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垠婷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黑龍江省發布《關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和《黑龍江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黑金文化是黑龍江省赫哲族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代表之一。在這樣良好的時代契機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個地區民族文化品牌值得研究的問題,更是關系到黑龍江省特有少數民族赫哲族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創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黑金文化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為黑金文化可持續發展制定對策建議,更是為黑龍江省民族文化品牌助力區域文化、經濟全面發展探索新思路、新方向建言獻策。
關鍵詞:黑金文化;品牌;可持續發展
1 黑金文化發展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提出,黑金文化在已有大量對赫哲族文化研究的基礎之上適時應務、應時而生。2017年4月,成立黑金文化工作室。“黑金”取自赫哲族的古老發音“赫哲”,黑金文化是以研究赫哲族民族文化為基礎,發展赫哲族民族文化藝術,打造赫哲族精品文化產業,實現赫哲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以實現赫哲族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宗旨的藝術文化創新品牌。2018年4月,組建佳木斯大學黑金文化產業研究所,涵蓋了藝術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研究所組成人員24人,其中,博士6人、碩士14人、教授8人、副教授5人、海外學者2人。在成立大會上與赫哲族鄉鎮代表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平臺建設倡議書,從文化旅游、人才培養、醫療衛生和綠色農業4個方面開展校地全面合作,建設赫哲族區域經濟發展共同體;以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赫哲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實現赫哲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努力。
2 對黑金文化現以取得的成果分析并提出品牌建設建議
2.1 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黑金文化工作室2017年成立,含漆藝、染織、陶藝、繪畫、新媒體和雕塑6個研究方向;2018年成立黑金文化產業研究所,并入庫黑龍江省第二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黑金藝術中心項目被列為省文化產業重點推進項目。黑金文化從企業規模、人才數量、涉足方向等不斷發展和壯大。目前,黑金文化團隊多為高校教師,近年來把赫哲族文化藝術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面頗有成效。2018年10月,赫哲族傳統文化創新教學團隊榮獲佳木斯大學“黃大年式教學團隊”稱號;指導學生榮獲校長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加校級、省級比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榮獲一定獎項,并把民族藝術課程融入2019版本科教學培養方案。現存在問題:培養人才專業覆蓋面不夠寬泛,培養層次不夠豐富。建議增加與高校各專業聯系,融入赫哲族文化,同時拓展學生專業能力,讓學生深刻了解本區域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與現今正推行的“課程思政”互相貫穿、互相融合,通過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到赫哲族地區中小學進行支教,使赫哲族地區青少年從不同形式得到本民族文化培養。多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注入新鮮活力,更能為黑龍江省民族區域全面發展培養不同層次、有生命力的新生力量。近年來,黑金文化在藝術創作與市場營銷等方向與赫哲族傳承人多有交流、合作。2019年6月,承辦第三屆中國赫哲族發展高峰論壇——赫哲族藝術作品、手工藝品和文創作品展,展出解永亮、楊雙艷、鄭曉君、劉元森等赫哲族傳承人的藝術作品,為赫哲族傳承人提供作品展示空間和平臺,增強與赫哲族傳承人的互動與交流。在之后的發展中,建議多舉辦學術交流、合作展覽等活動,能夠互通有無、互助成長;在自身創作、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完善自己。請赫哲族傳承人進校園、工作室等,為學生、員工等講授赫哲族傳統文化,這能使赫哲族傳承人有展示、推廣、宣傳自身傳承技藝的空間和平臺。通過不斷的交流合作提高雙方專業技術能力,加深情感、合作共贏,以此來激發赫哲族傳承人隊伍活力,這更是赫哲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種方式。同時,黑金文化只有根植于本土傳統文化資源,才能延續發展創新,在現代社會不斷生長,擁有源源不斷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在已有發展程度及未來可持續發展角度,應組建更全面化、合理化、多層次的品牌專業團隊,才能使黑金文化良而有序、有益循環、可持續發展。在現有技術人才之外,多方向、多角度全面建設團隊,是黑金文化亟待完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也為黑龍江省增設了人才崗位,有助企業發展的同時助力黑龍江人才發展。
2.2 加強民族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
黑金文化積極參加中國赫哲族高峰論壇、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研究專業委員會大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年會、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劉升“赫哲族民俗文化內涵的解讀”學術報告會議等,相關人員在會議上作學術報告并與專家、學者共同學習、討論,提高民族工藝相關學科專業理論研究和建設方法。現有2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版權專利,在民族工藝相關理論、技術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相關學科專業建設上還缺乏完整的體系。建立相關學科專業體系,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主、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的民族文化相關學科體系。第一,優化并調整藝術學科的專業配置,開設為地方文化產業服務的特色專業和課程。第二,加強藝術學科課程體系建設,加大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上的比例,去實踐地點進行學習,更好地進行實踐練習。第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強民族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服務于民族區域社會,為新時代民族區域文化藝術推廣、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提供可延續、持久性的保障。
2.3 推動赫哲族區域文化發展及生態整體保護,擴大民族傳統文化影響力
2017年5月,黑金文化受依蘭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委托,對原牡丹江大橋下出土的300余件赫哲族石質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宣傳工作。這些文物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和保護,部分文物已被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初步對赫哲族文化保護傳承作出了一定貢獻。2017年7月,完成赫哲四排鄉文創設計和美麗鄉村設計任務,被授予四排鄉赫哲族文創研發基地;2017年8月,黑金文化作為街津口赫哲族鄉文創研發基地,為街津口制定了以薩滿文化研究為中心的文化旅游路線,進入第一期文創研發與設計階段。現存在問題有三點:一是近年來對赫哲族區域文化生態整體保護滯緩;二是與赫哲族區域文化傳承保護、創新發展合作的地點不夠廣泛;三是對赫哲族區域文化生態整體保護涵蓋內容不夠多元。建議加大對赫哲族區域文化生態整體保護的行動力與力度,并與黑龍江其他赫哲族區域建立合作,在文化、藝術、旅游、農業、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多元化合作,最終推動赫哲族區域文化生態整體保護。通過擴大民族傳統文化影響力,感染大眾一同參與赫哲文化傳承。建立和完善發展道路,從多角度、多層次建立專業團隊及民族文化品牌運營體系,實現創新實踐研究成果的推廣,實現赫哲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使民族文化傳承轉化為知名民族文化品牌。以民族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赫哲族文化的保護性傳承;以特色文化引導區域經濟發展,實現文化品牌與地區經濟繁榮共同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民族工藝振興和區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文.基于區域資源與文化藝術融合的區域品牌構建[J].藝術科技,2019.
[2] 秦毅.點亮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發展品牌[N].中國文化報,2019.
[3] 陳玉茜,尹紅.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視野中的區域文化品牌建設新探[J].四川戲劇,2018.
[4] 胡亮.大數據時代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貴州民族研究,2018.
[5] 鄭璇,李桂影.魚皮文化傳承教育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