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李園
摘 要:為了解高中聾生的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文章調查了貴陽市盲聾啞學校108名高中聾生,據調查結果及分析可知:SCL-90各因子間呈顯著正相關;SCL-90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3項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消極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SCL-90恐怖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消極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SCL-90偏執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維度不相關;SCL-90軀體化、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其他5項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消極維度均不相關。故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家長和社會要重視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相關的因子,引導其坦然正視自身生理缺陷,積極面對生活。
關鍵詞:高中聾生;心理健康;應對方式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十章第二十八條規定,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規定中還強調要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殘疾學生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本文就是在《綱要》的指引下,選擇貴陽市盲聾啞學校高中聾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其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互關系,并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給予一些實際建議,以提升高中聾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國外有關聾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比國內的時間早。《中外特殊教育簡史》中提到,國外在19世紀的時候對聾人的關注度就比較高,還創辦了聾人學校。國外對特殊教育的重視,使特殊群體得到更好的發展,對特殊群體的教育不僅是生活自理、就業等方面,還包括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近15年來,關于聾生心理健康、應對方式的研究越來越多,對象包括小學聾生、初高中聾生、大學聾生、中職聾生等,研究涉及心理健康影響、成就動機、應對方式、學習動機、社會支持、學業壓力等方面,涉及面較廣。聾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個性特征、自我意識、健康狀況等方面,對中學聾生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較少。已有研究發現,耳聾者存在自卑、沖動、固執、報復、情感不穩定、內向和順從、自我中心、缺乏獨立、易受暗示等個性特征,自我意識與自尊水平較低。Andrews研究發現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兩倍。國外的一些研究說明了應對方式是應激與個體心理健康的中介機制,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著調節作用: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會受到其個性特征情緒狀況、個人的生活閱歷以及經驗、個人所處的環境的影響,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應對方式對個體心理健康因素影響的復雜性。
我國關于聾生心理健康的研究20年來呈逐漸增多趨勢,這說明廣大學者積極響應了國家大力發展教育、關注特殊學生發展、使特殊學生能融入社會、培養他們自信自立精神的政策。從已有研究來看,聾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學生,且隨年齡的不同而變化;性別與聾生心理健康的關系觀點不一:蔡希美等、林于萍發現聾啞女生的總焦慮傾向顯
著高于男生,劉毅瑋等認為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男生,李強等、劉在花等認為性別對聾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沒有直接影響;聾生的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有關,但關于二者關系的研究偏少,因此對聾生心理健康及應對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充分了解聾生心理及行為,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聾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貴陽市盲聾啞學校的108名高中聾生,共收回10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96份,回收有效率為93.2%。
(二)研究工具
1.SCL-90癥狀自評量表
該量表是為了評定個體在情緒、思維、感覺、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癥狀而設計的,其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人群。量表包括90個測評項目,施測的9個分量表分別為軀體化、人際關系、強迫癥狀、抑郁、敏感、焦慮、恐怖、敵對、偏執、精神病性。
2.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
該量表分為積極維度和消極維度兩個方面,積極維度為1-12條目,反映積極應對的特點;消極維度為13-20條目,反映消極應對的特點。測試采取多級評分方式,每一對應方式后列有不采取、偶爾采取、有時采取、經常采取四個選項,相應的評分為0、1、2、3。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作答。
3.統計工具
采用SPSS20.0對問卷數據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得知,SCL-90各因子間呈顯著正相關;SCL-90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3項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消極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SCL-90恐怖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消極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SCL-90偏執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維度不相關;SCL-90軀體化、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其他5項因子與應對方式積極維度、消極維度均不相關。這可能與高中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所采取的應對方式有關,但并不是心理健康的各個方面都與應對方式相關。應對方式作為應激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因素,在應激情況下,采取合理的應對策略來增強心理適應能力、緩解由應激造成的心理緊張至關重要。高中聾生因其自身語言、聽力等原因,與常人溝通會存在障礙,隨著學業壓力的增大,加之家庭、社會等對他們關心和幫助的不足或不恰當,造成了聾生較正常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故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家長和社會要重視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與積極應對維度相關的因子,引導其坦然正視自身生理缺陷,積極面對生活。
三、相關建議
第一,國家要積極發展特殊教育,關注高中聾生身心健康水平,重視高中聾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能與聾生正常溝通交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人數,引導高中聾生健康、愉快的成長。
第二,作為社會人,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給聾生多一份關心和鼓勵,使他們感受到周圍事物的美好,愿意積極融入周圍環境,與他人溝通交流,使他們在輕松、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第三,學校要重視高中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班主任、任課老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并尋找積極的解決措施,使他們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第四,作為家長,要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積極學習手語,實現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當孩子的傾聽者,及時了解孩子的需求,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第五,聾生本人,當有問題困擾自己而無法解決時,要積極向老師、同學及周圍的人尋求幫助,要學會開導自己,學會傾訴,學會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F.Donald.Moores.Educating the Deaf;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s[J].HoughtonMiflin Company,1987.
[2] 盧月娥.聽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歷史及教育啟示[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7(2):42-45.
[3] Altshuler K Z.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DEAF[J]. Recent Advances in Biological Psychiatry,1963,6:63.
[4] Andrews G.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Nerv Ment Dis,1978,166:307-316.33/55.
[5] ANDO M.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coping styles and mood[J].Psycho Rep,2002,90(2):606-612.
[6] EdwardsJR,COOPER CL.Research in stress,coping and heal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Psycho Med,1988,18:15.
[7] PAKER GB,BROWN LB.Coping behaviors that mediate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J].Arch Gen Psychiatry,1982,39:1381-1391.
[8] 黃錦玲,蔡太生,婁星明.聾生與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06):618-620.
[9] 馮年琴.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10):66-70.
[10] 張福娟,劉春玲.聽覺障礙兒童個性特征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9(03):24-27.
[11] 蔡希美,羅其昌.聾生、盲生SCL-90測試結果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8(03):21-24.
[12] 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0,4:9-12.
[13] 劉毅瑋,馮謙.初中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5):56-60.
[14] 李強,張然.聾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4(2):68-71.
[15] 劉在花,許家成.聾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8):91-95.
[16] 黃錦玲,婁星明.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校醫,2011,25(01):1-2.
[17] 蘇霞,劉啟輝.高中聾生的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1(10):38-42.
作者簡介:劉婧(1981- ),女,布依族,貴州黔西人,碩士,副教授,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李園(1996- ),女,彝族,貴州威寧人,本科,貴州師范學院2015級特殊教育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