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2019 年4 月,新聞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AR+教育數字出版聯合實驗室”舉行揭牌儀式,這標志著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批“新聞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正式開始運行。該重點實驗室圍繞AR 技術在教育出版和教育領域應用的關鍵技術、標準規范、應用數據模型、軟件、AR 教育內容產品(AR 圖書、AR 數字教材)、產業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該重點實驗室是產學研用模式的又一次實踐合作,將集各方優勢,實現強強聯合。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是一種實時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AR(增強現實技術)包含了多媒體、三維建模、實時視頻顯示及控制、多傳感器融合、實時跟蹤及注冊、場景融合等新技術與新手段。
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1)它是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信息集成,具有實時交互性;2)它是在三維尺度空間中增添定位虛擬物體。
對于出版產業來說,AR 技術的使用能帶來全新的活力,帶來了視聽、互動和沉浸其中的新體驗。[1]
1)AR 技術在兒童出版業的表現。AR 技術在兒童出版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14 年,外研社的《西游記的故事》系列就是采用了AR 技術。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也已推出了十幾種AR 圖書。2016年之前,國內在圖書中使用AR 技術的出版社并不多,多集中在少兒出版領域,比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孩子的科學》、中信出版社的“科學從書中跑出來”系列叢書等。其中“科學跑出來”系列圖書是中信童書大客戶獨具慧眼的結果,他們從英國Carlton 圖書公司購買了全套版權,用四個月的時間走完全部出版流程,銷量已經突破了100 萬冊,碼洋也達6 800 萬,在少兒科普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
2)AR 技術給文化類圖書帶來銷售推動。2016年之后,AR 圖書雖然仍在少兒出版領域集中,卻也出現了適合大眾閱讀的“現象級”AR 圖書產品,成為出版社實現新發展的“籌碼”。這其中就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的《朗讀者》系列。通過手機掃描書中的任一圖片,靜態的圖文書變成一部可移動的活電視。讀者就可以觀看到該圖片相對應的節目視頻,實現了觀看、聆聽和閱讀的完美結合。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表示,通過擴充文本,加入名家點評、植入視頻等方式,該書實現了用AR 技術將靜態的文字與動態的視頻完美結合。在《朗讀者》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把《開學第一課》《經典詠流傳》《謝謝了我的家》《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等開發成AR 圖書,并專門開發了“人文AR”App,下載之后,就能體驗人文社所有的AR 圖書。
3)AR 技術在歷史文物類圖書中的不俗表現。2019 年7 月28 日,在古都西安的圖書博覽會上,讀者們見證了“中國好書”融合AR 技術、讓穿越千年的珍稀古幣在讀者面前大放異彩的歷史性一幕。這本書就是榮獲2018 年度“中國好書”《貨幣里的中國史:歷代錢幣的源流和圖釋》(以下簡稱《貨幣里的中國史》)的升級版——《貨幣里的中國史:歷代錢幣的源流和圖釋(AR 高維版)》。這本書策劃了一整年,技術攻關大半年,AR 版的《貨幣里的中國史》基于實物(日常生活中大家難以觸摸的珍品錢幣,還有較為常見但代表中國貨幣史的典型錢幣)全維掃描的真實AR 體驗,并伴有錢幣學泰斗戴志強和杜維善以及著名文物收藏家馬未都等人的講解音頻,稱得上是一本實物AR 書籍。
從2016 年的AR 元年,到2017 年資本介入,2018 年AR 已經走下“神壇”,獲得大眾的廣泛關注。但幾年過去了,AR 在出版領域的發展并不順利。AR 與出版的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4]。AR 技術與出版的融合在關鍵技術研發、生產運營成本、制作管理水平以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亟待突破的問題。
1)像素不夠帶來眩暈感。現在很多AR 全景視頻由于像素不夠、網絡卡頓等原因,造成用戶有眩暈的感覺。這是由于相關技術不夠成熟造成的。眩暈感和畫面不流暢既是讀者的擔心,也是AR 出版物的市場痛點。如果讀者感覺視頻效果體驗不良,或者感到內容無聊,或呈現的模糊畫面讓閱讀的過程受到干擾,這樣的出版內容就往往如同雞肋,失卻了本應該有的價值。
2)技術的推動帶來的解決之道。業內人士認為,隨著5G 技術的逐步發展,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5G 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它能夠解決像素低和網絡傳輸慢的問題。此外,全維掃描技術的進步也將使AR 技術倡導的增強現實功能得以真正實現。以《貨幣里的中國史(AR 高維版)》為例,該書使用技術和之前有些書籍的AR 技術有顯著區別,以前的一些圖書的AR 技術往往是基于虛擬建模、照片貼圖,掃描圖片出現互動性受限的結果,所以未能達到理想的體驗效果。而《貨幣里的中國史(AR 高維版)》則是基于實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難以觸摸的珍品錢幣,還有較為常見但代表中國貨幣史的典型錢幣的全維掃描的真實AR 體驗,觀者幾乎分不清AR 圖像與實物的區別,可或遠或近全方位觀察錢幣,能隨意放大和縮小,操控感靈活,沉浸感真實,基本接近了實物捕捉的感覺。
有讀者在圖書大廈對AR 圖書的二維碼進行掃描,發現二維碼已經失效。對于這個困惑,業內人士解釋道,AR 呈現是需要有后臺的,數據需要有服務器進行儲存,但服務器的前期開發和后期維護都需要成本投入,要是疏于管理和疏于維護,可能就造成端口關閉,造成鏈接失效。
以上例子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有研發內容能力的出版社太少;另一方面,投入成本要遠遠高于傳統圖書,以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天工開物》為例,建模、動畫制作等成本開發超過百萬元。此外,大部分引進版AR 圖書,因為服務器鏈接不在出版社,是否得到維護也不得而知。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王亞會坦言,“許多讀者還覺得AR 不過是圖書噱頭,因此對其認可度不是很高,這類圖書成本高,書店也很難展示樣書,也阻隔了讀者。”
人是推進傳統圖書出版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由于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模式十分復雜且風險巨大,需要具有大局意識、冒險精神和專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和相關高科技企業進行操作,需要具有長遠眼光和創新能力,掌握圖書行業的發展規律的人才來推進。[5]挖掘優秀人才,引進相關人才,培養已有人才,定期參加相關培訓課程,才能開創新媒體行業的繁榮時代。
以夢想人科技為例,該公司深耕行業十多年,專注于提供基于AR 的融合出版,在新近頒布的新聞出版行業標準《出版業AR 技術應用規范》的制定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該標準的起草組副組長單位。此外,該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大的AR 交互式學習內容平臺,在培養高素質、國際化技術團隊、解決AR 模型數據數量不足、難以形成交互作用和友好環境以及服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一直在發揮領軍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發布的《出版物AR 技術應用規范》(標準編號:CY/T 178—2019),已于2019 年7 月1 日實施,這標志著出版物AR 技術的應用正式進入標準化的2.0 時代。隨之將伴隨著從AR 出版物的術語和定義,到出版與制作、管理與應用等一系列內容的升級。其發布與推廣應用,將進一步規范AR 技術在出版行業的標準化應用,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切實加強行業監管,防止盜版侵權,保障出版安全,加速推進AR 技術與傳統出版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