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振芳 廖述勝 程雯
摘 要 為探索“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首先提出了互聯網時代的概念與互聯網農業經濟的分類,分析了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問題提出了建立農業企業的財務網絡體系、積極開拓農業電子商務領域、建立信息化的農業生產體系等解決策略。
關鍵詞 農業經濟;“互聯網+”;信息化;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25
我國的農業發展比較落后,農民種的糧食蔬菜銷路很難,出售也是低價格出售,最終獲利都是中間的糧食蔬菜貿易商,而糧食的生產種植都需要農民很大的時間精力管理、施肥、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一年到頭收獲卻不能賣個好價錢,反而中間商只需要好低價收購倒買倒賣卻能獲得暴利,這是目前國內市場的普遍現象。
1 “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1 產業鏈逐漸形成
農業經濟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單一經濟形勢,而是逐漸形成了從播種到收割再到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農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找準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并且調轉矛頭,將更多的發展核心動力放在了“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上。目前,“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電商模式、互聯網模式以及營銷服務模式3種。其中電商模式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電商模式一般是通過地方農民與淘寶店、京東店進行戰略聯盟,電商平臺或者個人商家向農產品生產者收購一部分農產品,并在當地進行加工,直接通過代發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當然也有部分農民由于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高,自身就可以從事電商農業經濟活動。
1.2 “互聯網+”與農業生產高度結合
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經濟不再僅僅停留在售賣這一層面,在前期的生產和加工方面,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而這種缺乏科學技術支撐的生產力和生產量是無法滿足我國人口糧食需求的。因此,要將農業生產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以提高糧食產量。
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業精準化已經在農業發展的各個過程中逐漸顯現,例如土壤、光照、溫度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詳細的數據,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將這些數據進行系統整合和歸類,然后進行詳細精確的分析,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監測數據的分析能力。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得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確化,實現了物流、管理、營銷等各環節的全面應用,進而加強了農業與物流企業的交流合作,擴大了農產品流通市場。
2 “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
大數據時代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要想真正利用這些數據必須通過專業的技術進行分析。但是,這些數據中絕大部分都是非結構化的數據,而現有的分析技術只能分析結構化的數據。要想將非結構化的數據轉化為結構化的數據,除了需要一定的時間之外,在轉化過程中還會損失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這樣得出來的信息在時效性和應用性方面都將大打折扣。所以,農業企業必須盡快研制出能夠分析非結構化數據的技術,以確保信息的及時、完整。
另外,硬件設備不足同樣是造成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以數據的存儲空間為例,大數據的特點就在于海量、巨量的數據,雖然大數據不用進行大量的紙質資料印刷,但是需要提供充足的數據庫內存以保證數據能夠及時有效更新,從而使得農業企業能夠在有需要的時候,及時調取這些數據,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保證大數據財務管理的工作價值。但是一些農業企業為了節約資金,并不會提供充足的信息儲備空間,這就導致企業無法及時獲取國際上或者行業內的最新數據,使得大數據財務管理工作逐漸喪失價值,而農業企業也無法在行業內的競爭之中脫穎而出,無法通過最新的數據總結規律以及判斷市場未來走向。
2.2 電子商務尚未在農村地區普及
絕大部分的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村民和村內企業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的了解認識也不夠深刻,電子商務目前還沒有在我國農村地區普及開來。
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大多為世代居住在當地的村民,而這些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以及家庭環境問題,對于網絡的認識都不夠深刻。據調查,80%以上的村民都表示自己只能熟練運用智能手機當中的接打電話、發短信功能,50%的村民表示,自身對于網絡的了解僅限于抖音、快手以及微信等軟件。由于村民對于互聯網的認識不全面、技術不成熟,電子商務目前仍然無法在我國農村地區普及。而且,農民對于電子商務平臺及其技術不了解,直接使得農村地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無法通過互聯網終端和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極大地限制了互聯網+農業模式的發展[1]。
2.3 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各行各業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契機,更是農業經濟改革的一次絕好機遇,但是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現代化、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效率根本無法獲得提升。部分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僅僅能夠保證本地村民的自給自足,生產出的農產品僅夠與其他村落進行交換或在本區域內銷售,農業生產規模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生產設備落后,僅依靠人力來進行農業生產,無法實現自動化生產、播種及收割,更無法形成規模種植。
3 “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3.1 建立農業企業財務網絡體系
隨著大數據知識的普及,農業企業必須要改變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時,財務部門也要與其他部門多多聯系合作,使得數據來源更加廣闊。大數據對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影響,最終也會輻射到農業企業運營和管理中去,使得農業企業不斷轉變和創新。與此同時,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過程都可以借助大數據的力量提升效率,如生產、采購、銷售、加工等環節,以及與銀行開展的業務往來、融資借貸活動等。計算機網絡和大數據技術使得人力、物力、財力得到了解放,提升了農業企業效率。所以,財務管理要想真正對農業企業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就需要在網絡化和全局化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成本預算、采購、加工、銷售等方面的數據,保證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甄別和分析,將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經營者決策的數據信息梳理出來。
硬件設施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硬件設施,那么大數據財務管理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現階段,農業企業需要加大對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購買一些性價較高的大數據服務器,針對自身數據分析能力較差的現狀,也可以通過委托第三方的方式來進行解決[2]。與此同時,在購買硬件設施的時候,需要著重考慮后期的服務質量和維修保養等附加價值,用優良的硬件設施來助推農業經濟的發展。
3.2 積極開拓農業電子商務領域
農村只有緊緊依靠當地的農業產品才能夠實現發展,才能夠真正擺脫貧窮落后,而不是一味讓政府給予扶貧款項。因此,地方政府應將傳統的農業幫扶資金轉變為新型農民教育資金,提高農村地區村民對于網絡以及電子平臺的認識程度,并使他們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
此外,應以村落為單位進行區域劃分,讓每一村落形成一個獨特的生產鏈條,每一區域只生產一種特色農產品,以保障生產專精化,同時也便于有針對性地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組織銷售活動。舉例來說,如果某地村民大多種植土豆,村內就可以形成以土豆產品為核心的生產體系,再以村落為單位,在電子商務平臺上注冊賬號、成立店鋪,專門向外銷售土豆產品,就可以促進該農村地區的土豆產業發展,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且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村民長時間種植一種農作物,就會對這種農作物的栽培種植技術以及生產、加工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以便于形成農業產業鏈,將單一的農產品轉化為多元的農產品服務。
3.3 建立信息化農業生產體系
目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已經在我國的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實現了普及,但是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較慢,這就需要在科技方面大力探索力度,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
舉例來說,利用互聯網可以將本地區內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以及水文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互聯網農業發展策略。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功能,可以對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相應建議,并根據不足之處,制訂出解決方案。另外,為了保障農業經濟發展規模化,需要對市場資源進行相應整合,而通過互聯網技術就可以獲取大量農產品市場信息,了解農產品的行情和價格,并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農產品的未來價格走勢,以便于對現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調整與改善,促進農業經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靜.“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智庫時代,2019(21):45-46.
[2] 劉鳳全.“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18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