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的擴大招生,現(xiàn)代大學生群體越來越龐大。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將成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所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取向必然與我國社會的未來和命運直接相關。然而,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章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價值多元主義的角度,簡單地研究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價值多元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價值取向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取向的現(xiàn)狀
(一)家庭方面
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家庭生活中,具有家庭責任感對一個人有著決定性影響。缺失家庭責任感的人,往往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工作表現(xiàn)也較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易出現(xiàn)某些不良行為。
通過在某高校的問卷調(diào)查得知,只有三成學生家境寬裕,而七成左右學生家庭經(jīng)濟條件比較拮據(jù)。在這個前提下,只有大約兩成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夠通過勤工儉學為家庭減負。而在家庭勞動方面,近九成的學生不主動做家務,四成學生不主動關心父母,極少為家庭服務。在家庭中老人的贍養(yǎng)問題上,有接近一成的學生認為贍養(yǎng)老人與自己無關。
從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責任感的淡化和缺失是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他們無視自己的責任,不愿意承擔自己的義務,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水平不容樂觀。
(二)社會方面
在社會方面,大學生應該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自覺遵守社會道德,為社會其他群體起到示范性的作用。然而通過調(diào)查可知,在社會公德方面,對于闖紅燈和橫跨馬路護欄的問題,接近半數(shù)大學生都選擇了偶爾或經(jīng)常。在面對親朋好友違反社會規(guī)章制度的行為時,兩成大學生會認為無所謂自己沒必要瞎摻和,或者是僅僅口頭提醒;八成左右的大學生會選擇盡力勸誡對方。
由此可見,對于自己比較親密的人,大學生會彰顯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但是面對不涉及親朋好友的公共事件,例如上述闖紅燈、橫跨馬路護欄這類“小事”,大學生會有意或無意中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漠視社會行為規(guī)范,在這方面自制力差。
(三)個人方面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時代變遷導致的多元化,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已經(jīng)從為了取得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發(fā)展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正視個人價值,追求個人價值得到實現(xiàn)。但與此同時,一部分大學生并沒有對自身能力有著正確認識,盲目夸大個人價值,片面追求自我設計和自我發(fā)展。
調(diào)查顯示,在個人理想和社會關系的問題方面,六成大學生選擇了兩者可以兼得;三成大學生選擇先個人后社會;在余下一成大學生中,半數(shù)大學生認為社會與自己無關,約四分之一的大學生認為只要實現(xiàn)個人理想就可以了。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對社會缺乏認識。比起為社會奉獻,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二、導致價值取向現(xiàn)狀原因
(一)社會負面新聞沖擊大學生價值觀
社會現(xiàn)實因素是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直接原因之一。由于我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加上網(wǎng)絡信息發(fā)達,社會負面的消極消息被無限放大,再加上大學生缺乏社會經(jīng)歷,很多時候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思維比較簡單,這些負面信息會導致大學生產(chǎn)生價值取向的誤區(qū),認為金錢和權利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而對于社會正面的、積極的新聞,則會被當成是政府宣傳的載體,使部分大學生產(chǎn)生排斥心理,不愿意相信社會的真善美,從而導致價值取向越發(fā)偏離社會主流軌道,愈發(fā)偏激扭曲。
(二)學校未盡到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的責任
我國雖然一直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課程,各大高校也都設立了必修課,然而,這些課程從來沒有包括對學生責任感的教育,也沒有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和人格改善給予足夠的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從哲學和政治兩個角度思考問題,只希望能夠培養(yǎng)出思想品德完美的人才,從不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更糟糕的是,高校授課教師往往也不重視這些課程,更不會延展到社會責任方面。他們只會照本宣科,機械的復制教科書,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洗腦教育。這種現(xiàn)實情況下,學生不可能對這些課程產(chǎn)生興趣,參與程度較低,只會敷衍了事,也會使學生認為這些課程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他們認為這不過是應試教育而已。因此,部分學生產(chǎn)生排斥排斥心理,覺得一切都是空虛的,思想和行為開始頹廢,無法正常談論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在這種教育中,他們的社會主體意識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家庭教育的缺席影響到大學生責任感的價值取向
據(jù)有關報道和統(tǒng)計,2018年我國的結婚率創(chuàng)歷史新低,離婚率依舊呈上升趨勢,生育率也越來越低。由于越來越多夫妻離婚,一部分孩子會生在破碎的家庭中,這對他們的成長有著負面影響。尤其是當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時候,在家庭破碎之后也無法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反而在孩子面前發(fā)泄對另一方的不滿,甚至進行仇恨教育。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需要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對其進行引導。
三、應對策略
(一)對家庭責任感進行宣傳教育
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是長久以來我國主流思想對學生的教育。雖然這樣的宣傳出發(fā)點確實是好的,但太過于理想化,并不切合實際。由于社會現(xiàn)狀,大部分大學生畢業(yè)以后并沒有很高的工資收入,但在多年的學習中所投入了大量金錢,普通家庭的負擔比較重。擺在這些學生面前最直觀的問題就是盡力幫家庭減輕經(jīng)濟負擔,使自己和父母能夠生活的更好一點。在這個階段,他們很難為社會和人民服務,因為他們的能力還不足以達到這個高度。
家庭觀念在塑造個人社會責任中起著重要作用,應在社會中潛移默化中增強人們的家庭意識和家庭觀念,通過引導家庭責任感,增強社會責任感,構建和諧社會。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個性發(fā)展和人格完善。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自己不好的行為及時改正,教導孩子們要感恩和奉獻,而不僅僅是向別人索取。
(二)重新建造合理的學校教育體系
要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的教育思路。教書育人是兩個方面,而學校同樣也應該將注意力多放在“育人”二字上。學校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養(yǎng)為有獨立人格、堅強自信、有責任感的優(yōu)秀的大人,而不是僅僅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工作機器。與此同時,現(xiàn)在部分教師也缺失對學生的責任心,忽視了自己背負的對學生乃至社會的責任。一部分教師甚至存在道德水平的問題,導致近幾年高校負面案件層出不窮。這些教師同樣也經(jīng)歷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價值觀多元化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正確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三觀發(fā)生扭曲。因此,學校應該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體系,加強對教師群體監(jiān)管和教育,培養(yǎng)教師責任感。將教師的責任感納入考核機制,才能有效地減輕教師社會責任感喪失的情況,在大學生面前樹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取向模式。
(三)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
在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對大學生自身意識進行引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接地氣”的引導方式,讓大學生逐漸消除對社會的負面心態(tài),看得到社會積極向上的一面。同時,也要通過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即使是闖紅燈或者橫跨馬路護欄這些“小事”,也要求他們進行反思,對自身有著較高的道德要求。通過增強自我責任的意識,才能對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有著積極作用,使大學生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讓他們自身也得到歸屬感和榮譽感。
四、結語
梁啟超曾說,少年強則國強。作為處在飛快發(fā)展的時代中的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大學生受到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沖擊,如何積極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只有通過社會、家庭、學校和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少年”。
參考文獻
[1] 邵一駿,桂尚書.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構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2):21-26.
[2] 陳威,蔡曉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63-66.
[3] 李軍林.近年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述評[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7(03):77-85.
[4] 李小瓊.“互聯(lián)網(wǎng)+”視域下大學生就業(yè)價值取向引導路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2):33-35.
[5] 康海軒.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29(01):88-91.
[6] 韓雅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路徑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2):41-45.
[7] 方超,胡麗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沖突與調(diào)適[J].教書育人,2014(01):42-43.
基金項目:《習近平青年社會責任思想視域下的高職大學生責任觀教育研究》編號:2018XJP008。
作者簡介:王妍(1984.04- ),女,湖北武漢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碩士,館員,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