內中高職院校、農科所等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來自企業或行業一線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此外,來自河南、山東等農業大省的專業技術人員也較少;從培訓內容上來看,山西省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偏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比如:計算機、月嫂、家政、廚師、縫紉等占據培訓一半之多,而相關本地特色產業培訓不多。培訓內容很多缺乏前期的調研和分析,沒有具體區分農民們的具體培訓需求,不能切合當地實際,造成培訓內容老舊或太過超前。
2.3 培訓效果及考核方面
在調查中發現,有30%的勞動者對培訓內容不感興趣,有將近一半的勞動者對培訓內容沒有完全理解。有34%的勞動者表示不會再參加培訓。在農村勞動力培訓上,政府主導型和學校參與型的培訓大多沒有設計培訓效果的考核,更無從談起培訓后的跟蹤與改進。企業參與型的培訓效果較好于前面兩種,但在培訓后的跟蹤與改進設計也較少。
3 提高農村勞動力培訓效果的對策
3.1 整合資源,做好培訓規劃
四種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方式需要統籌規劃,需要政府對其資源進行整合,并做好合理的規劃。使其能夠進行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培訓,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各級政府應該建立相關農村培訓的牽頭單位,比如由縣一級勞動人社部門牽頭,統籌規劃和組織全縣的農村勞動力培訓,企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部門需要提前報備,各鄉鎮一級的勞動人社部門做好相關的培訓人員的組織、場地的準備以及培訓過程及效果的評估。只有這樣形成網格化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才能夠優化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果。
3.2 夯實培訓內容,做到對癥下藥
首先,是農村勞動力培訓師資庫的建設。由市縣一級的勞動人社部門牽頭,通過推選、考試、試講等方式,并針對農村現有生產方式進行師資的分類和篩選建立相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師資庫。師資庫的培訓教師定期進行相關的農村調研和外出學習,每一年勞動人社部門要對師資庫教師進行相應的調整。建立相關的淘汰機制。以此提高師資的培訓水平和培訓效果。
其次,農村勞動力培訓內容的選擇和把控。山西農村勞動的培訓必須基于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培訓內容的把控上,地方勞動人社部門必須做好培訓需求的調研和分析工作。使得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做好培訓的培訓計劃、培訓實施以及培訓效果的控制等工作。
最后,豐富農村勞動力培訓方法和手段。農村勞動的培訓目前主要的培訓方法以現場實踐教學為主。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可以開展遠程培訓、在線培訓等。在教學手段方面,除互動教學外,可以借鑒學校教育,采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項目化教學等手段。以此激發學員的培訓參與度,最大限度的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3.3 構建培訓考核評估體系
首先,培訓前,做好農村勞動力的培訓需求分析。可以以村為單位,對學員的培訓需求進行分析,村委組織需求調研表的發放、填寫以及回收。縣市一級的勞動人社部門對需求進行分析。然后在培訓師資庫中選派相關的師資進行培訓。在此需要注意需求調研表設計的合理性以及針對調研表分析的準確性。
其次,培訓中,做好培訓過程的評估。要對學員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及時的反饋,要對教師在培訓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進行評估和反饋,此外還需要對培訓過程中的培訓場地、培訓管理制度、培訓后勤服務等做好評估。
最后,培訓后,建立學員后續跟蹤服務體系。第一,每次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完成之后,相關學員都要填寫培訓意見反饋表;第二,每位學員在培訓后一段時間,必須對學員進行相關的培訓跟蹤。根據這些情況,相關師資和培訓機構做好相關的培訓總結工作。
[參考文獻]
[1] 黎家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財政支持問題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5(05).
[2] 王雅麗.影響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因素及機制研究[J].經貿實踐,2015(11).
[3] 廖正娟.湘南地區農村勞動力培訓模式現狀及改進[J].人才資源開發,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