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航 洪利興 潘 磊
浙江省礦產開采歷史悠久,但較大規模的地下開采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解決“北煤南調”“大煉鋼鐵”所需資源,浙江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以尋找和開采煤炭、石煤等燃料礦產及鐵等金屬礦產為主的礦業活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迎來了又一次開采高峰,主要開采螢石、明礬石、黃鐵礦、葉臘石、方解石、膨潤土等非金屬礦產和銅、鉛、鋅、鉬、金、銀等金屬礦產。由于長期的地下礦山開采,加之當時礦山企業對資源、環境保護的意識淡薄,無序開采、濫采亂挖和無視環境保護的行為較為普遍,造成全省歷史遺留的廢棄礦井眾多。
2008年開始,浙江省全面開展廢棄礦井治理,先后經歷了調查摸底、編制規劃方案、出臺技術規范、制定驗收標準、配套政策措施、開展試點研究、全面推廣應用、以鄉鎮(街道)為單元建立檔案全面銷號等一系列工作過程。該省利用酸性廢水中和、石煤自燃絕氧等多種治理技術,土地整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多種治理措施,建設礦山公園和森林公園等多種生態修復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全部完成各種廢棄礦井治理,并形成了多項廢棄礦井治理特色示范工程。現簡要介紹廢棄礦井治理的“浙江樣本”。
湖州敢山煤礦廢棄礦井綜合治理和建設用地開發利用,投資費用7966萬元,經過采空區灌漿充填及臺階平整治理后,不僅消除了地質安全隱患,還將原來一般景觀用地轉變成為開發區工業用地1528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億多元。長興縣東風岕煤礦廢棄礦區綜合治理和光伏發電用地開發利用,占地3.3萬平分米,裝機總容量21.2兆瓦,年發電量1900萬千瓦時,所發清潔能源全部并入當地電網,完成結算電費7千多萬元。
遂昌金礦面積26平方千米,先后投入巨資不斷開展渣場治理、酸性廢水治理,采空區、井巷治理和廢棄礦井環境綠化等,消除了各種安全隱患,廢石碴得到治理、礦地得到利用、酸性水得到改善,每年有50萬人次參觀旅游,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收入5000多萬元,成為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典范,榮獲全國首個“中國黃金之旅”稱號,并成為長三角地區知名的旅游品牌和浙西南地區的旅游龍頭企業。蒼南礬礦面積25.06平方千米,針對因長期地下開采導致的大量廢渣雜亂堆放、生態環境破壞和地表污染問題,該地不斷加大投入進行廢棄礦井治理和環境綠化改造。尤其是通過對煉礬古遺址、雪花硐、礦硐遺址、礦工石頭屋、古民居、312平硐采礦區的保護與治理,蒼南福德灣礦工村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6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慶元縣廢棄鉛鋅礦區,自2003年4月由于資源枯竭,同時為保護生態環境,礦山停采而廢棄。礦山以露天開采為主,兼地下開采,形成了2萬多平方米的露采邊坡和四個平硐,以及3萬平方米的廢碴堆坡,還形成了2.6萬平方米且可能形成泥石流的通區。原生常綠闊葉林植被已被破壞殆盡,并且水土體鉛鋅鎘重金屬污染非常嚴重,坡面植物遭重金屬的毒害,草木難生。慶元縣采用分類指導、廣泛選擇樹種、注重喬灌草有效配置、注意客土改良種植技術等策略,使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區修復成為城郊森林公園的雛形。

▲2005年8月,遂昌金礦被國土資源部列為全國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項目,2007年建成揭牌。
長興縣新槐廢棄礦區利用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年產6000—8000萬塊,具有強度高、保溫、隔熱、隔音、外觀質量好、尺寸偏差小、吸水性好等特點,達到50%節能標準,效益明顯。遂昌湖山螢石礦廢棄礦井治理,投資1973.33萬元,盤活10.33萬平方米礦山閑置土地,另投資5040萬元利用礦井水開發紅星坪溫泉,每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效益非常明顯。武義螢石礦治理,利用礦井水開發利用溫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達86.25萬,年收入達10459萬元,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在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浙江省廢棄礦井治理規劃》和“浙江廢棄礦井治理試點”工作于2009年迅速啟動。全省明確治理目標和任務,分為重點治理區、一般治理區和其他治理區,列示近期和遠期治理目標和年度治理完成數量。選擇湖州敢山煤礦地下采空區、武義螢石礦區、云和縣 3 個省級廢棄礦井示范區開展治理研究工作。通過試點工程的治理,浙江省探索工作經驗,樹立典范模式,標定相關的工作尺度,為下一階段全省推廣打下基礎,從而帶動并開創了全省廢棄礦井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為保證廢棄礦井的治理質量,在開展試點研究的基礎上,浙江省組織專業隊伍分別研究編制《浙江省廢棄礦井治理工程技術指南》和《浙江省廢棄礦井治理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管理辦法》,于2010年12月由原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環境保護廳和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實施,對工程勘察、穩定性評價、采空區治理、石煤自然治理、水污染治理、廢渣場治理和植被恢復等關鍵技術進行規范,對相關工程的質量進行控制,統一治理工程施工質量和驗收標準,給治理質量提供了技術保障。
2012 年,根據《浙江省廢棄礦井治理規劃(2011—2020 年》確定的富陽區、長興縣、諸暨市、婺城區、浦江縣、武義縣、衢江區、柯城區、常山縣、開化縣、江山市、蓮都區、青田縣、縉云縣和松陽縣等 15 個全省廢棄礦井治理重點縣(市、區)分別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自然資源、發展改革、環境保護、安全監管等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全面協調廢棄礦井治理工作,形成了有關單位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廢棄礦井治理的良好局面。
在治理過程中,浙江省積極促進形成了以廢棄礦井所在地鄉鎮政府為主導、各方共同推進的廢棄礦井治理格局;健全了各級領導小組牽頭抓總責,自然資源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廢棄礦井所在地鄉鎮政府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將廢棄礦井治理工作實施情況納入所在地政府年度考核目標、“五水共治”年度考核目標,按年度進行考核。
形成定期報告制度,對廢棄礦井的治理進展情況,浙江省各級政府和責任單位及時向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通報;開展定期檢查工作,各級廢棄礦井治理領導小組開展定期檢查、監督轄區內廢棄礦井治理工作,對存在問題的及時予以指導;展開責任追究制度,各級政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負責組織和督導轄區內各類責任主體,落實治理任務,對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務的,追究相關單位責任;對未完成治理任務,引發責任事故的依照有關法律,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認真做好礦山閉坑工作,不欠新賬,確保新產生的閉坑礦井得到有效治理,不遺留新的環境問題和安全隱患。
浙江省各級政府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廢棄礦井的調查、設計、治理,為廢棄礦井治理工作提供資金保障,統籌安排廢棄礦井治理財政專項資金,切實加強廢棄礦井治理資金的投入,對于危害程度較為嚴重的廢棄礦井優先安排資金,率先開展調查,率先開展治理。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綜合考慮環境、土地等治理后的綜合效益,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廢棄礦井治理和礦地開發。各級政府從當地實際出發,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在稅收、財政補貼、信貸、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并充分整合資源,凝煉具有特色的治理修復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財政資金扶持。建立多途徑、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整合各方面力量,確保廢棄礦井治理收到實效。
強調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廢棄礦井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探索并建立適合浙江省不同礦種、不同類型廢棄礦井調查評價、勘查、設計、治理的技術體系。加強廢棄礦井治理專家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推廣廢棄礦井治理的新技術、新方法,切實提高廢棄礦井治理水平。根據浙江省廢棄礦井的類型和危害程度,先期實施典型示范治理工程,抓好廢棄礦井治理示范工程建設,及時總結和推廣廢棄礦井治理技術的典型經驗,然后全省鋪開推進治理工作。
浙江省廢棄礦井治理與生態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治理的廢棄礦井、礦坑、廢石和廢渣場滲漏的有害廢水得到有效處理,昔日白化的堆碴和礦坑邊坡得到綠化,石煤自燃引起的水氣環境污染區恢復了林地,消除了廢棄礦井引起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盤活了閑置土地,傳承了礦業文化遺跡,開拓了以礦山公園為特色的旅游產業,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力地促進了浙江省“兩個高水平”建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又一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