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細尾礦是利用率較低的廢棄材料,是資源也是危險源,急需進行處理和開發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了超細尾礦的概述,然后分析了超細尾礦的處理方法,最后探討了超細尾礦的開發利用途徑,以期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超細尾礦;處理方法;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TD92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7-0000-00
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使用,易分選、高品位的資源越來越少,全世界的礦山行業都面臨著礦物粒度細、礦石品位低等問題,需要將其磨至超細或超微細的粒度等級,才能實現礦物的富集和分離。由于其反應活性高、粒度小,導致其在堆放中引起粉塵、藥劑等污染問題。當前,關于尾礦處理的研究比較多,并取得了一定效果?,F筆者根據自身經驗,對超細尾礦的處理方法、開發利用途徑進行簡要論述。
1超細尾礦的概述
所謂超細尾礦,是在微細粒嵌布礦石分選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常規尾礦相比,超細尾礦具有比表面積大、顆粒力度小等特點,因此更容易引發尾礦庫、環境污染等問題。從當前來看,在建或已投產的選廠中,粒度<53μm的產品比較常見,隨著超細粉磨設備、分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部分選廠的產品粒度已達到-30μm,超細尾礦產品在堆放、排放過程中,也產生了系列的環境問題、技術難題,必須采用有效手段進行處理,從而提高超細尾礦的利用率。
2超細尾礦的處理方法
2.1地表堆存
2.1.1半干排尾法
半干排尾法是將尾礦濃縮成,不離析、可泵送的高濃度狀態,濃度通常為65%-80%,然后送至堆存區域。當前,此方法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報告顯示,當礦漿濃度升高時,屈服應力相應提高,從而減慢固體顆粒的沉淀速度,減少管道問題的發生[1]。當礦漿屈服應力較高時,需要很高的輸送應力,增大礦漿安息角,不利于尾礦的堆放和保管。
為了保證膏體性能,尾礦中必須存在細粒級,其含量不能少于15%。因此,超細尾礦的粒度特征比較適合半干排尾法,但是全球的膏體堆存項目少,多建于缺水、干旱地區,特別是澳大利亞、加拿大。分析得知,我國齊大山鐵礦、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在處理尾礦時,使用的就是干法堆存系統。
2.1.2濕法排尾
濕法排尾是一種常用的處理方法,尾礦經由設備處理后,礦漿濃度為25%-60%,經由離心泵傳至尾礦庫堆存,固體顆粒在庫內沉降、固結。由于脫水作業難度大,礦漿濃度低,導致設備磨損嚴重,輸送體積大。超細尾礦排至尾礦庫后,礦物沉降快速,并從礦漿中分離出來。細粒礦物比較穩定,經過多年的沉降形成膠體懸浮物,其的存在影響著壩體的抗滲性、穩定性,形成危庫或病庫,增加安全隱患?;诔毼驳V的沉降特征,綜合考量尾礦庫維護、后期使用等要素,在處理超細尾礦時,不主張使用常規尾礦庫堆存。
2.1.3尾礦干堆法
尾礦干堆法是將超細尾礦濃縮至不可泵送的狀態,要求所含水分低于漿液含水率。一般情況下,礦漿水分含量占礦液的60%-80%,可通過卡車、皮帶送至尾礦庫堆放。該方法的使用,能夠提高選廠的工作效率,適用于水處理困難的地區或氣候干燥的地區。實際應用中,無需設置尾礦壩,因而也適用于地震頻發的地區。
在我國,尾礦干堆法首先用于黃金行業,比如招遠金礦、山東銅石金礦等,都使用了尾礦干堆法,旨在減少有毒藥劑對周圍地下水、環境的污染,提高工業水的使用效率[2]。隨著工藝技術的改進和發展,干堆法也逐漸用于黑色礦山、有色礦山的尾礦處理中,比如山東魯地礦業、西藏唐加鉛鋅礦等。尾礦干堆法的使用,能夠節約尾礦庫的維護、建設成本,延長堆場的使用壽命,甚至可以重新使用已閉庫。由于超細尾礦干堆實施中,易受運營成本、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在降水量大、雨季嚴重受限,同時干堆工藝復雜,存在設備使用周期短、運行成本高等問題。隨著近年來壓縮設備、濃縮技術的發展,為尾礦干堆法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2采空區回填
2.2.1冷固回填
為了解決超細尾礦的回填問題,相關學者于1898年提出了冷固回填技術,也就是濃縮壓濾處理超細尾礦,用石膏、硅酸鹽水泥制成黏結劑,在圓盤造粒機上造球,冷固3d后方可滿足回填、運輸的強度需求。對于類型不同的尾礦,通過優化球徑配比、黏結劑的添加制度,達到回填效果。
2.2.2膠結回填
隨著膠結回填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超細尾礦中有10%-30%的部分可用于采空區的回填。所謂膠結回填,是指將超細尾礦濃縮至濃度為80%的礦漿,添加足量黏結劑得到所需的強度[3]。在膠結回填中,超細尾礦的應用存在諸多局限性,主要表現為:(1)尾礦粒度。粒度組成對填充體的含水率、強度、結構有著一定影響,研究證實,尾礦粒級含量越多,填充體的抗壓強度越低。(2)黏結劑的用量。膠結回填常用的黏結劑是水泥,用量為3%-7%。在超細尾礦中,-20μm粒級的含量和填充材料孔隙率呈正比,含量越高,孔隙率越大,需要在回填時添加大量黏結劑,才能增強顆粒的黏結度,嚴重限制著超細尾礦的應用。為了減少回填成本,可以用高爐渣、粉煤灰等材料替代水泥。
3超細尾礦的開發利用途徑
3.1建筑材料
3.1.1微晶玻璃原料
微晶玻璃由玻璃、微晶體組成,兼具了陶瓷、玻璃的優勢,比如穩定性好、耐腐蝕等,是一種常用的建筑材料。在制備微晶玻璃時,多采用凝膠法、熔融法。超細尾礦中的MgO、SiO2、Al2O3等,都是微晶玻璃的制作成分,環保效益、經濟價值良好。近年來,我國在微晶玻璃的生產上取得了顯著進步,掌握了粉煤灰、煤矸石等關鍵技術,并在河北、天津等地區廣泛應用。
3.1.2尾礦摻和料
在路基材料、水泥砂漿等建筑材料中,尾礦砂是一種主要成分。由于超細尾礦粒度細,替代集料時會增加用水量,降低黏結強度、抗壓強度,只可作為摻和材料使用。研究證實,激活超細尾礦的水化活性后,加工成尾礦微粉,作為混凝土、水泥的摻和料,可以替代部分水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增強混凝土的耐磨性、耐久性。尾礦微粉作為一種摻和材料,已在福建省出臺了相關標準,在國內形成了產業規模[4]。
3.1.3礦物聚合材料
礦物聚合材料是具備陶瓷特性的材料,可以在強堿、低溫環境下,用廢渣、尾礦生產,在尾礦回填、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相關人員利用該技術,將銅尾礦作為原料,在一定條件下研究聚合磚制備的可行性,結果顯示,使用聚合技術生產的尾礦磚,符合ASTM的技術標準。隨后,將尾礦磚放于pH為4-7的溶液中,進行105d的浸出試驗,發現尾礦磚的質量損失率、吸水性低于水泥磚。同時,尾礦中的金屬成分也能固化于磚內,減少重金屬污染。
礦物聚合材料綠色、無污染,無需磚塊燒制、養護等工序。超細尾礦顆粒小,礦物聚合反應快速,可提高聚合材料的強度、密實度,因此適用于超細尾礦的開發和使用[5]。唯一的限制性因素為,聚合材料對原料的成分要求高,只有在Na、Al比例接近1,Si、Al比例處于1-5之間時,才能充分進行聚合反應,增強材料的穩定性和強度。
3.1.4墻體材料
加氣混凝土、蒸養磚等材料的生產流程,包括混料、成型、養護等階段,其強度來自固體顆粒表面生成的固結結構,或依賴添加劑固結。從結構特征和生產工藝上看,原料粒度需要滿足多個方面的要求,比如:足夠的顆粒含量和一定比例的骨架顆粒,保證材料的可塑性和固結強度。超細尾礦比面積大,成型后材料孔隙率高,干縮過程中增加干縮性,用超細尾礦生產燒結磚時,極易產生較大的收縮,從而影響產品質量。
3.1.5陶瓷制品原料
陶瓷制品的主要元素是硅,借助尾礦、粉煤灰、赤泥等生產的陶瓷,已成為廢棄物再次使用的研究方向。在陶瓷制品的生產中,為了保證原材料的細度值,需要進行10多個小時的研磨操作。而超細尾礦的應用,無需進行研磨處理,減少能源消耗[6]。陶瓷制品的生產方法為高溫燒結、粉體技術,利用水處理污泥、高嶺土尾礦,在不使用其他成分的情況下,在各種溫度下合成瓷質磚、陶質磚。
3.2其他應用
3.2.1涂料
涂料生產過程中,石英填料、鐵氧化物可提高涂料的耐磨性、抗腐蝕性。舉例,將銅尾礦磨至-53μm后,通過添加顏料、黏結劑等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涂料在pH、吸油性等方面,都符合生產標準。而且,在黏著力、硬度、耐磨性等方面,也優于由常規填料制成的涂料。
3.2.2土壤改良劑和肥料
超細尾礦中含有化學成分,在酸性土壤、貧化土壤中,能夠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物質,調節土壤酸堿性。研究證實,花崗巖中含有Al、Fe成分,在pH<4.5的土壤中溶解,不僅能發揮緩沖效能,也能改良土壤的酸度。比如,將活化后的磷尾礦作為填充材料,替代膨潤土、凹凸棒土等材料[7]。而且,尾礦中的磷活化處理后,可以替代部分的P2O5原料,節約材料的生產成本。
4結語
綜上所述,超細尾礦處理難度大,粒度細,易污染環境,引發安全隱患。同時,其也是陶瓷、水泥等產品生產的材料,可以直接使用,無需研磨,減少生產成本。關于超細尾礦的處理、開發利用,如何趨利避害,實現環境、資源和企業的協調發展,仍需要礦山企業、研究機構共同商討,進而減少尾礦處理中產生的有害物質,提高尾礦資源的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忠寶,關亞慧.淺談尾礦在建材生產中的應用現狀及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2):25,27.
[2]殷學文.我國尾礦綜合利用研究現狀及建議[J].絲路視野,2017,48(25):192.
[3]張強強.金屬礦山尾礦處理技術利用進展[J].商品與質量,2018,33(10):204.
[4]馮光志,石玉,舒玉鳳.等.微生物浸出技術及其在尾礦開發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2016,33(1):92-97.
[5]劉玉林,劉長淼,劉紅召.等.我國礦山尾礦利用技術及開發利用建議[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8,19(6):140-144,150.
收稿日期:2019-07-29
作者簡介:王兆博(1988—),男,吉林長春人,本科,助理主管工程師,研究方向:尾礦渣可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