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識論是個體對知識及知識獲得途徑所擁有的信念,它包含有關知識本質以及知識來源和知識用途的信念,乃至于這些信念將怎樣影響人們看待知識和獲取知識,它是哲學歷史上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從邏輯上講,認識論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認識是否有可能以及它是否有效。古今中外,很多哲學家都致力于探討認識論的本質是什么,他們也提出來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是每個人都對其他人的定義都有所否定與發展。康德和黑格爾不想在對認識論下定義的時候對“認識”這兩個字進行重復,但是他們的認識對象依然是主體構成的,所以只要認識了主體就能認識對象。在康德那里,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不來源于經驗但是又可以指導經驗的有效性。而在黑格爾那里,認識是由客觀精神向自由精神轉變的一個過程。而在馬克思那里,他將兩位學者的觀點進行整合,取長補短,認為認識論是先驗和經驗的組合,并且實際可以檢驗這種認識的來源以及在運用當中的合理性。馬克思的理論為認識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認識論;變革與超越;康德;黑格爾;馬克思
認識論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認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問題,是我們的知識怎么發生以及我們認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科學性,是否能夠運用到實踐中去。文章首先以康德的認識論為出發點,在討論他的認識論的含義、貢獻及問題的基礎上,引出他的理論對黑格爾和馬克思認識論的影響。接著,論述黑格爾批判繼承康德認識論的過程中形成的否定辯證法以及其局限性。最后,闡釋馬克思認識論的形成。
一、康德的先驗認識論及“二元悖論”
在康德以前,休謨提出來了取消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問題,也就是說,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而不能透過表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質,所以,不存在普遍性的知識。他的這一觀點使得沉迷在理性認識的獨斷論迷夢中的康德毅然驚醒。康德開始思考認識的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可能性,并試圖將當時流行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進行“調和”,試圖為認識論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尋找理論依據。
在《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中,康德首先探討的就是如何解決知識的必然性和經驗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在他看來,先驗的知識是人們認識一切事物的基礎,先驗的自我意識本身就具備認識的能力,它通過先天綜合判斷,具體統一了理性和經驗。對于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康德提出了三個具體的認識階段,即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認識是人們認識對象的一種直觀感受,本身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因此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但是這種復雜多變的表象認識為自我進行綜合判斷提供了素材的積累,依然有其合理性。知性認識注重邏輯推演,主張在特定的范疇中把握特殊的東西,從而能夠得出確定性的認識和知識。但是邏輯分析得到的知識依然尤其缺陷,所以,知性認識依然不能夠提供新的知識。不同于前兩種認識,理性認識的研究對象是事物中的共性,它基于先驗自我的綜合判斷,并結合感性認識和知性認識,從而得出新的知識。所以,真正的知識是由先天綜合判斷而得來。康德認為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要從感性認識的局限中跳脫出來,將其上升為知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而理性是先天就具有的一種思維能力,是對感性表象的一種綜合判斷。為 了建立起真正的認識,人們必須通過理性思維將感性思維和知性思維進行綜合判斷。
在康德那里,先驗自我本身具備認識的工具,它可以將一切復雜多變的表象統攝于先驗自我意識之中,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知性,進而成為人們的理性認識。所以,康德將主體和客體的位置進行了調換,客體是由主體建立起來的,客體要符合主體,這種論述為科學知識找到了新的理論基礎。這個基礎不再存在于人們認識的客觀世界,也不存在于上帝賦予的觀念中,而在于人的主體能動地建立起來的一種必然性。
康德認為主體的理性擁有為自然立法的先天判斷能力和綜合能力,但是理性認識能力也是有界限的。感性認識的是物質世界的現象,而不是其本質,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們無需知道,也不會知道。所以,康德利用先驗自我將人們對世界現象的認識統一于自身,但是,先驗的自我意識又難以最終把握和認識客體的本質,即自然界的本質既不能被先天認識也不能被后天認識,所以,認識論就在這里被擱置了。在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中,思維和物體被完全分離,導致了主體和客體認識的分離,最終走向了不可知論,形成了“康德鴻溝”。康德的本意是想將理性認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但是他的論述卻使兩者漸行漸遠。
總的來說,康德的認識論存在一下幾個問題:第一,康德認為先天綜合判斷包含了經驗,并且它可以指導經驗,但是卻與經驗無關。這是如何實現的呢?第二,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始終是在為主體的意識尋找一種搭配的客觀存在,或者用客觀存在去印證主體意識。但是這種印證缺乏相應的過程,導致康德哲學中的“二律背反”。第三,康德的在認識之前就了解認識的條件這種論斷,就好比,下水學習游泳之前就已經會游泳了,這是難以成立的。
二、黑格爾對康德認識論的超越及其自身的缺陷
(一)黑格爾對康德認識論的批判與超越
繼費希特和謝林對康德認識論進行改造之后,黑格爾對費希特和謝林的哲學取其精華,進而對康德的認識論發起了批判。黑格爾將康德的主觀的先驗主體變為客觀的絕對主體,即精神,從而確保認識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在黑格爾那里,自我意識通過對客體的揚棄,將客體納入自身范疇中,在保證自身的客觀性的同時,又返回自身,使得主客體在絕對精神中達成統一。
黑格爾批判康德的“自我只是作為意識和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并沒有超出意識,更沒有達到精神。”對黑格爾而言,在客觀精神向自由精神轉變的過程中產生了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主客體都是精神,精神為了變成絕對精神,需要將自身外化后又回到自身,整個過程猶如一個上升的螺旋,直至達到自由。也就是說,在黑格爾那里,主體精神的外化與內歸使其上升為絕對精神,完成自身的轉變,達到主客體的統一。
(二)黑格爾認識論的貢獻與缺陷
黑格爾認識論的貢獻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將認識論和辯證法結合起來,認為認識過程是在主客體的雙向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第二,黑格爾的認識論用絕對精神代替康德的先驗自我,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認識論悖論。第三,黑格爾的認識論克服了單純靜止的認識,主張通過精神的自我否定,將認識看成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
縱使黑格爾的認識論是基于對康德認識論的批判而形成的,但是其辯證發展的認識論也存在問題。第一,黑格爾認識的主體依然是精神,而不是現實中的人,所以他的精神認識論將現實的個人和物質世界排除在外,是一種僵死的認識論,它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消極做法受到馬克思認識論的強烈抨擊。第二,由于黑格爾的認識論始終局限在唯心主義當中,他不得不設想人類的認識有一個上限,即黑格爾認識論已經達到了認識的絕對真理。從表面上看,他的做法是對知識的推崇,但是,實際上,這種行為體現了認識能力的局限。第三,在否定辯證法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的地位是不對等的,這容易導致認識的獨斷性,即主體地位的優越性使得客體被忽視,客體最終會被主體同化。
三、馬克思對黑格爾認識論的變革與超越
馬克思認同黑格爾否定辯證法的認識方法,但對否定辯證法本身進行了批判和改造。
首先,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認識論主體進行了改造。在黑格爾的否定辯證法當中,實體、主體和客體不再是對立和分離的,但是他用客觀精神囊括了現實個人以及客觀世界,這種做法遭到了馬克思的強烈批判。在馬克思看來,認識的主體是現實的個人,如果離開了人的實踐,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難以長久保持,更不可能改造世界。可以說,要學會游泳,只有下水實踐了,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本領。
其次,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認識論方式進行了改造。在黑格爾的認識論中,他將客體消融在絕對精神之中,以此達到主客體的統一,但是這種做法正是馬克思批判的核心。在馬克思認識論中,他認為主客體的地位同等重要,二者是認識論的兩極,缺一不可,不存在誰包容誰的問題。同時,馬克思將實踐引入到認識論當中,讓實踐成為認識的來源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為認識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礎。最后,馬克思的認識論最終轉向了生存論。在馬克思看來,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于人類的生存,所以,如果脫離社會生存去談認識,認識就會成為一種空談的理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康德認識論的缺陷之一是在未開始認識之前,脫離實際去抽象地考查人的認識能力。黑格爾的否定辯證法對康德認識論的缺陷提出了改進,但是他自身也陷于了絕對精神高于一切的局限中。而馬克思將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認為認識服務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工具,將主客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考查。馬克思對黑格爾和康德的認識論是科學的揚棄,即馬克思并沒有簡單地拋棄康德的先驗認識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認識論,而是將兩者的精華保留,發展成為可以改造社會的科學的認識論,這無疑的跨時代的認識論。
參考文獻
[1] 曾祥云.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理論實現的認識論路徑——兼與種海峰先生商榷[J].湖湘論壇,2019,32(02):49-58.
[2] 王冰昕,衛乃興.認識論、學科文化與語言使用——以評價語言為例[J].外語教學,2019,40(02):12-18.
[3] 陸幸福.自然法理論的認識論難題——菲尼斯的解決方案及其反思[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25(02):105-119.
[4] 曹鵬.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內在邏輯統一[J].文化學刊,2019(02):76-77.
作者簡介:單嘯洋(1994.12- ),男,漢族,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