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剛 梁軍 潘茂才

【摘要】 目的 探討針刀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 9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7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針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膝關節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7%(46/4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85%(38/4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的臨床治療中, 針刀治療具有良好的應用療效。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針刀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27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征為患者手部、足部的多個骨關節均會受到侵襲, 形成炎癥病變, 產生疼痛、腫脹等癥狀, 并會引起關節功能障礙。膝關節病變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合并癥, 患者的膝關節出現畸形、脫位, 導致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影響其正常的站立、行走, 給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帶來了諸多不便。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患者需要及早接受治療, 可選用藥物、針刀治療等方法, 均可有效緩解關節癥狀, 修復其膝關節功能[1]。本研究探討了9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 根據其治療恢復情況, 對于針刀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7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26例;年齡27~59歲, 平均年齡(41.71±5.77)歲。對照組中男19例、女28例;年齡28~62歲, 平均年齡(43.05±6.3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 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0.1 g/次, 1次/d;甲氨蝶呤片10 mg/次, 1次/周;來氟米特片20 mg/次, 1次/d;風濕骨痛膠囊2~4粒/次,?2次/d。持續治療12周。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針刀治療。采用與對照組同樣的藥物劑量用法, 持續用藥4周后行針刀治療。行X線檢查, 了解其具體的病變情況。在針刀治療中, 患者取仰臥位, 雙腿伸直。外旋患腿, 膝關節微屈。根據X線檢查和觸診結果, 確認病變位置, 在髕底上緣(中點、兩側)、內外膝眼以及髕韌帶中點(或髕尖下點)[2]。選定進針點, 并予以標記。注射曲安奈德5 mg+2%利多卡因2.5 ml。在膝關節部位行碘伏消毒, 分別在不同定點刺入針刀, 到達骨面后根據具體病變情況行疏通、剝離操作, 松解病變組織。完成針刀治療操作后, 需要處理好針眼和刀口, 預防針眼感染。每3天治療1次, 持續治療3~4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評價為治愈(晨僵、關節受累癥狀完全消失, 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未愈(仍存在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 膝關節活動存在障礙), 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應用膝關節HSS評定患者疼痛、功能、活動度、屈曲畸形以及穩定性等方面的表現,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7%(46/4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85%(38/4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的病因復雜, 與感染、激素以及自身免疫功能有關。在疾病的藥物治療中, 可以采用具有抗炎、抗風濕和免疫抑制等功效的治療藥物, 能夠有效消除患者關節部位的侵襲性炎癥, 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控制病情進展, 進而保護患者膝關節功能[3]。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的臨床治療中, 非甾類抗炎藥(雙氯芬酸鈉)、抗風濕藥(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是常用治療藥物,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4]。
針刀治療是一種微創手術, 融入了中、西醫治療理論, 遵循“陰陽平衡”, 做到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膝關節病變情況, 利用針刀進行針刺、松解操作, 作用于發生纖維性強直、畸形等病變的膝關節組織, 可以有效降低關節內外張力, 促進膝關節損傷的修復, 改善其關節功能[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7%(46/4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85%(38/4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HSS評分、疼痛VAS評分、SF-36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的臨床治療中, 針刀治療是一種良好的選擇,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修復膝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1] 趙耀東, 徐文東. 強骨膠囊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并發骨質疏松的臨床效果. 世界中醫藥, 2019, 14(2):438-441.
[2] 王海東. 常見風濕骨病針刀規范治療.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272-274.
[3] 李娟. 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探討.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5):151-152.
[4] 藺娜, 白明潔. 甲氨蝶呤與小劑量激素聯合大活絡膠囊治療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9, 14(1):64-67.
[5] 喬天德, 李圓圓. 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8, 34(12):1460.
[收稿日期: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