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雯 王海驕
摘? 要: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非文學翻譯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在非文學翻譯實踐中,平行文本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譯者專業(yè)知識的缺乏,幫助譯者改善譯文的表達,規(guī)范譯文的體裁,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從整體上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
關鍵詞:平行文本? 翻譯實踐?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a)-0249-02
中國對外交流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社會對非文學翻譯的需求。在語料庫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及機器翻譯仍不能廣泛應用的時代背景下,參照目的語相關文本來提高翻譯質(zhì)量的方法得到了廣大譯者的普遍支持。從翻譯實踐的實際需求入手,合理有效地利用目的語相關本文,能夠幫助譯者取得理想的翻譯效果。
1? “平行文本”的定義
語料庫翻譯學認為“平行文本”是由原文和對應譯文構成的語料;另有觀點認為平行文本指的是:“在語言上彼此獨立,但卻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下產(chǎn)生的不同文本。”簡而言之,盡管平行文本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但其涉及相同的話題,屬于同類的體裁和文本類型,具有類似的功能,比如某一產(chǎn)品的中文廣告/使用說明書和目的語國家中同類產(chǎn)品的廣告/使用說明書、中文公示語和目的語國家中表達同一內(nèi)容的公示語等。
2? 平行文本的獲取及其相關性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譯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平行文本。尤其是網(wǎng)絡媒介,它已成為譯者獲取參考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對德語譯者而言,獲取平行文本的常用途徑包括Google、Yahoo、百度、維基百科等網(wǎng)站、主流在線或桌面詞典以及各種論壇、專業(yè)非專業(yè)書籍等。
從國際化程度上看,非文學翻譯可以分為兩類: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源文題材和國際化程度較低的源文題材。前者由于國際化程度較高,國際上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通用的表達模式,這大大降低了譯者查找平行文章的難度,例如,國際上普遍關注的政治經(jīng)濟話題的相關題材。對于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翻譯文本,譯者只需從宏觀上對文本進行把握,尤其要注意文本中的關鍵詞、專有名詞等,要高度還原譯入語本來的表達方式,整體的句子結構也要盡量借鑒原始文本,從而提高譯文的可讀性。而對于國際程度較低的、具有很強民族特色的題材,譯者很難通過大眾媒介獲取相應的平行文章,例如,介紹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的文本。這要求譯者從微觀層次著手,從基本的字詞、短語、句子結構考量,首先做到正確傳達意思,在此基礎上盡量使譯文語言符合譯入語的習慣。
3? “平行文本”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
由于所屬語系不同,德漢兩種語言在詞、語序、句法等方面差異性很大,這給譯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尤其是詞意的選擇及句子的表達。平行文本作為一種有效資源,能幫助譯者一定程度上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下面以德語非文學翻譯實踐實為鑒,說明平行文本在非文學翻譯中的作用。
依照“平行文本”對原文信息做適當?shù)摹白g前處理”:翻譯目的論認為,原文只是譯文的一個信息來源,并非原文所有的信息對譯語受眾都有交際價值。這一觀點提醒譯者,要根據(jù)目標受眾的交際需求對原文進行一定的“譯前處理”,準確去除原文中對譯語受眾無用的信息,并適當補充有助于受眾理解的有用信息。至于信息的保留、刪除和補充,譯者可以在平行文本中獲得一定的啟發(fā)。以漢語旅游宣傳冊為例,大多數(shù)漢語宣傳文本可見引用的古詩和典故,而在德語國家的許多旅游宣傳品中卻幾乎看不到相關內(nèi)容,因為德國人很少使用古詩詞或典故。這就提示譯者,相關古詩或典故的內(nèi)容可能不宜譯入德語,而是要根據(jù)德語讀者的習慣進行翻譯,避免引用過多的古詩詞和典故而降低譯語受眾的理解效果。
依據(jù)“平行文本”訂正譯文的“體裁規(guī)范”:“體裁規(guī)范”指的是在某一語言中,體現(xiàn)大致同樣功能的某種文本在特定情境中反復使用后所形成的規(guī)范樣式或格式,體裁規(guī)范往往具有文化獨特性。這要求譯文盡可能尊重目的語的體裁規(guī)范,只有為譯語受眾所熟悉的規(guī)范樣式才能得到受眾的理解,實現(xiàn)譯文的功能。以德漢語的新聞導語為例,常規(guī)情況下,漢語的新聞導語按新聞事實的重要性遞增呈現(xiàn)給讀者,而德語的新聞導語按新聞事實重要性遞減被呈現(xiàn)。譯者如果沒有通過平行文章了解德漢語新聞導語體裁規(guī)范,翻譯時就無法規(guī)避二者之間的差異,導致譯文對譯語受眾而言存在邏輯混亂,造成翻譯效果不理想。
依據(jù)“平行文本”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從事非文學翻譯的譯者大多是母語為漢語的國內(nèi)人士,其必須閱讀大量平行文本,才能掌握各種地道和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尤其是某一體裁應用文本中的行話術語或特定表達方法。例如,德語詞“Trauschein”和“Heiratsurkunde”都有“結婚證”的意思。前者釋義是“Urkunde über die vollzogene Trauung(證明舉行過結婚儀式的證書)”;而后者的釋義是“standessamtlicht Urkunde,die die Eheschlie?ung bescheinigt (婚姻登記處證明結婚發(fā)給的證件)”。在表達“結婚證”這一語義時,“Heiratsurkunde”更常用,不僅用于口語,而且用于書面語,且是種官方用語。
依照“平行文本”強化譯者的文化規(guī)范意識:譯者應努力讓譯文順應譯語受眾的文化期待、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等。例如,受傳統(tǒng)文化中從眾心理的影響,漢語廣告常常渲染和說服消費者去購買使用廣告產(chǎn)品,而西方人崇尚個性,重視個體,所以德語廣告創(chuàng)意常常以individuell、personal等作為賣點,對消費者進行說服。譯者如果不深入研究德語廣告,了解德語國家消費者的文化價值取向,就可能因為直譯原文造成德譯文和目標受眾的價值觀發(fā)生沖突,無法起到促銷產(chǎn)品的誘導功能。例如,中國高等學校名稱的德譯很容易受英語影響,在涉及中德兩國高校之間的交流時,在德方報道里,不時能見到德英混雜的譯名,如將原“同濟醫(yī)科大學”和“首都醫(yī)科大學”翻為“Tongji Medical Universit?t”和“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t。再如,德文中的Fakult?t指的是高等院校內(nèi)由相屬專業(yè)組成的教學和管理單位,是學校的二級管理機構,因此能和中國高校的二級學院對等起來。但是并不是德文所有的Fakult?t都能翻譯成“學院”,如“Fakult?t für Mathematik”譯成“數(shù)學系”更貼切自然,也符合中文的習慣。
4? 結語
譯者常因非文學翻譯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及多樣性而變成門外漢。借助平行文本,譯者能夠理解源文中隱含的意思,獲取同題材的上下文,了解翻譯所需的相關表述和更為準確可靠的術語表達,由此可見,平行文本對于提高翻譯質(zhì)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Katharina Rei?.Grundlagen der ?bersetzungswissenschaft.Wiener Vorlesung[M].Herausgegeben von Mary-Hornby und Mira Kadric,1996.
[2] Werner Koller.Einführung in die?bersetzungswissenschaft[M].Meyer Verlag Wiebelsheim,1979.
[3] 李長栓.非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 劉遂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
[5] 周恒祥.證書證件德譯技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