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章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根基,也是國家的命脈,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又包含了中國優秀的節日文化。其中,節日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承載著文化認同,凝聚著民族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在教育教學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將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振興節日文化工程深入學生內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繼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精神,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與擔當。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探討節日文化在語文教學當中的融合與探索。
【關鍵詞】節日;教育;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持續傳承和日漸豐富起來的,以儒家、道家、法家等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并存發展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發明創造、人文精神等眾多意識形態的總和,誠可謂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堅守民族傳統節日,就是堅定文化自信。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明確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那么,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振興節日文化工程呢?我們認為,語文教學義不容辭,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具體做了如下探索:
一、了解節日淵源,讓節日更具文化味
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自然產物。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是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心懷敬畏,方行之高遠。”傳統節日的形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文、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密切相關。其中,祭祀作為一種信仰活動,源于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大多數傳統節日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祭祀活動。而上古歷法為傳統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大多數傳統節日形成的重要因素。
節日是文化的結晶,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寓意深遠。傳承傳統節日習俗,就要學習節日文化歷史。每一個節日都有淵源,小則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大則一個朝代、一部歷史,追本溯源,尋根探舊,對學生要講清楚其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講清楚節日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因為只有了解歷史、懂得節日,才能真正熱愛歷史、熱愛節日。為此,我們采取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方法。有些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等,通過播放《中國故事:寒食節的由來》《我們的節日端午》等專題紀錄片的形式,引導學生予以了解。有些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通過舉辦主題報告、專題講座等形式,邀請學校名師、社會民俗學者、市區文化館館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校園、進課堂,舉辦語文大講堂,講解節日起源、歷史發展、民間習俗、節令食品、民族特色、社會活動、文化價值等內容。有些節日,甚至動員學生自己行動起來,上網查閱資料,小組整理,辦黑板報,出手抄報,在班內交流等形式,如元宵節、七夕節等;有些節日,在語文課堂專題講,結合課文內容講,如講《離騷》就講端午,講詩詞就講七夕;有些節日,與古代文化常識一起講,如講寒食節就講到清明節。總之,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把節日文化放在語文的大背景下,放在大課堂中,追求一種宣傳效果,創造一種氛圍,以形式帶內容,年復一年,長期堅持,到一定的時間做一定的事,有人做了,開始是嘗試;逐年完善,越來越成熟。
二、開展節慶活動,讓節日更具生活味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也積淀著千百年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各自不同的活動載體,諸如廟會、燈會、秧歌、舞獅、龍舟、戲曲、拜神、祭祖等等。
傳統節日蘊含著注重血緣、敬天愛人、崇尚團圓、以和為貴和禮尚往來等特質,與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一脈相承。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在節日文化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積極向往和執著追求。傳統節日具有強大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旦過節,舉國同慶”,這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承載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文化內涵。
節日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弘揚傳統美德,豐富百姓生活,涵養高尚情操。節慶活動豐富多彩,活潑生動。如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主要有書法教師、語文教師書法愛好者、學生書法特長生在春節前夕到農村或街道書寫春聯,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在農村或社區參加社火表演,邀請當地秦劇團義演等;元宵節結合社區組織活動,參加民俗表演、戲曲聯唱、燈謎游園等;清明節祭奠烈士陵園、祭掃家族祖墳,閱讀或編寫族譜,從而了解家族歷史;端午前后,組織郊游踏青活動,了解節日內涵;中秋節組織誦詩活動,精選一些詠月、團圓、愛國為主題的詩文,各班舉行經典詩文誦讀會;重陽組織登高活動,或者到社區敬老院送溫暖活動,關愛空巢老人。總之,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班級黑板報等陣地,在節日期間精選宣傳內容,從而營造節日氛圍,凸顯文化特色。
三、豐富節日內涵,讓節日更具時代味
中國是禮儀之邦,節日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節日儀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煩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和富有意義,也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通過舉辦節日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和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時代在發展進步,文化的內涵同樣在擴展,節日文化不斷融入時代元素,才不會被時代拋棄。結合春節掃塵傳統習俗,開展大掃除活動,清掃周邊環境垃圾,清理農村陳年垃圾,進行環境衛生整治,打造美麗街道、美麗鄉村;開展節日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動,杜絕鋪張浪費,抓好節儉惜福活動,制作懸掛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燈籠、主題橫幅。在清明節開展“文明清明”活動,網上祭奠革命先烈,倡導鮮花祭祀、音樂祭祀、植樹祭祀、網絡祭祀等環保時尚的現代祭祀活動,引導人們在祭祀活動中移風易俗,用文明生態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樹立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風。把端午節過成美食節和手工節,在一起包粽子、編荷包,體驗美食文化和消費文化;在中秋節、國慶長假日,結合中宣部確定的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基地,開展紅色線路研學活動、人文精品游等。在重陽節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帶領學生前往社區敬老院,關愛身邊老人,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風氣。
總之,在日常生活進程和語文教學探索中,我們通過了解節日淵源、開展節慶活動和豐富節日內涵等形式,讓傳統節日更具有文化味、更具有生活味和更具有時代味,使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面臨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和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時,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代代相傳,因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