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顏悅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進一步明確了人民群眾的革命主體,滋潤了毛澤東思想,并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能夠助推紅色文化繼續更好的發展與完善,一方面能夠讓中國文化保持原有的特色;另外一方面則能夠有效提升文化的影響力以及凝聚力。本文基于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融合提出立足中國化以及堅持全面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紅色文化;發展融合
從十月革命之中,中國共產黨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具有實踐指導意義,進而將其作為思想武器以及行動指南。在“五四青年”運動爆發之后,中國工人階級真正站在了歷史的舞臺上,而此時也明確了中國革命努力發展的方向,并能夠將巨大的革命力量充分展示出來,從被動狀態進入到主動狀態,充滿著活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深入的趨勢下,其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充分結合。中華民族革命發展的各種成果可以通過紅色文化進行展現,同時,它也是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不斷深入的主要力量,而且可以創造更多新的成果,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的發展。
一、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活水
(一)毛澤東思想
紅色文化能夠將紅色革命精神充分的體現出來,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團結以及帶領人民群眾進行斗爭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價值觀、信念以及理想;同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孕育出了改變中國人民命運的毛澤東思想,即: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開展的基礎,必須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更要堅持實事求是。在中國革命不斷實踐以及不斷推動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堅持初衷,堅持從實際情況入手,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創造性地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大成果之一——毛澤東思想,不僅指明了中國革命實踐的方向,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分析、梳理、總結,從而有了適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理論、方法以及觀點,充分展示了我黨以及人民群眾的智慧。
(二)理論體系的逐步完善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從歷史的新高度來審視人類發展。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金科玉律,倘若要發揮其價值則必須與實際情況、文化背景等等方面進行有機結合;同時,還需要根據情況發展的需求而進行靈活的轉變,從而創造出更多實用性理論,并讓理論體系更加完善。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實踐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充分結合的產物,在紅色文化的不斷推動以及滋潤下,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充實,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是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發展觀,一步一步不斷深入,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具有實用性。上述這些理論讓中國共產黨擁有強大的精神的動力以及支撐力量,從而對各種復雜的時代環境進行應對;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內涵,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實現了全面升級,與時代特征相符合。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促進紅色文化發展
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成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輝煌奮斗歷史,足以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指導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階段已經進入到多元文化沖擊的時代環境之中,中華民族倘若要保持其獨立性以及凝聚力,那么則必須要保持文化的獨立性、民族性,并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建設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更加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內涵,從而促進紅色文化不斷發展。
(一)不斷提升文化的影響力
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沉淀讓中國文化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改革開放到今天已經40年,我國社會經濟呈高速發展的趨勢,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意味著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其國際地位也越來越高。隨著經濟、文化、政治等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其他國家對于中國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尤其是一部分外國學者逐漸對中國文化有了很大的興趣,并對其開始研究與學習,從而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如今,國外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可謂為是自發的、積極的、主動的,這些都足以體現出我國文化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對于中國來講,不能固本自封應當主動吸納一些國外先進文化,而這樣將會進一步提升文化的影響力與感染力。現階段,我國在世界部分地區設立了“孔子學院”,并逐步成為國外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主要陣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逐步“孔子學院”讓越來越的外國人認識到了真正的中國文化,并改變了以前的偏差。文化是具有時代特征,因此,對于紅色文化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征進行深入認識與分析,從毛澤東思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點;同時,這些理論也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規劃,從實踐來看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實用性理論。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時代不斷變化而改變,而紅色文化也同樣如此。因此,紅色文化的有效發展應當是與中國基本國情進行充分融合,且與世界格局變化全面結合起來,從而確立更大的格局。紅色文化要能夠體現中國的政策與方針,更要體現一定的前瞻性,并逐步朝著世界先進文化的方向不斷發展與進步,這樣才能讓紅色文化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感染力與影響力。
(二)要將中國文化的特色充分保持下來
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情況入手,而且非常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并最大限度對人民的根本利益進行維護。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物質文化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而人民對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對此,非常有必要發展文化,進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中國文化建設始終要保持兼容的態度,即:要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同時,還要善于接納國際上的先進文化,將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有效融合,能夠讓各類先進文化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的滋養劑。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進入到中國文化領域,而人們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并伴隨著文化侵蝕的現象。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作為思想引領,高舉紅色文化的旗幟,從而將中國文化特色充分展現給全世界,讓更多人的看到、了解、學習紅色文化,并保持最大限度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這才是文化發展之道。
三、兩者融合展望
馬克思主義思想既是先進的文化觀念,還是先進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著中國紅色文化的建設,其本身也體現出文化屬性。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充分融合則應當對文化領域進行明確。
(一)要堅持立足中國化
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深入融合,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要始終立足本地化,要杜絕拿來主義。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融合,都必須自足于中國的現實環境以及具體歷史背景,從而確立兩者的融合途徑。
(二)要充分尊重文化歷史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獨特性,這是民族文化能夠持續發展并發揮影響力的關鍵。中國民族文化自信源于歷史的沉淀,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與紅色文化的全面融合,能夠更加有利于將中華民族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并將中華民族文化厚重的歷史展現給世界。兩者的融合需要以民族文化為出發點,且必須要高度重視民族文化自覺性方面的引導與培養,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從民族文化之中獲得自豪感,從而主動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三)保持與時俱進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社會中的矛盾以及時代所賦予的使命也發生著變化,這就意味著兩者之間的融合應當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將其影響力、感染力、凝聚力全面發展會出來。新時代背景下,兩者融合發展還要將時代的主旋律體現出來,對時代的精神的進行弘揚,并將不同時期的靜生進行融匯與貫通;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聚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能夠將黨的政治文化形態充分彰顯出來,有利于凝聚一切力量,并,引領中華民族能夠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四)全面化發展
兩者的融合要注重全面化,不能僅從學術研究入手,要從文化、政治、學術等等層面入手,從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這樣才能促進文化、政治、經濟等等方面實現協調發展的目標。從政治層面來講,兩者融合將致力于建立以我黨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并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在中國以及世界的滲透力以及影響力,從而強化我黨的執政地位。紅色精神是與個人主義思想、資本主義思想、拜金主義思想以及享樂主義思想作斗爭的主要力量,從而有效防止有損于黨形象行為的蔓延以及滋生。從文化層面來講,兩者融合能夠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之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及民族化,讓兩者煥發出新的活力,不僅能夠全面激發人民群眾偉大的創造力,而且還能夠將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體現出來,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從學術層面來講,將致力于兩者的融合,即不斷需求能夠推動兩者有效融合的路徑。一方面,通過學術研究從而將紅色文化植根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之中,有利于提升紅色文化的延續性、前瞻性;另外一個方面,紅色文化能夠創造性地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從而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能夠與國際環境、基本國情充分結合,并建立出一條科學、合理的適合兩者融合的發展的全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劉莉,王中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紅色文化發展的“四化”研究[J].南方論刊,2019(04):77-78+112.
[2] 王紅光,楊薇.深入認識和把握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J].紅色文化學刊,2019(01):80-87+111-112.
[3] 吳文春.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契合——以中央蘇區革命實踐為例[J].龍巖學院學報,2018,36(06):7-11.
[4] 馮道杰.當代紅色文化的興起及其現實社會價值分析[J].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2018(02):13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