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東涌
摘 要:觀察與分析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科學課來說,有目的地讓學生去觀察事物,了解觀察內容,掌握觀察方法,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 觀察與分析能力; 課堂教學; 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72-002
在當今我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科學教育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近幾年來,由于新課改穩步深入實施,小學科學課程在實踐探索中不斷趨于完善,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容置疑,現階段的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有機融入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等內容。將階段知識依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細化與整合,實現了從基礎教育開始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步驟;學生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培養了孩子們觀察、比較、分析能力,讓他們利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去理解身邊的客觀現象,通過動手動腦、親歷實踐探究活動,在觀察分析客觀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他們學習與實踐能力,為今后的科學知識學習、日常生活乃至終身發展,以及塑造個人良好的科學態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學會觀察與分析,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提升實踐能力的抓手
觀察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1]作為人們認識自然與了解客觀事物的基本途徑,觀察同樣是小學生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方法。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以個人主觀感受,發現有價值、值得研究的現象,經過思考與實驗驗證,最后得出正確結論,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養成科學思維的良好習慣。
不難發現,小學科學課教材中的內容涉及重點培養觀察能力的課占總課數40%,這說明在低年級實驗教材中培養觀察能力的內容占比已處于首位。按照新課標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同時不斷激發他們對觀察的興趣,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積極觀察的自覺性。[2]事實上,科學課程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都有許多有趣、生動和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而許多同學對此感受不深,他們對事物形成的過程與細節缺乏用心深入的觀察,即使身臨其境,也會熟視無睹。其次,有些學生雖然有好動、好奇、好問的心理,因缺乏正確的方法,往往不善于觀察或只對自己感興趣的細節進行簡單的觀察,而沒有考慮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產生的因果變化,難以看清客觀事物的本真面目,其誤解極易導致認識與結論的錯誤。觀有法,察有序,科學的觀察方法應當是:
(1)有順序的觀察。學生進行有順序的觀察,不僅能促進思維條理化,還能使表達有條理。如《金魚》一課中,培養學生把整體分成部分、按順序進行觀察,學生看到金魚后,對它美麗的顏色很感興趣,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提問:“金魚漂亮嗎?你喜歡嗎?它為什么會在水里游?”然后及時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觀察軌道上來:“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學生回答:“是用眼睛看到的。”“那么,請再仔細看看,金魚的身體像什么形狀?”將學生的注意力牽引到觀察的重點上來,接著引導學生繼續按順序觀察:“魚的身體分幾部分?每部分上都長有什么?你能按從前往后的順序進行觀察嗎?”這樣目的明確、方法適宜、步驟具體的有順序觀察,牽引著學生的視線與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程序步步前移,有序的觀察必然引導思維環環相扣。
(2)有比較的觀察。觀察事物必須發現差異,抓住特征深入本質,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如認識《水》的特征時,可以通過比較方法去觀察,即先讓學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與酒精、汽油、醋、牛奶等,用一看二聞三嘗的方法進行比較,自然就能區別出水與其它液體的不同特征。
(3)要有目的的觀察。觀察前,老師要告之學生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讓學生明白觀察的目的、范圍與重點,比如教學生認識醋與甜飲料的不同特性一課時,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感知訓練,老師讓學生通過聞氣味、嘗味道,用感官觀察事物,這樣目的明確、重點突出的觀察方式,避免了學生在觀察中偏離觀察內容,有的放矢地把學生注意力牢牢鎖定在觀察對象上,提高了觀察效率。
(4)持續多次的觀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需要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觀察,才會發現事物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特征;因為自然中很多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而且很多事物的發展,包括科學實驗中的某些現象,都有稍縱即逝的情況出現;對此,學生必須進行持續重復的觀察,才能讓獲得的觀察結果更可靠更全面,進而全面認識事物,直至發現存在于事物外表之中的內涵本質。
(5)邊觀察邊記錄觀察結果,保證結果客觀準確。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時,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現象:一群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圍著一只小動物或一棵植物進行觀察,大家嘰嘰喳喳比劃討論著,看得興致勃勃;當時卻沒有一個人把看到的現象用筆和紙記錄下來。事后老師詢問觀察結果時,自然沒有一個同學能把觀察的結果完整準確地敘述出來。要么只記住了一個大概印象,要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小學生生活閱歷短暫,更缺乏記憶經驗,縱然當時心里明明白白,過后的記憶難免一片模糊。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避免這種現象,唯有當時邊觀察邊認真記錄,力求客觀準確,實事求是,才能為后期科學探究性學習打下基礎。
二、在客觀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歷練學生觀察與分析能力
只有科學的觀察方法,才能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較好培養;在小學科學課程的實踐探究活動中,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客觀事物,并準確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仍然是科學探究與課程學習的中心環節;在這一方面我們開展比較成功的課程案例就是《光是怎樣傳播的》。
光,是孩子們熟悉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光,所有植物難以生長,人類在世界上難以生存,地球將陷入一片死寂與黑暗……這些簡單的自然現象,老師稍加解釋,孩子們就能心知肚明。恰到好處的情景點撥,很快讓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大家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他們從自己切身生活經歷出發,積極搜尋出類似于圖片中的種種客觀現象,如手電筒發射的光、夜晚汽車車燈發射的光,還有舞臺明滅閃爍的彩色燈光……相同的物理現象,讓孩子們在隨即展開的熱烈討論之后迅速歸結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來自于客觀事實的結論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為了讓同學們繼續明確這一論點,我及時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相關實驗材料,即用一根點燃的蠟燭、一根紙管或塑料軟管來作對比實驗,同時調整光學演示箱,開鑿出3個進光孔(并在箱內布滿煙霧增強觀測的視線效果),當燈光通過光欄射入箱內時,孩子們清晰地看到了3條醒目的直線光束穿越而出……光的直線傳播在實驗中的進一步驗證,證實了孩子們的準確判斷。沒有刻板的課堂說教,來自于書本的理論知識被演繹成了活生生的事實;而事實也雄辯地證明,只有學生手腦并用,實踐探究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才是孕育學生科學素養的溫床。
三、整合經驗,繼續拓展科學課程改革發展方向
科學始于好奇,發現始于觀察。《光是怎樣傳播的》課程的教學實踐,讓學生獲得了刻骨銘心的科學探究經歷。在教學實驗中,老師以充足的課件資料,創造了一次次機會,讓孩子們全程進行了手腦并用的觀察學習,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不斷激發探究的欲望,在層層遞進珠,聯璧合的觀察分析環節中,孩子們始終是學習與經歷的主體。[3]《光是怎樣傳播的》課程成功的教學實踐,為后續相關課程教學打下了延伸拓展的基礎,亦為提高學生觀察與分析客觀事物能力和學習其它科學課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013.89~101
[2]趙金花.《在小學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J]考試周刊,2017.6期P29.
[3]于小悟.《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長安大學附屬小學教研網,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