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析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理論來源和實踐發展對中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指引中國歷代領導人對祖國觀發展與創新具有重大影響。將馬克思主義祖國觀融入我國大學生的愛國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大學生應對全球化挑戰、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培育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因此,為了堅定大學生的愛國意志,應該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環境和大學生自身三個方面尋求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祖國觀;大學生;愛國主義
中國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提升的同時,我國面臨國際上一些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的不實謠言,部分境外勢力勾結臺獨、藏獨、疆獨等分裂分子和組織,并從言論上、思想上、行動上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抹黑中國國家形象。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針對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的青年大學生,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關乎著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敗。所以,我們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祖國觀來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指引大學生把愛國當做光榮的事。
一、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思想來源及其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祖國觀教育理念
(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祖國觀
在資產階級的民族國家中“工人沒有祖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工人沒有祖國”,在這一論斷中的“祖國”指的是存在著階級壓迫和被壓迫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是壓迫工人的機器。
愛國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出“愛國主義”的觀點,但是他們在許多文章中表達了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和被侵略民族抵御外敵、保衛國土、爭取獨立的支持和鼓勵。
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是拯救祖國的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鼓勵無產階級確立革命領導權,建立愛國革命路線。
(2)列寧的祖國觀
保衛祖國的戰爭是正義的。列寧認為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是盜取爭奪臟物的戰爭,他用辯證的歷史的方法對“保衛祖國”做出了科學的解釋,強調無產階級保衛祖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被壓迫民族擁有自決權。在領導俄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列寧曾反復多次提到過“民族自決權”,他強調被壓迫的民族應該從殖民異族中解放出來,建立獨立自決的國家和自由民主的政治。
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是祖國觀教育的重點。為了達到培養真正共產主義者這個目的,一方面,列寧強調“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是擺在第一位的任務。”另一方面強調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鼓勵青年把共產理論與實際的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反對那些“書呆子和吹牛家”。
(二)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祖國觀和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繼承與創新
(1)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祖國觀
為了“使國不亡”,必須改造國民的觀念。早期的共產黨認為中國免于滅亡的出路是改造國民的觀念。于是,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積極創辦報紙、學校、學會等向廣大民眾傳播新思想、新科學、新道德,以此來改變國民的思想,介紹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堅定“民族自決”思想。由于受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影響,蔡和森、陳獨秀、李大釗等優秀人士樹立了“民族自決”的祖國觀。
(2)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的祖國觀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祖國觀主要是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首先,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其次,堅決捍衛國家領土和維護國家主權。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祖國觀是強國富民和“一國兩制”。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堅持推進祖國統一的祖國觀。在馬克思主義祖國觀和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的指導下,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堅決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祖國統一的“八項主張”,最終實現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反對國家分裂。針對“臺獨”、“疆獨”、“藏獨”等分裂勢力,以胡錦濤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出臺了《反分裂法》、《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表明了爭取祖國團結統一的誠心和堅決打擊分裂勢力的決心。
習近平新時代愛國主義思想。首先,習近平強調要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其次,習近平還強調將愛國主義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祖國觀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悠久的文化淵源是中國傳統祖國觀的沃土和源泉,為當代愛國主義奠定了理論和情感基礎。馬克思主義祖國觀與中國傳統祖國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強調二者的融合能讓當代大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
2.有利于大學生應對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挑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沖擊著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強調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指導的愛國主義,強化國家主權意識,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民觀,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有正確的規劃,維護國家利益;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自覺自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馬克思主義祖國觀引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一)革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
(1)挖掘教學素材,完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首先,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生的教材和課堂時間。在思想政治課的系列教材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教材之一,教師要利用課堂向學生介紹近代以來中國在面對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時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讓大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肯定黨和人民的奮斗,以及從情感上認同自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其次,整合相關課程資源。教師在將當前幾門思想政治課融會貫通,引導大學生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也要對幾門思政課之間的聯系、區別和側重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推行實踐教育。一方面,借助歷史文化資源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可以將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在一些革命根據地、紅色紀念館和紅色遺址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和學習,讓學生更直觀地去了解和體會中國共產黨優秀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暑期調研、“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等)讓學生在基層調查和服務的過程中了解我國人民生活、生產情況,為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實踐基礎。
(二)優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環境
1.優化網絡環境,發揮榜樣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與各大網絡運營商攜手凈化網絡環境;此外,也應該利用網絡迅速、便捷的優點搶占網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積極利用網絡打造學習、宣傳愛國主義的平臺,讓大學生更便利的獲取相關的信息,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創建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首先,學校要加大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投資。比如:增加購買、訂閱相關書籍和報刊的數量,打造愛國主義文化長廊,等等,以此來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氛圍。其次,學校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強調將馬克思主義祖國觀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讓青年大學生把愛國的熱情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中國夢的實現增添力量。
參考文獻
[1] 列寧,列寧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8.
[2] 姚婷婷,戴鋼書.論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祖國觀及其當代啟示[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30(05):113-118.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30.
作者簡介:何靜(1993- ),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