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要: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是職業教育現代化下的一種趨勢,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得知識更好地教授。本文以路橋類課程《建設工程法規》為例,對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策略進行了探究。21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也逐步應用,很多院校搭建了信息化教學平臺,有利于本校師生更好的使用。在新的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為有效的利用好信息技術,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信息技術與課程不是簡單地進行融合,而是要融入到課程的各個方面,使教學內容更好的展現出來,使得學生更加容易的接受。
關鍵詞:信息技術? 融合?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7(a)-0213-02
1? 研究現狀與研究目的
1.1 研究現狀
信息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也處于起步階段,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比如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脫鉤、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由于各個學校的基本情況不一樣,因此要因地制宜的根據本校情況進行有效融合,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由于網絡信息傳播迅速,相繼有很多科研院校、企業行業都在開展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建設,從資金扶持到政策引導,使得我國在信息化教學方面有了一些進步,比如整合了網絡課程資源、開放共享職業教育資源、互相使用信息化基礎設施等,提升了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信息技術”起源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的網絡化普及程度高,已經深入到學校的各個環節當中,逐步興起了自主性、開放性、研究性等課程,比如慕課學院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對培養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有顯著的效果。
早在2011年國外許多著名大學設立了MOOC課程。這種新型模式是依賴網絡媒體,因為世界各地的教學資源在網上都可以共享,還使得教學模式從傳統的教室授課中脫離出來,學習者只要一臺聯網的電腦或手機、平板等,在家里就能學習相應課程。
1.2 研究目的
傳統方式下的教學手段,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在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對大量信息與知識的需求,只有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信息技術才是將來的發展方向,各種信息化教學平臺、APP、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等層出不窮,不僅豐富了教師上課的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與課程融合,對于教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所以要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融合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探索在利用好信息技術的條件下,如果達到更好地與課程的融合,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2? 信息技術與路橋類課程《建設工程法規》融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術在我校教師中運用的比較多的是云課堂、云班課、學習通等,由于學校教務處推行超星學習通,所以在課程建設與學習中主要就是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以下就融合的策略進行介紹。
2.1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信息化時代,我們的教授對象都是00后,他們是在電子產品的耳濡目染下成長的,對各種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強,而且學生具備許多信息化工具,如手機、平板、電腦等,這些都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課程學習。教師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起到指引和引導的作用,需要教師前期在信息化教學網絡平臺上建設相關課程,上傳課件、圖片、視頻等資源,然后發布相關任務,督促學生完成相關任務,并對學習情況進行統計,實時反饋給學生。
《建設工程法規》這門課程比較枯燥,很多都是法律條文,教師就需要尋找一些與課程相關的熱點新聞視頻、圖片等,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中,并發布通知,讓學生及時進行觀看。
教師是督促者,學生是學習者,學生是整個信息化課程學習的中心,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向教師進行提問,可以在課上同步觀看課程課件、圖片和視頻,有疑問的地方,課下還可以反復進行觀看并給教師留言提問。
2.2 差異化輔導
我們的00后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學習比較自覺,課前、課中和課后都會積極完成教師發布的各種任務,有的學生甚至對這個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比較抵觸,認為作用不大。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比如針對那些不愿意加入超星學習通的同學進行談心,詢問他們的原因,并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一般來說,那些學生之后都會加入的。對那些課程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就可以采取加課堂分和平時表現分的措施。
由于超星學習通可以看到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哪些學生完成,哪些學生還未完成,教師在建立《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時候就要制定有差異化的輔導計劃。差異化輔導不是將優等生和差生進行分組教學,而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鼓勵優等生和差生共同進步。
2.3 合理利用信息化資源
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信息化資源,比如實現校園網全覆蓋,讓學生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登錄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比如在食堂排隊點餐的時候,就有學生拿出手機登錄超星學習通來進行做題,學生做完題,教師的手機、電腦上都會有記錄,教師也會及時進行批改并反饋結果給學生。
超星學習通功能強大,操作界面簡單,教師和學生都比較容易上手。每節課都可以嘗試一下簽到、投票、選人、搶答、主題討論、測驗、拍攝、問卷、評分、分組任務、計時器、筆記等功能。比如上課前,可以發布一個討論任務,“要學號這門課,你認為有什么好方法或者對這門課有啥意見、建議。”課后可以發布一個問卷,“你覺得這節課老師在講授時的進度如何?”等等。
學生對手勢簽到、二維碼簽到、位置簽到,還有搖一搖選人功能比較感興趣,教師就可以輪流采取這些簽到方式,并實時投屏在屏幕上,讓學生更直觀看到自己的狀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有所提高。
3? 結語與展望
教學信息化是“互聯網+”模式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在教學信息技術中應處于主體地位。有許多院校舉辦了形式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比賽,目的是使教師能夠更好的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探討了運用信息技術與《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有效融合途徑,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融合之后的課程實行線上線下教學,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前沿信息化手段引入課堂。通過多種信息化手段的嘗試,結合學習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課程的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在這門課的實踐教學中效果良好,同時也可為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融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莉淋.高職路橋工程類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及應用——以《工程測量》為例[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7(5):77-79.
[2] 孫舒,武琳蘊,葉偉.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探究——以“路橋工程檢測技術”課程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16,29(4):101-103.
[3] 鄧文艷.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高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3):58-60.
[4] 王蕾,王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2):115.
[5] 劉先花.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J].計算機產與流通,2019(5):166,273.
[6] 張重英.信息化教學在建設工程監理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