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克 宋小紅
“機械制圖”是機電類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識圖、制圖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工作習慣。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并掌握機械制圖相關的國家標準,能夠熟練識讀機械產品的零件圖和簡單的裝配圖。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從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方面來談談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優化“機械制圖”教學。
一、嚴格課堂管理秩序
第一次上課,教師需要向學生明確說明課堂紀律要求,并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嚴格執行。例如,學生在課堂上不許閑聊、睡覺,上課前應按要求把手機統一放置到固定位置(如手機存儲袋),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按時完成作業等。教師對學生的上課紀律、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采用積分制予以打分,每周公布一次積分情況,以此來激勵學生端正態度,自覺遵守紀律,及時完成作業。
二、明確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在上課前,教師應該做好課程教學設計,必須搞清楚這節課要講什么、怎么講、學生能從中學到什么。
部分中職生基礎差、底子薄,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注意降低難度、提高趣味,切忌拔苗助長,防止學生“望而生畏”,甚至不愿學習。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實際,做到簡單易學,學生可以輕松掌握。同時,教學過程要重視知識學習的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
三、改革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是通過積極思考和動手實踐得到的。所以,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的實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進而變得樂于學習。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參與教學活動,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積極進行了一些教學嘗試,采用諸如“任務驅動”“小組互助討論”“學生示范”“講練評結合”等方法,通過“教師精講——學生練習——學生講解——教師講評—學生再練”的模式,最終得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制圖能力。
以“小組互助討論”營造“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討論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彼此深入交流并共同進步,即使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在同學的幫助下感受溫暖,在團隊的氛圍中增進感情,在實踐中增加自信,提高能力,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質量,使課堂真正回歸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傳幫帶”模式有助于教學相長。一方面,優秀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和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隨時進行答疑解惑。
“講練評”結合可以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機械制圖”課程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較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講解”,讓學生掌握理論;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識圖、繪圖的能力;通過對易錯點和疑難點的“點評”,讓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思路;通過“再練”,幫助學生解決在上次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鞏固自身所學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借助三維仿真軟件等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基于多媒體技術支撐的三維仿真軟件能夠直觀有效地建立視圖與三維立體模型的聯系,快速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多信息多時段交流,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首先,教師可根據需要,對圖形中的點、線、面、體等結構設置不同的色塊,便于講解和展示知識重點。其次,教師可通過三維仿真軟件,動態旋轉、剖切、疊加、拆卸、放大三維立體模型,加深學生對各種零件、裝配體結構的理解。例如,在介紹了投影的基本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由視圖找立體、由立體找視圖,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此外,教師在講解剖視圖的形成過程時,通過建模過程回放的動畫動態展示,可以使學生了解復雜的立體模型被假想的剖切平面剖開后的形狀,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剖視圖的概念及畫法。
四、借助模型開展教學
在“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制作模型來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例如,教師在講授截交線概念時,用蘿卜做教具,課前準備好幾個切成圓柱和長方體形狀的蘿卜,分小組讓學生進行截切,觀察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剖切面得到的截交線形狀,直觀地展示教學難點。通過完成這些有針對性的任務,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空間與平面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有效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耐心、細心及合作精神。
總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實現教學相長,運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培養高素質一線技術勞動者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