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芳
摘 要:從古到今,中國一直都有“禮儀之邦”的稱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現代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代表,肩負著傳承優秀禮儀文化的重要責任。但是,在校園里,一些學生的行為及其言論,開始逐漸變得不符合他們的身份。對此,本文將從馬克思的人學理論角度出發,對大學生禮儀素質缺失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理論;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情況
國家的未來就是學生,學生群體的言行舉止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的發展,更能全面地展示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禮儀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程序方式,一直以來都在交往雙方之間起著很重要的橋梁作用,禮儀展示的不僅僅是自我的風度與素質,同時也暴露了一個人的行為規范。作為我國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加有責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
一、當代大學生禮儀缺失的現象
大學生在社會各階層中屬于學術水平較高的群體,卻因為禮儀問題而飽受爭議,從部分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中,也不難發現,其實個人的禮儀教養與其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或許并不對等,比如在社會中仍舊存在一些大學生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大呼小叫,或者在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中,過分強調自我的不文明現象,甚至有些學生認為行為舉止不禮儀、不文明,是另一種形式的標榜自我,是個性的宣揚。這些學生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先尊重他人[1]。
二、當今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學生群體的家庭環境因素
自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家庭結構就發生了變化,導致當代的大學生多以獨生子女為主。首先,獨生子女絕大部分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為備受家中長輩的關注寵愛,致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而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的,獨生子女不太能夠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換位思考,也不太能夠懂得與別人彼此尊重、謙讓。再加上父母總是對獨生子女有一種過分關心的保護意識,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讓獨生子女變得孤僻、膽小,這種性格會導致他們的社會適應力較差。
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乃至家族對他們期待都是很高的,而這種過高的期望值,將衡量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直接定義為學習成績,故而學生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績的優異與否,對于自身的品質道德、禮儀行為一概不重視。
(二)外界因素
其實這種教育上的偏差不僅僅是在家庭環境中才會出現,在家庭之外的學校、社會上也有這種功利性教育的情況,比如,學校雖然提倡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在實踐教學的工作中,還是最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成績,對禮儀教育并沒有充分的重視,而這也是諸多學校為了加快自身發展,提高學生群體就業率的發展弊端。
除了家庭、學校不夠重視以外,因為受到了強烈的外國文化的沖擊,我國的某些社會價值觀也開始有了一些負面的發展,比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大學生群體也開始將自身的利益以及金錢作為了衡量一個人成就的標準,對人應有的道德素養以及禮儀修養更加漠視[2]。
三、在馬克思人學理論下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禮儀素養
(一)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為了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禮儀素養,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視學生群體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在對學生群體進行引導教育的時候,應該是以德服人,過去教育體制中那種粗暴簡單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必須整改,教師必須意識到,教書、育人,二者密不可分,這樣堅持剛性的管理,柔性的引導才能夠更好得為學生樹立禮儀的好榜樣。
(二)家庭禮儀教育不能松懈
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也必須提升自己的禮儀素養,父母懂禮、知禮、守禮,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另外,父母不應過分地重視、強調學生的技能與成績,這種對成績盲目地追求崇拜是不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的,其實,相比于成績的好壞,學生的禮儀素養更能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在大部分家長的觀點中,對于子女最好的愛護就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因此有許多家長都因為掙錢而忽視了對子女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痛失了子女成長的過程。因此,如果想要改變大學生群體的禮儀素養,首要的還是先讓家長的教育觀點發生好的轉變[3]。
(三)重點改革大學生禮儀教育,提倡學生全面發展
對于學生的禮儀教育,不僅是要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群體的禮儀意識。比如,學校在禮儀知識的引導上應該注重如何將禮儀知識進行內化,讓學生充分地理解、吸收我國的傳統禮儀文化,通過這種教育方式來不斷地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禮儀文化的教育與熏陶。
四、結語
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應該注重自身的全面發展,而禮儀文化不僅僅要讓他們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這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播。
參考文獻
[1] 覃小艷,李露.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關于當代大學生的禮儀素養缺失初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9):1-3.
[2] 張水心.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3] 林學聰.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和諧人格培養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