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陳維紅 何春艷
摘? ? 要: 本文在介紹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語言課堂主要特點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分析將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語言課堂的適切性。適切性表明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符合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語言課堂的特點,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關鍵詞: 動態系統理論? ? 英語課堂? ? 基于設計的研究
Larsen-Freeman首次將動態系統論從自然科學引入應用語言學領域,全面深入探討語言作為復雜系統的諸多特征及研究方法,開了將動態復雜系統理論引入二語習得領域進行研究的先河[1]。經過幾年沉寂,動態復雜系統理論逐漸受到重視,國際應用語言學界重量級刊物紛紛發表專刊對動態系統理論的概念及應用進行深入探討,掀起動態系統理論研究的熱潮。學界開始用動態系統理論的視角看待應用語言學界的種種問題,并運用動態系統理論原理和方法研究各個層面的問題,包括語言、語言使用、二語(外語)發展、個體內部差異及個體內部差異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
國內關于該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闡釋和概念引入方面,實證研究相對較少,致使該理論研究的發展受到限制。實證研究匱乏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具體的研究方法及實施路徑。此外,實證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語言、二語發展、學習者因素等方面,對于語言課堂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力求找出方法與理論有效結合的路徑,對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在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語言課堂應用的適切性進行探討。
一、動態理論視角下的語言課堂
Larsen-Freeman在著作《復雜系統與應用語言學》中詳細描述了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語言課堂和理解語言課堂教學的四個主要方面。“語言課堂是指第二語言(包括外語)學習的場所,可以指直接進行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習場所,也可以指雖然沒有直接進行教學,但是通過參與課程主題課進行學習的場所”[2]。她指出建立基于動態系統理論下的語言課堂教學需要以以下四個方面為起點:第一,課堂行為的完全相關性指語言課堂強調多重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從個體頭腦(individual mind)到社會政治語言學習環境;并且在時間上貫穿始終,從課堂活動的那一刻到整個教學生涯。第二,語言的動態性指語言發展的過程是非線性的,有增長也有磨蝕(attrition),但并不存在石化,而是處于流動變化中。第三,互適應性是指語言課堂中關聯系統的變化,一個系統中的變化會導致另外一個系統中的變化。同樣,語言課堂中的各個系統之間充滿互適應。例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適應,學生彼此之間的互適應,教師或者學生與學習環境之間的互適應。第四,管理學習的動態機制是指動態理論視角下的教學強調以學習為中心,學習供給是教師與學生通過互動構建的,同時互動可能限制課堂的學習供給。
二、DST視角下的語言課堂研究方法論
雖然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都可以被應用于動態系統理論,但是,不同于傳統的研究方法,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方法論強調變異性、互為因果關系、回溯性及將情境納入考查范圍等原則。基于這些原則,Larsen-Freeman提出了人種學、動態的實驗設計(包括形式化實驗、基于設計的研究和行動研究)、縱向、個案、時間序列方法、微發展、電腦建模、大腦成像等研究方法[2]。這些研究方法強調動態性、開放性等特點,基于設計的研究遵循這些特點,同樣適用于動態視角下的語言課堂研究。雖然Larsen-Freeman指出了這些方法與動態系統理論有兼容性,但是并沒有深入探討。本文從動態系統理論視角出發,對基于設計的研究在語言課堂中應用的適切性進行深入探討。
三、基于設計的研究及其在動態系統理論中應用的適切性
1.基于設計的研究理論介紹
“基于設計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柯林斯(Collins)[3]和布朗(Brown)[4]先后提出了“設計實驗”(design experimentation)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于設計的研究的基礎。由索耶(R. Keith Sawyer)主編的《劍橋學習科學手冊》中收錄了巴拉布對于“基于設計的研究”的經典表述。她指出,基于設計的研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迭代地改變學習環境,處理復雜性——以收集改變帶來的影響證據,并將這些證據循環地應用到將來的設計之中[5]。這一表述表明基于設計的研究強調情境性,將學習環境看成動態的、復雜的;強調自然情境下的相互關聯,學習者與人工制品及他人之間的互動;重視迭代性,整個設計過程是通過迭代推進的。關于具體實施步驟,她曾說:“執行設計性研究有很多途徑,不管設計、理論和情境如何,若想對設計性研究的每一步驟都作詳細細致的描述是不可能的。”[5]但是這一表述并不否認實施過程的階段性,Bannan-Ritland 認為基于設計的研究有以下四個階段:了解性探究階段、實施階段、具體情境評價階段和擴展影響評價階段[6]。
2.基于設計的研究與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語言課堂應用的適切性
Larsen-Freeman提出基于設計的研究與動態系統理論具有兼容性。我國學者徐錦芬和雷鵬飛在建構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課堂二語習得框架時,對基于設計的研究(設計性實驗)進行了描述和分析。她們指出:“設計性實驗法(也稱基于設計的研究)關注學習變化過程,通過教師靈活多次改變課堂學習環境來收集真實環境中的數據……該方法的優勢在于實驗中盡可能還原課堂原貌,減少人為控制或干擾,最大限度地保證收集數據的真實性。”[7]可見將基于設計的研究應用于動態系統理論的研究優勢明顯。從動態系統理論視角出發,本文接下來將重點探討基于設計的研究在語言課堂中應用的適切性。
第一,基于設計的研究通過迭代改變學習環境揭示教學干預的發生機制和變化軌跡。與傳統教學干預不同,基于設計的研究強調在真實復雜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干預,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環境的改變會對學生的哪些學習過程帶來怎樣的影響,并記錄變化過程,從而了解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傳統實驗室研究更多地考慮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側重了解產生的結果,因此并不能了解變化過程。基于設計的研究強調將干預設計原則應用于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迭代循環關注設計原則的應用及發揮的作用,關注關鍵性事件,從而全面考察研究過程中多變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