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潘秀婷 胡彩珍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廣東佛山 528211
子宮肌瘤為婦科常見疾病,為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為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導致[1]。目前臨床對本病發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分析與體細胞突變、局部生長因子、性激素間復雜相互作用等因素相關。患者發病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部腫塊、子宮出血、白帶增多、疼痛、壓迫癥狀、不孕、流產、貧血等,若不及時治療,可對女性生殖、循環等重要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損害其身心健康。本研究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用于子宮肌瘤患者中,旨在評價其療效,報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收集時間為2016 年5 月~2017年9 月,期間我院共收治93 例子宮肌瘤,以雙盲法對其分組,分為實驗組(n=47)與參照組(n=46)。實驗組年齡33 ~52 歲,平均(42.5±3.7)歲,肌瘤直徑3 ~7.5cm,平均(5.03±0.75)cm。參照組年齡32 ~53 歲,平均(42.6±3.7)歲,肌瘤直徑3.5 ~8.1cm,平均(5.07±0.79)cm。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實用婦科學》中子宮肌瘤診斷標準,并經手術病理證實;年齡>18 歲;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疾病者;不符合手術指征、適應證者;精神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丟失者;耐受性較差者;有麻醉或手術禁忌證者。
術前準備:兩組患者均于月經結束3 ~ 7d 后實施手術,協助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并說明檢查目的,對子宮肌瘤位置、大小等進行確定,做好禁食、禁飲等準備工作后,可實施手術操作,具體措施見下:
參照組行經腹手術治療,行腰硬外麻,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做好消毒、鋪巾工作后,于下腹恥骨聯合上兩指處橫向切口,經過盆腔將患者子宮提出,采用紗布將其纏繞,對子宮肌瘤情況進行分析。給予垂體后葉素注射,若患者為漿膜下肌瘤,則切斷瘤蒂基底部,常規縫合切口。若患者為肌壁間肌瘤,則切開肌瘤表層至肌瘤處,使其充分顯露,隨后采用鉗夾將肌瘤提拉起來,鈍性分離周邊組織,直至徹底肌瘤組織。將切除的肌瘤完整取出后將子宮送回盆腔內,用沖洗液對盆腔徹底沖洗,逐層關閉腹腔。
實驗組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行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取頭高腳低平臥體位。于臍輪上緣行縱向切口,長度1cm 左右,氣腹針穿刺入腹,建立人工氣腹,將氣腹壓力調節在12 ~ 14mm Hg 之間,之后退出氣腹針,將其作為第1 穿刺孔,將腹腔鏡置入,于右下及左下腹麥氏點做穿刺孔,于左下麥氏點和第1 穿刺孔間做穿刺孔,探查子宮實際情況,對子宮肌瘤位置、形態等再次確認。若為肌壁間肌瘤,應給予稀釋的垂體后葉素(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H31022751)12U 注射,隨后將隆起部位切開,切至肌瘤包膜層,用鉗子抓住后剝除,注意觀察子宮和蒂間連接部位,行電凝止血。若無蒂,則對肌瘤包膜行環形切開,將肌瘤組織剔除。操作結束后,對子宮切口縫合處理。
對兩組手術指標進行分析,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以視覺模擬法(VAS)[2]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測評,分值0 ~10 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重。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差異,包括腸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對兩組進行3 ~6 個月的術后隨訪,根據其月經改善、瘤體情況評價兩組手術效果,治愈[3]:子宮出血、腹痛等癥狀及瘤體均徹底消失,術后肌瘤未見復發;有效:瘤體顯著縮小,與術前相比,縮小>1/3,子宮出血、腹痛等癥狀均明顯緩解,月經量、月經周期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癥狀及瘤體未明顯變化或縮小,病情甚至加重。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及復發情況。
從表1 可知,實驗組手術時長與參照組比較,相對更短,術中出血量相對參照組更少,VAS 評分與參照組比較,相對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分析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分析
從表2 可知,實驗組腸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與參照組比較,相對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從表3 可知,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87%,與參照組80.43% 比較,相對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差異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差異比較(

表3 兩組手術效果分析[n(%)]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分析[n(%)]
從表4 可知,實驗組并發癥率為4.26%,參照組為并發癥率為15.22%,將兩組并發癥率進行比較,發現實驗組相對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實驗組術后復發1 例,復發率為2.13%,參照組術后復發6 例,復發率為13.04%,兩組術后復發率比較,實驗組相對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90,P=0.004)。
子宮肌瘤在臨床十分常見,近年來發病率不斷提升,對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需及時治療。本病發生與雌激素、孕激素有密切關系,均會對肌瘤瘤體生長發育進行刺激,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子宮出血、腹痛腫塊、疼痛等。對本病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病灶進一步發展,促使患者膀胱、直腸遭受壓迫,導致育齡女性出現反復流產、不孕的現象,降低其生活質量。臨床對子宮肌瘤治療方式較多,包括藥物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藥物治療雖然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但臨床效果不佳,可導致疾病反復發作,存在應用局限性。因此目前臨床將手術作為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不同手術方法臨床療效存在差異。
既往臨床對子宮肌瘤多采用開腹手術,術者通過肉眼尋找子宮病灶,對肌瘤組織進行切除,操作簡便,子宮肌瘤切除效果良好[4-5]。但傳統開腹手術具有創傷大、切口長、失血多等缺點,臟器長時間暴露,與各種器械、空氣接觸,可增加盆腔感染的風險,導致術后并發癥增多,延長術后康復時間,影響預后[6]。且切口較長容易導致術后瘢痕,影響腹部美觀度,容易降低患者手術依從性[7]。近年來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微創技術不斷成熟,腹腔鏡因微創、出血少等優勢逐漸用于婦科疾病治療中,切口較小,可提升腹部美觀度,相比開腹手術創傷較小,疼痛較輕,容易被廣大女性接受[8]。
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有效保留女性子宮正常生理功能,維持盆底解剖結構完整,不會對其生育能力、卵巢功能等造成影響,可保證女性身心健康[9]。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通過方法鏡頭、建立氣腹,可使盆腔視野更加清晰,減少組織損傷,便于提升操作精準性。醫師于腹腔鏡監視下可清晰發現除子宮肌瘤外的盆腔病變,在盆腔粘連、附件腫塊等患者中應用價值較高。腹腔鏡手術可保證內環境穩定,不會對腹腔造成干擾,因在密閉環境內進行手術操作,可減少感染、盆腔粘連的風險,保證術后康復速度[10-11]。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可減少術中出血,術后手術瘢痕不明顯,切口愈合較快,滿足現代醫學快速康復及美觀學的理念,容易提升患者滿意度。行腹腔鏡手術時應注意,術中單純行電凝止血不顯著,術前可給予適量垂體后葉素注射,可減少術中出血量,提升手術安全性[12-15]。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長、出血量、VAS 評分各項指標與參照組比較,均相對更好,術后腸功能恢復、肛門排氣、體溫恢復、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并發癥率、復發率顯著降低。提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而言,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效果顯著,可減輕創傷,減少出血及術后并發癥,促進盡快恢復,降低術后復發,提升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