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對生活素材和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意義進行簡析,然后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相關方面,總結生活素材在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中的作用,進而在觀察生活素材、收集生活素材和創設生活問題情境等相關基礎上,詳細分析和闡述生活素材與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的結合措施。
關鍵詞:生活素材;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之下,小學美術教學有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這讓小學美術教學模式和內容有了變化。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強調了要重視美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且幫助學生學會使用美術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轉換成為美術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因為其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不太強,所以更需要將生活素材使用在美術教學中,將生活素材作為載體,拉近學生和美術之間的距離,以此實現美術教學目標。因此,對生活素材和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的結合進行分析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 生活素材和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意義
美術教學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逐漸探索和改善美術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這對于提升美術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正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中,各方面的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好的美術教育對小學生成長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但是因為小學生對最為基礎的美術知識還不夠了解和熟悉,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總是會存在很多阻礙和問題。這些問題若是無法有效解決,則就會直接影響到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影響了小學生生活素質的提升。由于學生對于日常生活十分熟悉,若是使用生活素材,就可以有效解決美術教學中的問題。將生活素材和美術教學結合在一起,經過有效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小學生在學習中就不會對美術產生抵觸感,拉近了學生和美術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小學生想象力十分豐富,教師要使用各種事物和形象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生活素材和美術教學結合,可以將學生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結合,把學生放置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美術。所以,將生活素材和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這對于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其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能力,讓美術課堂更加豐富化,保障學生一直保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目標。
二、 生活素材在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一) 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在傳統的思維和認知中,很多人都認為美術教育是一些雕刻和繪畫等藝術創作。但是美術教育在教學中,不但可以讓學生在美術教育中學習到創造藝術的方式和思想,同時也讓學生認知到美術教育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許多美術作品不但能夠為人們帶去美的享受,同時也為優秀文化作品傳承做出了十分關鍵的貢獻。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習與創作藝術作品,其中不但要重視藝術作品創作方式和技能的學習,同時還要實現對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學習。如果小學生在美術教師指導下學習,不但能夠提高作品藝術創作能力和鑒賞水平,并且還能夠利于學生個性風格的形成,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二) 提高學生道德修養與審美能力
美術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并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由于美術教育主要是用情感人,用美動人,學生在學習美術時不但能夠感知到美的存在,同時還能夠在學習中提升自己鑒賞美的能力。美術教育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并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經過對生活素材的使用,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目標。
三、 生活素材與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的結合措施
(一) 觀察生活素材,培養美術素養
在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天然的美是最為真實的藝術。美術課是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課程和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貼近大自然,觀察自然中的一花一木,在仔細的觀察和體驗中進入到藝術的想象和創造中,然后再使用筆和手繪制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然界中的葉子、花朵等物品帶進美術課堂中,讓學生對花朵和葉子進行詳細觀察和想象,使用靈巧的畫筆來制作有關葉子和花瓣的貼畫。葉子是生命的希望,其能夠呈現出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課程資源。此外,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中的綠化帶中散步,讓學生詳細觀察各種植物的外形,并且讓學生盡可能收集更多外形的葉子。在觀察與收集葉子時,學生能夠清楚感知到自然的魅力。在學生收集了葉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葉子洗干凈和抹平,經過對葉子外形、色彩與大小的觀察,在此基礎上創作各種豐富的畫面。最后,學生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完成外形各異與具有藝術風格的葉子拼接成為貼畫。在這其中,葉子就是一種生活素材,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素材使用在美術學習中,讓學生使用葉子當作素材來拼畫,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營造課堂活躍的氛圍,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三) 收集廢品素材,加強生態理念
生活有著自然之美,而自然美則是生態的一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很多固體廢舊物品。在經濟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提升之下,怎樣處理這些廢舊物品成了一種關鍵的生態問題。美術教學中,可以將生態理念滲入到學生的思想中,以此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廢品回收與變廢為寶的美術課程內容,經過美術作品構建整合,創新性地提升廢舊品的回收利用價值。在此過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用廢舊品素材來向學生滲透保護生態的理念,實現環保教育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并把客觀事實形態抽象化,使其思維聚集在一個事物上,圍繞一個中心或是主體來進行思維發生。比如教師可以用塑料瓶制作“小豬”,使用紙盒和包裝袋制作長頸鹿等。然后在課堂中將廢品制作成的藝術品呈現給學生,并且告知制作這些小動物的材料都是一些廢舊品。教師要引導學生詳細觀察小動物,這樣學生不但可以感知到藝術的魅力,并且還可以深入感悟到若是對廢舊品進行合理使用,就能夠將其變成寶物。然后教師再拿出塑料瓶或是易拉罐,讓學生思考使用這些做什么。這個時候學生就可以產生很大的興趣,回答說制作小汽車或是制作成筆筒等。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使用塑料瓶制作藝術品的視頻,并且在課堂上為學生演示使用塑料瓶制作汽車的過程,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被提升,從而實現了小學美術教學目標。
(三) 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在小學低年級美術課堂中,將生活素材和美術教學結合,還需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將復雜的問題轉換成為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問題。經過這種方式,學生就能夠將美術學習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不但可以加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其對身邊所有的現象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用在美術教學中,以此來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學三原色相關的知識時,若是教師只是單純講解三原色相關的概念,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出:“為什么夏天穿白色衣服比較涼快,而黑色衣服卻很熱?”經過這些問題,學生就會感受到美術和生活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在教學中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在課程改革深入之下,紙質教材已經無法滿足教育要求。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以此進行多種資源的共享,讓學生可以了解和接觸到更多課外資源。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美術創作的視頻,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四) 美術回歸生活,用美術作品表現生活
學生創作靈感都是來自生活,從學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是反映了其日常生活,很多作品都是學生生活經歷的再次呈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有必要把美術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使用美術作品來呈現生活。在這其中可以將美術課堂延伸到課外,比如在學生春游之后,可以及時在美術課堂中讓學生回憶一些春游中的過程,回憶春游中各種有意思的場景。并且要鼓勵學生交流分享,在學生回憶有趣的畫面和事情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出當時快樂的場景。這樣學生繪畫作品就會更加生動形象,因為有真實的春游經歷,學生的繪畫作品就會更具真實性與生活感。因為課堂的快樂輕松氛圍,學生就會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美術作品的質量。除此之外,美術教師還可多與語文教師交流溝通,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并且觀察生活,讓學生可以用圖畫的方式來寫日記,讓學生可以把自己日常看到的和想做的用圖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把自己的父母、朋友等人物,用不同的人臉表達,其中要用表達高興、傷心和生氣等相關的流行表情符號來表現,同時還可以使用自行車與公交車等相關大概外形來表達場景。和文字方式相比,美術繪圖的思想表達方式會更加生動和具體,并且還能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在繪畫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自己的思維,并且選取興趣最大的內容,最后用繪圖的方式來組合表現,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形象具體的表達思維,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和整理能力,促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四、 結束語
將生活素材和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素材,收集相關的生活素材,并且為學生創設生活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使用美術作品來呈現實際生活。經過這種方式,將生活素材與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柳國偉.淺談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儷人(教師),2016(11):182.
[2]羅艷萍.探析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的意義與路徑[J].速讀(上旬),2017(12).
[3]吳遜.生活素材在美術課程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策略[J].成才之路,2015(32).
[4]趙永歡.融入生活素材讓小學美術課綻放精彩[J].學苑教育,2017(20):96.
作者簡介:
楊藝蓉,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浦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