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歌,自古以來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大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歷史悠久,品味高,風格多樣。山西是一個民歌大省,孕育了中國民歌的悠遠文化。山西民歌忠實地反映了人民對勞動的崇尚,對愛情的堅貞,對和平的企盼,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本文通過對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曲背景、音樂結構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分析,從而便于演唱者對歌曲的處理與表達。
【關鍵詞】人說山西好風光;演唱分析;情感處理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人說山西好風光》歌曲背景
本曲詞作者是喬羽(喬慶寶)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東濟寧,詞壇泰斗,1946年考入北方大學藝術學院,現任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名譽院長。代表作品有《我的祖國》《夕陽紅》《紅孩子》《說聊齋》《思念》等。
本曲曲作者是張棣昌(1918——1990)出生于廣東梅縣,幼年便去了印度尼西亞,1932年,14歲時,回國來到南京。考取了國立體育專科學校。1940年入魯藝術學習。曾任長春電影制片廠作曲組組長。中國著名電影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八路軍留守兵團歌》《豐收》《中國兒童團團歌》《興國山歌》等歌曲深受大家的喜愛。
《人說山西好風光》是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續集)》插曲,創作于1963年12月,60年代開始傳遍大江南北,風靡全國。詞作者喬羽,曲作者張棣昌,郭蘭英演唱。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續集)》講述了高占武和孫淑貞帶領村里年輕人奮發圖強,為改變家鄉面貌,修建水電站,實現農村電氣化,奉獻青春年華的故事。電影準備開拍,曲作家張棣昌跟隨導演組一同來到山西省娘子關及汾陽沿線一路采風,那一代風光秀麗,民風淳樸,給了它創作的靈感,從此《人說山西好風光》這首耳熟能詳的作品問世于大家。作曲家把山西的民間音樂文化與戲曲音樂元素運用的恰到好處,淋漓盡致,為歌曲留下了鮮明的地方特色烙印。不論詞還是曲都是以山西民間音樂文化藝術作為素材創作而成的。
二、《人說山西好風光》音樂結構
這首作品從旋律方面分析為單樂段結構,結構為非方整型。旋律走向多為“四”度、“五”度走向,具有濃郁的山西地方戲曲韻味,是山西民歌最為典型的特征。這首歌曲共六個樂句,首句與第二句相互對稱,首尾呼應,均為弱拍起音,首句和尾句分別結束在下屬和屬音上,屬于變格式呼應。
從歌詞層面分析是二段體結構,以相同的旋律來唱兩段歌詞。
第一段
寫景,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遠景,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
推近,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特寫,嘩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莊。
第二段
寫人,杏花村里開杏花,兒女正當好年華。
遠景,男兒不怕千般苦,女兒能繡萬種花。
推進,人有那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發的婆婆。
特寫,挺起了腰桿也像十七八。
這首歌曲的作詞,主題深刻、集中,語言凝練、通俗易懂。歌詞采用我國古典詩詞和民間文學的“七言”格律,除去一些地方話的墊字、襯字,基本上是七言一句。用韻也很講究,第一段韻角壓的是“ang”韻;第二段“杏花村里開杏花,兒女正當好年華”,運用了“a”韻,并且隔句押韻使歌詞無論在唱還是誦讀都很順暢。通觀整首歌詞,彰顯著詞作者對山西人文地理的熟知,給人感覺這是一個老山西才能寫出的作品,事實上它是一位山東籍的作者,充分體現了文學和音樂兩種藝術結合體的無窮魅力。
這首歌,曲風自然、旋律婉轉悠揚、曲調優美圓潤、親切而韻味十足,把民間風味與時代精神大力弘揚,把人民熱愛家鄉,不忘初心,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表現的淋漓盡致。哼唱這首歌曲宛如一碗筋道的山西刀削面,調以清香撲鼻的山西老陳醋,嚼著這樣筋道的面,品著醇香的杏花美酒,仿佛耳邊傳來悅耳的山西梆子戲。不禁讓人驚嘆折服于曲作者雖不是山西人,卻有著精湛的作曲技藝和對山西民間音樂文化歷史底蘊的深厚了解,才能創作出這樣原汁原味、家喻戶曉的優秀作品。
三、《人說山西好風光》情感處理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不僅要有詞曲作者的精心創作,更要有好的歌者進行“二度創作”傾情演繹。這首歌曲原唱者郭蘭英,1929年12月生于山西平遙,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女高音歌唱家,六歲學唱山西梆子。代表曲目有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歌曲《繡金匾》《人說山西好風光》《南泥灣》等。郭蘭英老先生在剛接到這首作品時,她說:“怕別人說她唱出來的作品有醋味,有唱戲的味道”。導演迫不及待的告訴她:“你的味道特色就是戲曲和民歌,帶醋味,我們就是要聽你這個味道”。老先生很爽快的就答應并錄制了這首作品。歌曲錄好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開始播放,人們沒看電影,先聽到了這首歌優美的旋律,無意中完成了對電影最好的宣傳。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第一句在演唱的時候大多數人會把“地肥水美”的旋律唱成“la sol fa mi re sol mi re”而原歌曲應該是“la sol fa mi re mi sol re”,兩個十六分音符顛倒一下位置,韻味截然不同,這樣“水”的表達活靈活現,仿佛真正看到了家鄉的汾水。
“地”和“肥”字在演唱中注意咬字要靠前,點要小。而在第二段相對應的地方要表達“兒女正當好年華”時,“正”給人一種力量,積極向上的狀態,應該唱成“la sol fa mi re sol mi re”。第二句“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這句在演唱的時候要唱出太行山和呂梁山的大氣磅礴,兩句的情感表達要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強一弱,切記“指”字的正確讀音是三聲。而對應的第二段“男兒不怕千般苦,女兒能繡萬種花”同樣也要有明顯的強弱對比,唱出男兒的陽剛之氣,女兒的柔美嬌艷。第三句:“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這一句指點江山,意境開闊,生動活態,運用了象聲詞,頗有盛唐之風。“人有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發的婆婆,挺起了腰板也像十七八”連白發的婆婆都老驥伏櫪,精神抖擻,這是何種的向上精神。這首歌在演唱中一定要連貫,以情代聲,聲情并茂,唱出山西人民的新風貌。
四、結語
山西民歌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真正的民歌都生長在田間地頭,需要我們親身去體驗、發掘、找尋素材,藝術創造者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民族音樂文化就有多豐富。作為一名文藝傳播者,只有腳踏實地認真做好文藝工作,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群眾的經典音樂作品。民間音樂文化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更是音樂創作的母體和養料。
參考文獻
[1]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M].長春:吉林出版社, 1992.
[2]張梅.論山西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的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8,25(2):23.
[3]李配玉.論山西民歌及其地域特色[J].北方音樂, 2018,38(9):26.
作者簡介:趙穎(1995—),女,漢族,山西運城,在讀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