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學校學生參加校外實習是職業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以指導學生實習工作。情景學習理論近年來在西方學習理論中引發熱議,其合法邊緣性參與、實踐共同體等核心概念與我國職業學校實習模式有很高的符合度。文章嘗試將情景學習理論引入實習生管理規定進行政策分析,為實習生管理政策提供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情景學習;實習管理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學校一般指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其學生參加的崗位實習,是指學生在學校課堂內完成大部分基礎課和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后,在社會崗位上帶薪參加實踐實習活動,通常在畢業前的一年或半年。
職業學生的崗位實習政策經歷了十幾年的探索和發展。200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鼓勵企業“積極為職業學校提供兼職教師、實習場所和設備”,指明了學生參與崗位實習的探索方向;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最后一年要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時間不少于半年”形成了常見的“2+1”或“2.5+0.5”模式,即在崗位上實習1年或半年;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07〕4號),首次形成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文件;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2011年起,教育部陸續出臺了《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1]6號)、《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2012年11月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教職成〔2016〕3號)、《關于公布首批‘職業學校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目錄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6〕29號)、《教育部關于公布第二批‘職業學校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的通知》(教職成函〔2018〕1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積極推行實習形式,提出了對職業院校開展頂崗實習的目標、任務、考核等要求,體現出對頂崗實習工作的高度重視。
二、理論模型:情景學習理論
(一)情景學習理論的發展
關于情景學習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有零星的片段可考,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美國研究者杜威(Dewey)討論了教育和經驗的關系,被不少學者認為是情景學習的源頭理念。布朗(Brown)等學者提出的知識具有情境性的特征,認為知識是在活動中被應用與發展的;萊夫(Lave)等人在《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書中系統地提出了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實踐共同體等著名的概念,認為學習是參與社會的實踐;大衛(David)基于萊夫理論,將實踐共同體引申出背景歷史性、系統依存性、生產循環性的特點……情景學習理論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寬,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引作用,逐漸發展出諸如認知學徒制、拋錨式教學、交互式教學等著名的教學模式……各學說不勝枚舉,而其中的代表性、影響力,以萊夫和溫格的情景學習理論為最。
(二)情景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
其核心概念有:
(1)合法的邊緣性參與
萊夫:“通過逐漸達到的對社會文化實踐的充分參與,一個人的學習意圖被調動起來,學習的意義也在形成。”、 “它暗示著包含權利關系的社會結構。”、“‘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本身不是一種教育形式,更不是一種教學策略或者教學技術。它是一種分析學習的觀點,一種理解學習的方式。”
可見,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包含三個內涵:合法的與不合法的、邊緣的與中心的、參與和不參與。它通過實踐參與來達到形成學習意義的目的。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是一個整體概念,合法指的是資格,有了資格才是共同體的一份子;邊緣性參與指的是多樣化、多元性,由外而內的充分參與。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可以完整地理解為:具備資格、充分參與,知識在和情境的互動中充分發揮作用,并隨著實踐經驗日益增加。
(2)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這一概念被萊夫用來說明實踐對個體、共同體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共同體對合法的個體和實踐的重要性。萊夫認為,實踐共同體不僅僅是聚在一起為了同一個任務而工作,而是在社會中給與實踐者一個合法的社會角色和真實的任務。這樣的過程,是一個從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者到實踐共同體中堅成員的過程,即從新手到熟手的過程。實踐共同體是情景學習的核心元素,具有實踐者背景多樣性、環境真實性等特點,構成了復雜的學習環境,是常規課堂所不具備的特點。
(3)學徒制
學徒制是萊夫介紹情景學習的基石。顧名思義,學徒制是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這是一種傳承已久的學習形式,但又暗含過時的教育方法、陳舊的生產方式的含義。學徒制案例的思考引導萊夫走向了從學徒制到情景學習的思考轉變。
(三)情景學習理論在中國職業學校實習政策中的適用性
中國職業教育安排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并在社會崗位上親身參與實習實踐增進學習。情景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在獲取實踐知識、立足職業構建身份意義等方面,兩者的領域、方向、主要方式和目的高度契合。將情景學習理論引入中國實習政策分析,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和分析價值。
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政策分析
基于情景學習理論分析實習規定,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思考。
(一)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如何掌握實習管理的度
(1)合法:讓學生具備實習的資格
實習規定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1]等法律法規,具備政策之基,是有源之水。根據實習規定,職業學校應全面評估實習單位的資質、誠信、管理、崗位等各方面情況,并形成書面報告。
(2)邊緣性參與:循序漸進而充分的實習
實習規定指出,實習分為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等形式。認識實習程度最淺,是學校組織學生到實習單位通過參觀、觀摩的初步體驗,形成對實習崗位的了解階段;跟崗實習程度中等,此時學生還不具有獨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適應實習崗位要求,學生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部分參與實際輔助工作的階段;頂崗實習程度最高,學生初步具備崗位的獨立工作能力,能夠相對獨立參與實際工作的階段。認識實習和跟崗實習沒有長度規定,且學生不能自主選擇。頂崗實習一般為六個月,學生有自主選擇權。
(二)實踐共同體:如何掌握實習管理的量
實習學生進入社會崗位以后,形成了學生個體、崗位共同體及實習實踐三者相互關系的局面。實踐共同體的核心體現是讓職業學校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有真實的任務和社會地位。所謂真實,指完全符合該崗位真實工作狀態的工作條件、環境等,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內容、待遇。
實習規定對六種不適宜學生實習的情形作出禁止:一年級在校生、未滿16歲、違反未成年保護規定的勞動、違反女職工保護規定的勞動、營業性娛樂性場所的實習、通過中介或代理組織的實習。禁止性規定屬違反法律的情形,禁之合理且必要。
實習規定對三種情況作出例外性規定:較高安全風險的實習、節假日實習、加班和夜班。這些例外性規定有待商榷:教育部在實習規定釋義中例舉煤炭專業的井下實習、導游專業的節假日實習和護理專業的夜班實習,應向主管部門備案后才能免于規定限制。而真實的社會工作崗位紛繁多樣,如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在生產制造崗位的夜班、軌道交通專業的學生在軌交崗位的節假日加班等等,這些都是企業正常經營所必須運轉的正常崗位,并不符合實踐共同體的真實性本意。
四、結語
綜上分析,《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與情景分析理論有著很高的符合程度。基于情景學習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合法的邊緣性參,思考實習管理的程度:實習規定體現了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的合法內涵,使實習生具備了參與社會崗位的資格;通過設置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使實習生有了由外而內的邊緣性實習過程;但三階段的實習中并沒有完整合理地進行實習管理,參與的充分性仍有值得探討和改進的地方。基于情景學習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實踐共同體,思考實習管理的標準:實習規定明確禁止了違法的實習情形,但在實習的例外性規定、實踐共同體的真實性內涵有所抵觸,值得進一步推敲。
情景學習理論為解讀《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中國職業學校教育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J·萊夫,E·溫格.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殷玉新.情景學習理論及新進展研究——基于萊夫和溫格的思想探索[J].成人教育,2014,34(10):4-8.
[3] 冉治霖,司清亮.對教育部《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9(02):59-61.
[4] 陳秋怡.情境學習理論文獻綜述[J].基礎教育研究,2016(19):38-41+63.
作者簡介:唐浩,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3級MPA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