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讀書筆記往往缺乏系統指導,以致學生不會閱讀、不愛閱讀,并對讀書筆記敷衍了事。本文介紹了筆者在班級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嘗試,希望為提升學生閱讀水平提供一條新思路。
【關鍵詞】課外閱讀;讀書筆記;讀書交流會;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本校將讀書筆記作為每周的常規作業,且要求四年級學生的讀書筆記字數為400字以上。三年級教師已對讀書筆記的格式進行過要求,大致包括好詞摘抄、好句摘抄、讀后感等。但有些學生沒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或所喜歡的是漫畫、畫冊之類淺顯易懂的內容,他們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讀書筆記,讀后感多數是短、假、大、空,稍好的讀后感多數是抄襲的。為了改變現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展現的欲望,筆者一方面每周舉行一次全班范圍的讀書交流會,一方面對閱讀方法和展示交流方法進行具體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并且掌握正確的讀書筆記、讀書交流的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一、閱讀方法指導
(一)書籍的選擇
書籍類型的選擇。鼓勵學生選擇主題積極向上、貼近生活、描寫具體的書籍,主要目的是積累寫作語言。筆者向學生力薦《草房子》等書籍,希望學生從中體會精湛、細膩的描寫,學習環境描寫的方法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書籍版本的選擇。目前國內出版機構魚龍混雜,為正本清源,不致讓劣質書籍誤導學生,筆者要求學生盡量選擇商務印書館、各大學出版社、新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可靠出版社的版本。
新技術的利用。暢銷書大多能網上在線閱讀,有些還能下載。電子書便于復制、批注等,有利于提升閱讀效率。但電子書內容多存在排版錯誤,需要提醒學生注意識別。售書網站多提供書籍目錄和精彩段落的閱讀,也助于書籍的選擇。
(二)閱讀的方法
整體把握。先大概翻看作者簡介、序言、所獲榮譽、名人推薦語、目錄等,了解該書的聲望、特色、主題等,從整體上對此書有一個大概的把握。
泛讀。以輕松的心態迅速讀完全書或某一章節,在精彩的、不懂的、感興趣的地方做標記,以備下次閱讀時檢索。這樣能對全書的情節有更多的了解,知道具體的來龍去脈。
精讀。以嚴肅的心態回讀,在有標記的地方多作停留,反復涵泳字、詞、句、段的含義和表達方式,可批注感受,可反復誦讀、記憶,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讀書筆記。要求學生在讀書筆記的開頭記錄所閱讀的書籍名稱、作者及這個筆記周期內的閱讀進度。一方面讓學生之間互相比較產生競爭心理,另一方面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閱讀動態。要求學生篩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寫讀書筆記,主要包括摘抄和再創造,具體方法將在下面呈現。
二、讀書筆記和讀書交流方法指導
筆者在班上進行了題為《享受生命的晴空——〈馬提與祖 父〉班級讀書會》的讀書筆記和讀書交流方法指導,對學生進行了系統培訓。
首先向學生呈現讀書筆記或交流的內容,主要有:作者簡介;書籍主題;主題相關名言;相關主題書籍推薦;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根據插圖講故事;畫情節、人物關系示意圖;繪制情節相關插畫;賞析最喜歡的語句,包括描寫生動的語句、含義深刻的語句等;詞語解釋、造句;讀后感;加入背景音樂……以上展示內容并不是要全部呈現,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揚棄。比如我班開過多次讀書交流會后,對楊紅櫻、曹文軒等作家已是耳熟能詳,就不需要學生再進行詳細介紹,只需請臺下的學生談談其主要作品即可。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方法展示自己最喜歡的書籍,告訴學生還可以開發出更多展示的方法,總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向學生展示自己喜歡的這本書是一本好書,要想方設法讓其他同學也喜歡上這本書。然后結合《馬提與祖父》具體講解展示方法。以下是一些例子:
文章主題:“我們所愛的人并不會真正死去,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人的肉體會消失,但親人對我們的關愛、文人的作品、戰士的功業、美好的品質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我們的親人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但他們對我們的關愛我們會銘記于心,并傳揚下去。
推薦有關生命與死亡的書:《祝你生日快樂》《爺爺變成 幽靈》《爺爺沒有穿西裝》《獾的禮物》《再見,艾瑪奶奶》。
相關名言:生命不是永恒的,它總有結束的一天,但它留給人們的美好回憶是永恒不變的。真愛能使人永生!
看圖講故事:出示“用蘋果引誘小馬”“在監獄里做爆米花”等情節的插圖,讓學生看圖講故事,激發興趣,培養表達能力。
畫路線圖:為馬提與祖父的出游畫一個路線圖(可以在家做個游戲棋,畫下來)。走到河水邊——在河里抓魚——走上小橋——來到鐘樓——去市場……
語言賞析:這本書中哪些情節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說說理由。如我最喜歡這部分:“馬提發著抖把手臂伸向馬,馬甩了下尾巴,緩緩走近……馬提照著做,不過心里還是害怕,以致手抖個不停。”賞析:這一段寫的是爺爺指導馬提用蘋果馴服“小搗蛋”的經過。作者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生動地刻畫了馬提害怕的心態。
三、班級讀書會的開展
每周利用一節語文課開展班級讀書會,學生按座次依次上臺展示,教師和其他學生充當聽眾,可根據興趣向展示人提出疑問。每節課大概能供五至七位學生展示。
展示的形式是多樣的。多數學生會提前制作課件。在發現學生課件制作經驗欠缺后,筆者及時對學生制作課件的常識進行了指導,學生的課件制作水平大大提高。剛開始部分學生聲音很小,幾番糾正后有明顯改善。部分學生將書籍封面、有意思的插圖等進行了實物投影,以吸引聽眾的興趣。多數學生會摘錄一些精彩的句子與聽眾分享,有時還請朗讀水平高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有些學生還會出一些知識問答題,以檢查聽眾的掌握程度并引起聽眾的興趣。
幾期讀書會之后,因為學生主動展示的愿望很強烈,筆者讓愿意主動展示的學生優先展示,按座次輪的學生往后排。
四、課外閱讀指導活動的成效
在閱讀量方面,從閱讀進度可以看出多數學生每周的閱讀量有提升,少數學生甚至每周能看一本書。一個多學期以來,僅班級共同閱讀的書籍就有《馬提與祖父》《菲斯的秘密》《山羊不吃天堂草》《長襪子皮皮》《烏丟丟的奇遇》等,學生自由閱讀的內容更是不計其數。
在讀書筆記方面,學生對讀書筆記的敷衍、抵觸情緒少了,部分學生讀書筆記質量有了提高,讀書筆記中有語句賞析、詞語解釋或真實的讀后感,相信如果他們能長期堅持,以后的閱讀和作文水平一定會有質的提升。
在讀書交流方面,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升,當眾表達的勇氣更大了。讀書交流成為學生才藝成長的有效助力。近期學校舉辦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演講比賽,我班學生陳鈞浩以《漂亮老師和壞小子》贏得了評委會的微笑和掌聲;在學校正在進行的“尋找校園好聲音”活動中,我班趙語嫻、盧婉瑩順利挺進決賽,使我班成為進入決賽人數最多的班級。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詩人惠特曼曾寫:“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讓學生的閱讀不再信馬由韁,而是有章可循,能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更快更好地吸取書籍中的營養,從而讓自己成為充滿書香氣息的人。
作者簡介:陳淋,1986年生,四川瀘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校園文化、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