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桃紅
摘 要:最近這些年,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地向好的方向發展,對高職教育的重視也超過以往,高職教育不光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且還注重學生的思想狀況,讓學生在具備高超技術的同時還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職業道德,在這個前提下,增強實踐教學的課堂效率,對高職教育現狀和學生學習的現狀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進行完善和創新,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實踐教學 學生主體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不僅不能順應現在社會的需要,而且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成了一種約束,還會給院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帶來很多的不便,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使用以往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沒有辦法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且學生的思想也會被老師牽著走,缺乏自主的思考,使得思政課堂上教學的效果一點都不好。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或者是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都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對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進行培養,讓他們全方位的發展,讓學生在未來發展得更好。
一、制定科學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職學校的學生,他們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創造性;想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高職院校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制定,滿足學生的需求,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不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在整體上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很多學生有一些誤解,讓他們覺著技術才是最有用的,思想政治課就是隨便聽聽就行,沒有必要認真學習。在他們的認知中,這就是考察課,更甚者會覺著學習思想政治還會影響自己對技術的學習,而且還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學生如果出現這樣的想法,教師應該及時地對他進行開導,科學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對教學理念進行完善,使用創新的教學模式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能夠更加自覺地參與到政治學習中去。
二、給學生學習創建條件
為學生們創建良好的學習條件,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才會讓積極主動地對思想政治課進行學習。一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強,就總是沒辦法取得好的成績,然后就會自暴自棄覺得自己不行,這個時候教師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要跟學生進行溝通,給予他們信心,慢慢地開導他們,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能夠盡情地表現自己,比如舉辦演講比賽或者辯論賽,學生在為這些比賽做準備的時候就開闊了自己的思維,增強了自己的見識,提升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舉行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喜好制定活動的主體,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準備素材,在爭辯的時候,積極的表達,情緒高亢,如果爭辯得太過激烈還需要教師從中調節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高職教育不只是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教導,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學生需要在高職學校生活了三年,對外界社會的規則是一點都不了解的,這樣畢了業之后不容易進入社會,為此,教師應該在實踐教學的時候對一些名人的案例進行剖析,讓學生知道早了解職業目標的重要意義,其中經常被當作案列的就是馬云了,讓學生制定自己以后的發展方向,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能夠自己參與到實際的工作中,了解崗位的需求,只有讓他們自己體驗過,他們才會在學習中對自己更加的嚴格,為自己的以后著想,還有在學生們有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之后,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符合自己的工作需求,加強思想政治課程,定期組織職業素養活動,讓學生們積極地參加這些活動,開闊他們的見識,體會到社會責任感和找工作的緊張感。
在活動結束之后,要讓學生對活動進行總結,這個總結是很有用的,第一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覺的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第二他能夠正確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在遇到難題的時候能夠先自己獨立的思考。此外,使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親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課堂效率,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技術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結合上文,可以知道我國現在的教育體系是相對落后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是不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思想政治事件教學中,需要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的制定學習內容,調整教學方案,對課堂進行優化,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自己的觀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彭楊.情境教學法——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嘗試[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6):114—115.
[2]何海.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實踐性數學研究——評思政課學生主體實踐性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學,2015(12):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