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卉
摘? 要: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使得以往的學習方式有所改變,讓教育變得愈發開放,而不再受制于時間與空間的制約。高職院校的老師們需要深刻理解“互聯網+教育”時期高職教育的新特點,從新定位老師擔當的角色,將信息科技和職業教育協調創新,提高高職院校老師的授課水平,進一步提升同學們的技術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高職教師?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a)-0254-02
1? “互聯網+教育”高職教師教學產生的變化
1.1 教育心態從“封閉”到“開放”的改變
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成長進步,其被普遍運用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極大提升了社會的勞動效率、資源使用率和人們彼此間溝通效率,因此所產生的一個主要結論即科技、文化等更新的頻率更加迅速。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時代變革,高職老師也一定要實時修整自己的教學理念以及做法,特別要及時去調整自己的心理層面的轉變。在傳統教學中,高職院校的課堂授課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的,不管是授課方式或是授課內容上,皆為一個不變的教學情況,固化的授課方式導致了老師心態層面的閉塞,譬如落伍的教學觀念、老套的教學內容、過時的教學形式等。伴同著信息社會的來臨,高職老師一定要從跳出曾經“傳道、授業、解惑”的密閉往復圈中,用愈發開放、積極的態度接受社會的變遷。首先,需要不斷增加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力爭在其專業范疇內一直能夠穩居時代前茅;其次,需要持續學習職業教育領地的新思維、新觀念、新成績,增強自己的講授水平;最后,需主動吸取生活層面的新知識、新科技,不斷理解與接受新事物,且運用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縮短老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用同學們喜歡的形式推進教學工作實施。
1.2 教學工作安排從“知識講授”到“創新引導”的改變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國內的市場經濟逐漸步入了新常態的發展模式,傳統經濟缺乏增長動力,加之受到自然條件與資源因子的制約升級,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形式,提質增效是整個行業成長的不二法門,創新在全球新技術改革以及產業改革中顯得愈加關鍵;與此同時,伴同著人們連續提升的物質生活水平,社會文化形態面向多樣化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朝著追求品質、個性的層面成長,因此就需要整個行業的任意公司要實時實施思維、科技、銷售以及產品等層面的連續革新。高職教育擔負著為全世界制造業與服務業等培育實戰型高素質技術人才的職能,更是整個教育行業里面和社會經濟成長關系關聯最緊的一類,若要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步入社會之后可以擔任本職崗位的工作需要,同時能夠獲得較好的職業前程,高職院校的老師們就一定要在教學工作安排層面從“知識講授”到“創新引導”的改變,把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放在核心的平時教學工作當中。
1.3 教學模式從“知識輸送”向“學習代入”的改變
從過去的高職院校教學方式來說,老師就是執行傳授知識的,知識的傳輸差不多全部是依賴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課去實現,一是因為教學模式是知識由教師向同學的進行單向灌輸;二是因為各個老師務必要在既定的授課時間內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所以老師不但缺乏和學生創建互動學習的認識,而且還缺少和學生展開深入探討的前提與時間,所以這就造成過去老師與學生之間僅僅只是知識傳輸方面;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是所有高職職院校師生都希望卻很難達成的愿望。
2? “互聯網+教育”時代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對策
2.1 增加高職教師對新特性的認識,主動實施實踐信息化教學設計
第一,在“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高職老師的職業屬性被授予了新的特征,讓教學過程更加的開放,不在局限于時間與空間的制約,真正體現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構成。“互聯網+教育”的重要特征不止是能夠達成教學訊息與內容的遠距離傳遞以及共享信息數據,更是能夠打破時空限制,使得老師與同學之間以及同學們相互間都能夠實施多層次、多角度的全面溝通互動。不論線上或者線下,時時刻刻都可以實施教育教學活動,譬如利用內部電子郵件系統、聊天工具、直播平臺等互聯網學習媒介,完成跨越時空的溝通學習。基于這個大環境下,老師在執行教育教學的進程中,要轉變以前僅僅注重課堂教育的觀念,不可以單單依賴多媒體與課堂面授理論以及示范實際操作步驟的教學模式,老師需將他們事先準備的教材資料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上,以供大家進行學習;高職老師們要從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順應時代的成長需要。在這個大環境下,高職老師的教學活動更加展現把學生作為其教學中心,他們是整個學習進程中的引路人、學習內容的策劃人、學習標準的創新人。
第二,主動實施實踐信息化教學設計。在“互聯網+教育”大環境下,高職教師要主動運用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聯合教育形式,課前事先準備好微課,運用網絡平臺實施課前知識學習。老師們要主動參與學校年年舉辦的信息化教學比賽,通過比賽促進老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不斷提升。此外,通過對比還可以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經過反思、改進的循環往復,使教育教學的高度提升至科研的境界,從科研專家的視角出發審查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面對問題提升其工作能力,然后再進行教學活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供給新思路。
2.2 為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供給良好條件
第一,擬定關于信息化教學的獎勵舉措。很多老師會覺得信息化教學水平如何跟其薪酬福利待遇以及評定職稱沒有必然聯系,由于這類想法的存在,也是干擾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水平的一大核心因素。所以,非常有必要其完善相關獎勵機制以及評判標準。針對以教學為核心的老師實施定期對其信息化教學水平展開全方位評估,且要和薪酬等級、績效考核以及職稱評定相關聯,對于評估需有嚴格的層級劃分標準,不可以只是走走過場,要切實考慮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技術性、藝術性和創新性,確保每一次的評估效果與質量。
第二,加大對信息化教學的硬件與軟件資源的投入力度。基于目前“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智慧課堂”等各種課堂伴同新一代的教學方式在陸續推行試點,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就需投入相關教學設備、網絡資源等硬件與軟件資源。
2.3 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
老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也是知識的汲取者;唯有不停地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不至于被拋棄。高職院校應當組織不同的教育培訓活動,不斷為提升高職老師的教學水平供給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引導。利用當下的教學資源和當代信息科技手段為高職院校的老師們試試各種各樣系統化的定期培訓。可分別實施國家級、省級、院級等不同層級的培訓,也可實施在線學習與遠程繼續教育等。參照職業院校特點與各專業老師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符合其成長所需的最先進的知識培訓,就培訓內容、地點和時間提前做好協調規劃,依照合理的培訓進度表,按部就班的實行下去。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急切需要提高高職院校老師的教學水平。需要他們對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新特性有一定的認知,對他們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促使學生取得相關技術能力為預期,汲取最先進的教學思想;利用閑暇時間不斷學習新的教學信息技術;利用當下信息資源,對信息技術和課堂進行融合創新;主動實施實踐信息化教學設計。此外,綜合職業學校的特性,利用當代信息科技手段協調職業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優點,為高職教育教學服務,達成高師院校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薛梅.“互聯網+”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