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霞 王敏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是中國除重慶外的另一個大后方,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既是中國革命的燈塔也是抗戰的大后方。這個大后方的存在給奮戰在抗日第一線的戰士們鼓舞了士氣、給大批熱愛和平心懷報國志向的青年們以勇氣,使他們不畏艱險,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大后方。文章重點分析抗戰時期延安從政治、經濟及思想上對抗戰大前方的支持。
關鍵詞:抗戰時期;延安;大后方;紅色政權
延安抵觸黃土高原腹地,古稱膚施、延州,原陜甘寧邊區政府首府。城區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有“塞上咽喉”、“ 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箲饡r延安是中國抗日大后方之一,這里為大批文藝界人士、青年知識分子、愛國人士等提供了庇護,同時也為他們的抗日理想提供了大舞臺。在這里上演了敵后抗日的一幕幕大戲,有為抗戰的準備工作,有積極投入戰斗的熱火朝天的熱情,有國際社會對延安的另眼相看等。今天讓學生認識那個年代的人和事,一方面緬懷歷史,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在民族危難之際,在延安這片貧瘠的土壤上人們為抗日奔走的家國情懷。
一、抗戰時期延安的形象塑造
延安地處西北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社會發展相當落后。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面對延安的窮苦現狀以及抗戰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政治宣傳工作。抗戰開始后中共開始重視對自身形象的塑造,此前10年由于國共之間的戰爭和國民黨方面官方的堵塞及共產黨出于安全考慮等因素,外界對中共的了解鳳毛麟角。于是抗戰也成為外界了解中共的一個契機,對于延安的紅色政權來說,已充分意識到輿論的威力,迫切期望外界的關注。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 “毛需要找到人向外界講述他的故事,以引起各界廣大讀者包括世界領袖們對他的注意。他需要有人發出嘹亮聲音,沖破蔣在中國建立起來的聲障,并由此引起中國人的注意?!?/p>
抗戰時在延安形象塑造中,西方記者及其報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埃德加·斯諾最先揭開了延安的面紗; 1937—1939 年眾多西方記者進入西北采訪,豐富了延安形象; 1944 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赴延安是一次空前規模的采訪活動,其中,許多外國記者的重頭報道深化了對延安的認識。這一時期在西方記者對中共政權的好奇和中國共產黨有意宣傳自己這兩股雙重力量的推動下,大量有關延安及紅色政權方方面面的報道接踵而至,比如埃德加·斯諾的《紅色中國雜記》、《西行漫記》;岡瑟·斯坦因的 《紅色中國的挑戰》;哈里森·福爾曼的《北行漫記》;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突破封鎖訪延安——1944年的通訊和家書》等專門的著作,另外還有當時資深記者和西方社會主流媒體的報道。這一點,通過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媒體構成即可略見一斑: 6 位記者代表的14 家媒體都是強勢媒體: 美聯社、合眾社、路透社、塔斯社、《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曼徹斯特導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美國天主教《信號》雜志、《中國通訊》《同盟勞動新聞》《多倫多明星報》。強勢媒體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上都要超過一般媒體,自然有較強的社會公信力和說服力。這些媒體及媒體人均不同程度對當時中共在延安的紅色政權進行了正面積極和客觀的宣傳,不僅讓外界了解了中國,同時也讓許多中國人對中共的紅色政權耳目一新,大批的知識分子文化界名人及革命者等因此而千里迢迢奔赴延安,為中共的抗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抗戰時延安擺脫經濟困境投入戰爭
抗戰初期的延安條件異常艱苦,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這里既沒有大的工業,也沒有發達的農業。這種情況下還要承載軍隊、機關的日常用度可以說異常艱難。據史料記載從中共進駐延安到1940年這個階段的收入主要依靠外援??箲鸨l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使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力爭外援、修養民力、醫治創傷、積蓄力量支持長期抗戰”的總財政經濟方針,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國民政府給予的軍餉、海外華僑和后方進步人士的捐款。根據數據顯示,外援占到財政收入的50%~85%,其余的財政收入來源于少量的行政性收費和稅收。1940年到1941年這個階段處在抗戰相持階段,所以當時的中共中央邊區政府在經濟上異常困難,毛澤東同志對當時困難情況回顧時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崩щy的原因一方面是國民黨的封鎖、日軍的“圍剿”;另一方面是過分依賴外援和不斷增長的非生產性人口的增加。
面對經濟上的困境,當時的中共中央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1941年后,中共中央提出自給自足的號召,之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成為各根據地克服經濟困難,實現生產自己的努力目標。直到今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作為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得以傳承。在這一口號下,延安大后方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通過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變革農業生產關系和軍民合作大生產運動等方式來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其中以當時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的成績尤為突出,正是他們帶領當地群眾把南泥灣這塊荒地開發成“陜北的好江南”,為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鮮艷的光輝旗幟,甚至成為“延安精神”的代表。大生產運動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延安及陜甘寧區域工商業的發展,軍工、紡織、被服、印刷、煤炭等工業產業迅速發展,延安邊區政府不僅自身發展公營工廠,還鼓勵私營工業的發展。至1943年,延安邊區在面紗、布匹、鐵器等軍民抗戰和日用品等方面也都基本上做到了自給自足。而這正是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抗戰的持久性提供了物質保障。
三、抗戰大后方延安的思想文藝工作
首先,抗戰初期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為抗戰做了大量的思想動員工作,最重要的一次是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的召開?!皶h確定了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及實現這一路線的具體綱領、政策和任務,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由毛澤東起草的宣傳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彼鼈儗χ该骺谷諔馉幍恼_方向,爭取中共對抗戰的領導及確??箲鸬淖罱K勝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做了《論持久戰》的演講,并于1938年7月出版,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論持久戰》在總結抗戰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當時國民黨內部一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從而最終獲得勝利的戰略思想。《論持久戰》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重要理論依據。
再次,1938年4月魯迅藝術學院正式宣告成立,魯藝成立后吸納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革命藝術家,他們與黨和人民同甘共苦、患難與共,開展了抗戰歌詠、抗戰戲劇、抗戰文學、抗戰版畫創作以及大眾新秧歌運動等,使得文藝工作在抗戰中發揮了動員、組織、團結和教育人民的強大作用,更為人們積極抗日樹立了信心。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高舉抗日救亡大旗,吸引著無數愛國青年、仁人志士奔赴延安,尋求救國的真理?!皳y計,1938 年5月至8 月,各地八路軍辦事處及相關單位幫助進步青年奔赴延安的人數就達2288 人?!笨箲饡r期的魯藝不僅是大后方文藝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更是中國共產黨抗戰的吶喊者,為中國贏得抗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總之,抗戰時期的延安通過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宣傳,使國內外重新認識了新型的紅色政權,并且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為抗戰的勝利贏得了政治聲譽。其次,在作為抗戰時期的大后方之一,經濟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從而擺脫了對國民黨的經濟依賴實行了自力更生,更重要的是經濟上的自主也為抗日前線提供了物質保障。另外,抗戰時期的延安的紅色政權毫不放松對人才的培養,通過當時組建的魯迅藝術學院培養了一大批的文藝工作者,這些文藝工作者后來走上了前線,為贏得抗戰的勝利搖旗吶喊。此外抗戰時期中共更加注重全民族的抗日,通過洛川會議及后來的政策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了全民族的抗戰。由此可見抗戰時期中共的紅色政權的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新榮,劉軒.延安抗戰時期中共中央財政狀況與經濟政策分析[J].財會月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