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巖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并受到了各國的廣泛關注。當今的國際形勢正在發生顯著而深刻的變化,國家間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中國在完善自身文化的同時,不斷加強與他國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互鑒而豐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對此作出的深刻的論述。
紀錄片是一種真實的、準確的、探索周邊發生事情的藝術。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著鮮明真實的現場感,正如自己就在發生事情的現場中一般;它用世界上大家都能懂得的語言講述著事情的發生經過,讓大家了解事情發生的真實情況,從而拉近世界各國與中國之間的距離;讓世界去了解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紀錄片也因此成為了各個國家隱性宣傳自己國家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的良好的傳播載體。并且它也成為了各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中獲得話語權的一種重要的工具。如何讓紀錄片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成為了當下中國媒體人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中國的歷史中,有一部較早并且比較出名的紀錄片《望長城》,這部紀錄片是由日本和中國聯合拍攝的。在拍攝的過程中,這兩個國家在前期拍攝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他們所選取的素材也是十分相似,但是最終播放的紀錄片的效果和內容卻是大不相同的。日本所拍攝的紀錄片《望長城》,所講述的是“人為什么要活著”的哲學思想。并且圍繞這個主題,舉出許多的事例來論證。即使他們在真正意義上不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但是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也基本能看得懂。然而我國的紀錄片主要是探討和主題“長城”有關的深刻歷史性的問題,這需要了解中國歷史以后才能真正的理解所講述的內容。這部紀錄片,無論是日方拍攝的,還是我國的拍攝的在國內都受到了一致的好評。但是在國際市場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日方拍攝的紀錄片銷售一空,中國拍攝的購買者卻寥寥無幾。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可以用“文化折扣”的概念來解釋。因為對于國外的人來說,對于中國的文化理解并不是很深刻,以至于一些歷史典故不清楚,造成對整個紀錄片的不理解。
但是在國內,大部分的中國人對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了如指掌,自然看起紀錄片時津津有味。正因為如此,導致了紀錄片對于國外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而在國內市場中,觀眾很容易認同紀錄片所講述的內容。再回到《望長城》當中去,長城對于中國人來說根本不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而對于日本國家來說卻是跨文化的,這就使得日方的作者是以外來人的視角來看待,也就是陌生人的角度來闡述和長城有關的文化,在理解方面不是很透徹。
隨著各國之間交流日益頻繁,各國的廣播電視機構和新聞媒體都在努力尋找一種各國都能接受的文化交流方式,既能代表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也能找到各國文化之間的契合點。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由于其擅長于現實世界的表達,逐漸成為了海外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現實國情的重要渠道。在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類型中,紀錄片占據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近年來,有很多優秀國產紀錄片走向海外。《故宮》《當盧浮宮遇到紫禁城》《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超級工程》《大國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航拍中國》等一批制作精良的紀錄片被編譯、配音為多國語言通過電視和網絡平臺被越來越多的國外觀眾和網友所熟悉和喜愛。這些紀錄片一方面讓外國觀眾領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對外的有效輸出。它們既傳播了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為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起到了示范作用。
自20 世紀以來,中國許多的本土紀錄片在國際社會中逐漸的嶄露頭角,在世界舞臺中中國紀錄片所占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正在慢慢地被國外觀眾接受和認可。但是在跨文化傳播中該如何規避這些“文化折扣”,從而達到較好地對外傳播效果呢?
首先,如何規避“文化折扣”增強傳播效果,使觀眾在不經意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2005 年拍攝的紀錄片《故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紀錄片開始拍攝前制作方就把對海外宣傳和推廣等因素考慮了進去。《故宮》從制作、播出、推廣到營銷的整個產業鏈都經過了精心策劃。由于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不同,紀錄片的敘事結構、視覺風格不一樣,因此制作了國內和國外兩個版本。《故宮》在拍攝完成80%的時候賣給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國家地理將12 集的《故宮》重新剪輯成2 集的國際版,已經在100 多個國家簽約出售。《故宮》海外推廣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績,跟前期策劃時考慮到了不同對象國觀眾的文化差異,進而提前規避了可能產生的文化折扣有著很大的關系。
其次,傳播路徑要多樣化,要積極探索紀錄片IP 的商業化之路。國產紀錄片中最熱門的概念IP是“傳統文化”。近年來在廣電總局的要求和引導下,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成為影視節目的主要價值導向。紀實影像作為記錄真實的載體更能夠承托弘揚文化的使命。而“文化”向來都是紀錄片生產的重要內容,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結合之下,一系列文化類紀錄片迅速走紅。既2005 年的紀錄片《故宮》之后,2012 年《故宮100》微紀錄片推陳出新繼續講述古老的故事;2016 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從文物修復的全新視角解讀文化,從而引發起一陣“故宮”熱潮。
再次,在傳播對象方面,要著眼于國外的年輕觀眾,推出更多更好地反映當代中國的紀錄片作品。例如:《航拍中國》《超級工程》《大國工匠》等。
在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中,除了介紹介紹歷史文化方面,應該首選拍攝當代中國,以此幫助公眾理解當代中國的形象和焦點問題。
《航拍中國》是專注于介紹中國自然風光的紀錄片。采用航拍技術以高空視角俯瞰我國海南、陜西、黑龍江等地區的雄偉河山和秀美風景。片中除了對中國景觀的展現,還以獨特的視角,講述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的故事,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自然融合。
《超級工程》系列第一季中主要介紹的是中國的重大工程項目: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和超級LNG船。第二季則主要介紹的是中國建設的高速公路網絡、技術難度最高的橋梁、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里程、世界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等重點項目。這樣的紀錄片既可以讓海外年輕觀眾了解中國科技與中國制造,也能夠充分了解中國人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所表現出來的樂觀精神。該紀錄片所表現的精神和信念具有國際化文化背景和視角,不會產生理解上的文化差異,科技與制造的主題契合全球年輕人的興趣,是中國精神、中國科技和中國制造等中國元素走出國門的一個優秀范例。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新時期對外傳播工作的戰略方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讓中國在文化傳播力上避免“文化折扣”,增強和擴大國際傳播力,爭取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中國的紀錄片制作人在觀念上要建立全球思維、國際視野,通過優勢資源的互補和整合創造出更多傳承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作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增強優秀紀錄片在海外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