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普通高校對理、法、工、醫、體、藝等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均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學語文教育對音體美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然而這三個專業的學生課堂與其他專業相比,有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上課熱情低;課堂紀律性不夠,注意力不集中;學生更渴望課堂有趣,可以激發潛力。我們可以采取多設置問題以增強課堂互動、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注意力、注重故事性增加教學趣味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音體美;大學語文;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承載著母語教育的功能,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各普通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理、法、工、醫等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均開設大學語文課。大學語文的作用,其他課程無法取代。做為一門基礎性、拓展性的通識課程,它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雖然這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標尺和判斷依據到底什么尚無定論。但這門課程一定要開設,卻是無須爭執的。對于音體美專業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對體育專業學生來說,毛主席說:“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在大學時期課堂上僅有的接受人文熏陶的課程就是這門大學語文。對于音樂專業來說,音樂與文學本來就是想通的,在遠古時期,詩樂舞本為一體。對美術專業學生來說則更加重要,沒有文學功底與人文陶冶,根本體會不了畫的意境,更無從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加之,音體美專業學生入大學時普遍文化成績偏低,自身對于文學的理解較差,依靠教師講解的成分就比較多,這門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本人自2013年入大學教書,至今已六年,每年每個學期學院都會安排擔任音體美其中一個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師,由此發現這三個專業大學語文課堂有它的特殊性,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一、音體美專業學生大學語文課堂的特殊性
作為一個每學期上音體美專業大學語文課的老師,發現目前這三個專業的大學語文課堂主要有一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上課熱情低
音體美專業學生比較其他文科、理科、工科等專業學生來說,基礎較差。毫無疑問,音體美專業學生都是經過藝考或者體育考試進入大學的,文化成績比其他專業學生較低。他們或者是不注重文化課學習,或者對文化課本來就不感興趣,或者因為文化成績不好反過來不喜歡文化課的學習。學生當中雖然也有少量熱愛小說、散文、寫作者,但是所占比例極低。學生上課一般熱情較差,經常以各種名義請假,不上課。即使來上課,熱情也極低,上課鈴聲一響,便昏昏欲睡。下課鈴聲一響,便生龍活虎。有的學生甚至上課一學期,不知道上課的老師是誰,也根本不關心上課的老師是誰,更不關心老師上課的內容。更有甚者,連期末考試成績都不關心。如此“佛系”學習,在體育專業學生中尤其明顯。
(二)課堂紀律性不夠,集中力不夠
由于音體美專業性質,這三類專業學生平時更注重實訓,而文化課學習、理論學習較少。所以此三類學生要在教室里正兒八經的坐著聽老師非常難。體育專業學生尤其如此,運動訓練后或者身體疲乏昏昏欲睡,或者根本坐不住。要安靜地聽老師講一堂半堂很難。為了排解上課的“乏味”,經常請假上廁所,如不允許,可以找各種理由出去溜達。音樂專業學生安靜一點,但是也不集中注意力,上課的時候神游太虛者許多。美術專業學生會來上課,但是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不關心上課的內容,靜坐熬時間等待下課。因為學生不像文學專業學生一樣課堂紀律好,許多老師不愿上大學語文課,更不愿上音體美專業大學語文課。
(三)學生渴望課堂有趣,可以激發潛力
然而音體美專業學生一般比其他專業學生更活潑天真好動,據本人數年觀察發現這些學生之所以不能像其他專業學生一樣安靜聽課,并不代表他們不好學。只要課堂有趣,老師態度親切,他們是很愿意聽課的。當講到一些名人軼事、才子佳人故事,他們往往會雙眼發光,如見寶山。他們需要的是寓教于樂的授課方式,而非老師具體詳細、細水長流般的講解。他們更需要授課老師的熱情,以及授課時積極地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技巧。
二、相應教學方法的采用
根據數年的觀察、揣摩與調整,本人可以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多設置問題,增強課堂互動
教師上課之時,如一直講解,缺少與學生互動,很容易讓學生走神。但如果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會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給這三個專業設置的問題,宜多而簡單。設置問題較多,可以讓學生不停的思考。設置問題簡單,學生回答得上來,學生方有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如果問題太難,很多學生就知難而退,甚至玩手機去了。有的時候,學習一首古詩或者現代詩,特別是愛情詩,把課堂交給學生會收到意象不到的效果。因為愛情是個永恒的主題,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愛情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向往。讓學生反復讀詩,并且要學生發表讀詩感想與見解,會收到意象不到的效果。學生會發言踴躍,教師只要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對的予以肯定,錯誤的解釋為何理解錯誤即可。課堂上各抒己見,既能增加師生感情,使得課堂融洽,又達到了教學的效果。對于夏季上課時間安排在下午的大學語文課程,學生最容易犯困與情緒低落,則可以適當采用有獎性回答問題原則,獎勵一點平時成績,會讓學生精神倍增,紛紛舉手搶答。如此,一堂課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達到教學目標。
(二)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注意力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夠通過提問的方式解決,比如詩詞朗誦、文言文閱讀這樣的課文,聲情并茂的朗誦,反復誦讀不但能讓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就理解了課文,詩、畫、聲音相融的視頻更能增加學生的印象。古詩文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已經是許多教師探討過的課題。如教師本人的誦讀能力一般,采用多媒體播放聲情并茂的視頻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比如《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祭十二郎文》這篇祭文,選入多種大學語文教材。講授《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時,教師如在上課時播放春江花月夜配樂朗誦視頻,或者歌唱名家改編的歌曲,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上《祭十二郎文》時,網絡上有配樂朗誦的視頻,該朗誦情感細膩真摯,播放聽之能夠將人立即帶入文章中的意境,對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情感是十分有幫助的。此外選入大學語文教材中的有些小說,比如《受戒》,中國傳媒大學將之改編成了微電影。短短的視頻既不會太費上課時間,又能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放松的。音視頻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大過于教師本人的口述講解。只要采用得當,就會對教學只有助益,而無喧賓奪主之嫌。
(三)注重故事性,增加教學趣味
課堂有趣,永遠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條件之一。有的課文可以通過提問方式達到教學目標。有的教學片斷,可以通過音視頻播放完成。但是有些內容,必須要教師講解才能完成。講解的這部分,對教師就有著很高的要求。如何讓學生興味盎然的把知識聽了,這需要獨特的方法。經過觀察,發現講趣事,永遠勝過于正兒八經的介紹。講解法,主要是介紹作家作品時采用。對此,了解每個人作家的生平,提取其中的“趣味”,并且又不離主題的傳授給學生作家生平事跡與作品的關系是重要的。以魯迅的作品《傷逝》為例,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魯迅先生在中小學時期,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平面的。他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如果這樣介紹,既陳舊又乏味,完全能讓學生馬上陷入沉睡狀態。但是如果我們結合魯迅先生的婚戀故事,那么就可以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無需以名人軼事,做口中八卦,內容低俗來吸引學生。王鳴劍先生《無希望的愛戀是溫柔的》一書中,就系統的闡述了中國現代作家婚戀生活對其創作的影響。《魯迅,“創作總根于愛”》[1]一章考證了魯迅先生的婚戀與他創作的關系,我們既可以從多角度了解魯迅先生其人,又能知人論世的了解魯迅先生筆下這篇唯一的愛情小說。魯迅先生就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只要我們心存敬畏,不妄言,不故做驚人之語,就能既將課堂講得生動有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一舉兩得。
三、結語
音體美專業學生的大學語文課,是讓很多老師“頭疼”的課程,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身邊老師說喜歡上哪個專業的課程,卻沒有搶著要上這三個專業的大學語文課。其實,我們只要抓住這三個專業課堂的特性,并且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也是能夠將這課程上得生動活潑,并且自己也在教學中獲得樂趣。
參考文獻
[1] 王鳴劍.無希望的愛戀是溫柔的[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3:1-19.
作者簡介:雷艷平(1983- ),女,湖南永州人,衡陽師范學院,講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