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學不能局限于語言知識的授予,更要注重培養靈活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外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不斷提升學習者的人文素養。關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1)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外語教學須承擔的一個重要使命;(2)多元一體主義是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應該遵循的文化觀。(3)在外語教學中還要強化學習者的文化適應性,深刻洞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關鍵詞:民族教育;少數民族;文化;人文素質
一、外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內涵界定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都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提高大學生的外語工具掌握水平和人文素質能力。人文素養是指人具備的人文科學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內在的品質,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陳興無,2014)。陳興無提出,大學英語教師應將人文素養內容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構建大學英語素質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獲取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全面提高其文化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從而滿足國家對國民素質教育的要求。
文秋芳(2012)認為在大學英語教育中除英語技能需要提高外,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她指出通識教育課程能夠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英語人文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終身受益。劉靖(2006)認為大學英語素質教育對老師提出的新要求包括:設計創意能力、執行能力、觀察能力、話語能力、群體控制互動能力、教師反思能力等。張彤(2007)探討了大學英語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辯證關系,即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把其工具性的能力要求和人文性的素質要求結合起來,將英語的專業性、社會性和世界性結合起來,構建全面立體的英語素質教育模式。
筆者認為大學英語的教學不能只是知識的授予,更要注重培養靈活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就必須掌握本民族文化知識,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知識,培養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人文教育提升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族群往往居住在具有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即母語文化、漢語文化和外語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融合,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人文教育引導顯得極為迫切,外語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科學的文化觀,提升學習者的人文綜合素質。
另一方面,研究者有必要對我國少數民族外語教育模式從民族政策、教材、課程組織、師資培養、語言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優化改革,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多語言跨文化人才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應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為根本目標,從融入主流漢族文化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相統一的角度對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模式進行深刻剖析總結,使我國少數民族目前教育模式的特點和問題被更加深刻地認識。
三、關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人文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外語教學須承擔的一個重要使命
習近平主席201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曾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尊重各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特歷史文化背景,支持各個民族在融入中華主流文化的過程中同時致力于傳承民族自身文化是一項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歷史使命。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使命。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語言與文化相互交織,難以切割斬斷,外語教學的過程也是文化教學、文化引導、文化理解的過程。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是簡單融入外語語言文化,而是要母語文化、漢語文化、外語文化三種文化并重,通過三種文化的對比和交流實現取長補短、發揚光大的目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繼承與發展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要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創新與繁榮就離不開多語言人才在跨文化交際領域的使用和傳播。外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文化教學,實現文化教學與工具教學的辯證統一,在語言工具教學的同時傳播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同時,通過教學使學習者將來有能力在國際交流中將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傳播和發展,通過跨文化交際使世界各國人民更加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
(二)多元一體主義: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應遵循的文化觀
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學活動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現實特征,外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習者樹立什么樣的文化觀呢?筆者認為“多元一體主義”應該是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活動應該遵循的正確文化觀。王希恩(2013)提出 “多元一體主義”更能夠體現中國的基本國情,更適合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需求,在辨證和統一上更具優越性和適用性。在我國,“多元”體現了56個民族的特色,“一體”則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活動中,要深刻認識到正是因為有了各民族文化的璀璨和繁榮發展的可持續性,才使中華民族文化具有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要通過引導教學使學習者深刻理解少數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離開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少數民族文化將會缺少發展的根基和活力,兩者之間相互依存,是永遠不可以被分割開來的。在外語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有責任向學習者介紹外語語言中所承載的文化背景,應該教育學習者客觀看待西方文化,要做到既不刻意排斥,也不盲目推崇。對于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文化我們要積極汲取和學習,但絕不能毫無原則的盲目推崇,要進行甄別和揚棄。
(三)文化差異的洞悉:強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適應性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使用者要努力排除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干擾,要用目標語的文化規則指導自己的語言產出。筆者認為“排除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干擾”這種說法并不確切,語言使用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忘記或者臨時在大腦中屏蔽掉母語和母語文化規則,相反,語言使用者在使用目標語的時候大腦中要清晰地洞察到目標語言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時刻自省自己的文化立場,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把握自己的語言規范。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學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特征,是民族文化、漢語文化、外語文化相互交融纏繞的一個文化場域,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習者深刻洞悉三種文化的差異,并強化學習者的文化適應性,即:使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在深諳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上得心應手地遵守語言規則和文化規則,在不同的場合使用恰當地語言進行交際。
四、結語
少數民族外語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教學活動中,外語教師要引導學習者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樹立多元一體主義文化觀,同時還要強化學習者的文化適應性,深刻洞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英語+X”本碩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成效:基于學生視角[J].外語界,2015(05).
[2] 劉靖.新形勢下大學英語素質教育探究[J].教育與職業,2006(36).
[3] 張彤.大學英語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辯證關系[J].西北醫學教育,2007(03).
[4] 王希恩.從多元文化主義到多元一體主義的思考[J].世界民族,2013(05):1-5.
[5] 吳鐵軍,謝利君,丁燕.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對策——基于文化互動維度的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10):245-249.
[6] 吳鐵軍,丁燕,楊彥斌.近20年來我國大學英語人文教育研究綜述——基于CNKI學術期刊的數據分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05):19-26.
[7] 閆維康,謝利君,吳鐵軍.少數民族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構建:人文素養維度[J].高教學刊,2018(19):158-161.
基金項目:文章為內蒙古自治區高校外國語言教學研究專項課題“現代技術下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YZX2019-10。
作者簡介:殷珂(1986- ),女,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