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有人說,新聞記者應該是“雜家”。和社會新聞、時政新聞等領域相比,財經新聞報道的專業性相對較強,若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背景,很難發現新聞線索,甚至難以與采訪對象對等交流,更不用說做出高質量的財經新聞報道了。
具體來說,作為財經記者,應該具備一定的財經專業知識基礎,對經濟形勢、經濟動態、經濟前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財經記者還應該具備復合式的知識結構,良好的政策水平[1]。
例如,經過前幾年房價的快速上漲,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具體到微觀層面,房價上漲導致的中國居民家庭債務負擔狀況出現了哪些顯著變化?對目前或未來更長時間的家庭日常生活和消費帶來了哪些影響?對于都市報財經記者來說,沒有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就難以從日常的經濟生活中找到民生落腳點,難以做出接地氣的財經新聞報道。
近年來,傳統媒體生存面臨諸多壓力,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導致一些媒體尤其是都市報財經新聞的生產中,記者未必都是“科班出身”。這就要求記者應該在工作之余,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
好在我們所處的互聯網環境,為記者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除了通過理論學習掌握必要的財經專業知識外,閱讀專業財經報紙和財經期刊應該是都市報財經記者的必修課。如《中國經濟時報》《第一財經周刊》《21 世紀經濟報道》等,外語基礎好的還可以閱讀海外的財經報紙和期刊,如英國的《金融時報》、美國的《華爾街日報》。通過日積月累,不斷提升自己的財經專業水平。
都市報興起于20 世紀90 年代,以市民為主要閱讀對象。都市報財經新聞報道也有別于專業財經媒體。這就要求,都市報財經記者不但要具備對新聞事件的敏感性,還要具有對新聞內容的綜合分析能力,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經濟生活中找到新聞,以百姓視角切入,深入分析報道。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和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2]。老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蘊含著經濟學原理。比讀者早一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新聞,并通過采訪調查進行分析解讀,是都市報財經記者應該具備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安徽合肥前些年由于周邊蔬菜種植面積減少、氣候等原因,一到暑期就會進入“伏缺季”。老百姓的直接感受就是,夏天菜價特別貴。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外,盛夏的一斤菜從產地到市民餐桌上,到底經過了怎樣的過程?安徽商報記者在2012 年8月以《三成買菜錢成蔬菜“傷亡撫慰金”》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通過深入采訪和圖文并茂的細節呈現,為讀者答疑解惑。
互聯網時代,信息發布的方式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公眾號、App 等渠道第一時間發布相關政策。從時效性來說,媒體不再占據先機,照搬文件的報道難以吸引讀者,體現價值。在對政策及其發布背景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政策對市場、對老百姓市場生活帶來的影響,才是都市報財經新聞報道的應有之義。
例如,近期,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系列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共11 條。涉及債券市場、理財、保險、貨幣經紀等領域。政策看似“高大上”,但作為都市報財經記者,除了分析政策出臺的背景和目的,還應該從百姓視角重點觀察和分析政策會帶來對普通老百姓及投資人帶來的影響。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是否有利于增加主體類型,將為未來中國社會化養老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近年來不少消費者境外買保險,取消外資壽險公司股比限制,將為保險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會對普通投資者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都市報財經記者應該洞察并深入調查分析的話題。
行業動態是財經新聞的重要內容。但對于都市報,尤其是地方媒體來說,一些資本市場、公司企業類新聞與普通讀者距離遠,很多“硬新聞”讀者看不懂,難以引起閱讀興趣。這就要求都市報財經記者應善于總結分析,努力拓展報道的深度和廣度。
2018 上半年,融創、騰訊、京東、蘇寧等企業陸續增資入股主營電視業務的樂視網子公司——樂融致新,似乎給樂視帶來一線生機。但當年7 月樂視網就公布了凈資產“負數”的信息,并多次發布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這些信息,不關注資本市場的普通讀者很容易忽略。但《消費者報道》以《配件“失蹤”客服“脫節”樂視電視售后困局如何解?》為標題,從消費者的角度切入進行深度報道,并表達態度:“不管怎樣,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質量以及品牌服務口碑才是核心訴求”,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財經新聞除了面向財經專業人士外,更多地要面向普通大眾,都市報財經新聞更是如此。都市報財經記者應該做好專業財經知識的“翻譯”工作,將專業問題精確、通俗化地表達。
在這方面,《華爾街日報》一直以來享有盛名,“華爾街日報體”近年來更是被國內眾多都市報廣泛借鑒的財經新聞寫作方式。例如油價上漲,從卡車司機JACK把貨物從A地運到B地的成本上漲寫起,經過過渡段落,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敘寫完畢以后又回到開頭的事例(人物故事、場景、細節),有時也用總結、懸念等方式結尾[3]。這種寫作方式寓繁瑣復雜的經濟數字和原理于生動的生活案例中,非常通俗易懂。
“如果你是女記者,你丈夫最好就是白宮發言人,如果你是男記者,你岳父最好是克里姆林宮新聞局長。”鳳凰新聞總監呂寧思此前總結的“現代記者的十三個標準”一度在網上熱傳。話糙理不糙,反映了人脈資源對記者開展采訪報道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誰能第一時間找到權威采訪對象,完成采訪報道,誰就是贏家。這就要求財經記者必須在日常工作中積累良好的人脈,在采訪報道中有較強的突破能力。
“記者應該是公關人才”,如何獲取采訪對象的信任是關鍵。這種信任包含雙重意義:一是對記者能力的信任,二是對記者職業操守的信任,后者常常更為重要。如果在采訪報道中表現的不專業、不敬業,甚至添油加醋,混淆事實,記者與采訪對象的關系恐怕就此了結。
行業動態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重大事件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筆者認為,能夠做到這些,一個財經記者的人脈積累就已經足夠了。
財經新聞報道圍繞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活,常常牽涉各方利益,有時候真相掩藏在復雜的表象中,有時候記者還會面臨方方面面的誘惑。近年來,媒體記者涉嫌有償新聞、虛假報道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這就要求,記者在工作中,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擦亮眼睛,撥開迷霧,找到真相。在面對復雜的經濟現象的時候,要站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客觀報道。堅守職業操守是對記者職業的尊重,也是對記者個人最好的保護。
例如,2013 年8 月,新華社針對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連續播發了9 篇系列報道,引起了強烈反響。從質疑監管層對案件的通報,到呼吁重罰光大證券,再到質問交易所的不作為,這組報道有事實有態度,最終推動了“史上最嚴罰單”的出爐,贏得了市場的掌聲。
財經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活躍的領域,選擇了財經記者的職業就意味著要持續保持新聞敏感,永遠走在社會的最前沿。一路風雨,充滿艱辛,但是當你真正進入角色,路上的風景一定不會辜負你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