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君
學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載體,是“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具體實踐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示范者。高等職業學院由于專業設置不同,發展歷史和所處地域環境不同,校園文化建設具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就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最本質的東西。挖掘和張揚屬于自己的“個性”,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意念。校園文化是師生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種精神氛圍與物質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淀折射知識的光芒和生活的智慧,讓每個生活在其中的師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這種精神氛圍和物質環境的建造與變革,又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一文化氛圍的陶冶、引導和塑造。
一、主題與思路
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機遇,作為西北地區唯一一所林業類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我們一直致力于以“打造綠色文化,構建特色校園”為特色校園文化的主要方面,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自2006年開展的第一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以來,13年來,我們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拓寬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積極實施校園文化滲透整個育人的戰略,加快創建步伐,并扎實有效地開展系列文化教育活動。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一)熏陶于環境——加強物質文化建設
(1)校園物質文化最主要的內容莫過于環境。環境文化是體現學校風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園建筑、教學設施、文化設施、人文景觀等。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感,啟迪人的心智,鼓舞人的斗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一直按照“綠色、清雅、理性、開放、和諧”的原則建設優良的環境文化,為師生創造有利于學習、工作、生活和娛樂的優美環境。
(2)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堅持不懈地作好校園凈化、綠化、美化工作,建設園林景觀景點,鞏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成果。通過教室美化、寢室、辦公室,定期開展文明宿舍等評比活動。突出與主體專業相關的職業環境的構建,目前在教學樓、公寓樓、實訓大樓走廊設立綠色文化、汽車文化、計算機文化、旅游文化、藝術文化、建筑文化、測繪文化、會計文化、八大專業文化板塊,在主樓懸掛富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和哲理寓意名言警句。現在已經將機電工程實訓樓、環境工程實訓樓、建筑工程實訓樓實包裝成企業的“車間”,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等,使師生自覺地接受企業文化,突出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熏陶。
(3)學院規模的擴大和硬件設施的日漸完善,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成功舉辦提供了物質保障。學院現有報告廳、創業基地、插花室、各專業實訓室、畫室等硬件文化設施,以及大學生活動中心、心理輔導中心、大禮堂、形體訓練室、健身房、廣播站等學生活動場地,為藝術節的準備與開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硬件支持。
(二)濃縮于活動——用活動塑造文化,生機蓬勃
院團委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團結教育團員青年的核心作用,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路子,把團員青年的思想教育引向深入,不斷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認真落實貫徹新思想、新理念。團委以團的十八大為契機,努力營造“比、學、干、幫、超”的氛圍。結合我院共青團工作實際,在全院團學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中開展了以“爭當學習標兵”、“爭當優秀共青團員”、“爭當優秀共青團干部”和創建“五四紅旗團總支”、創建“五四紅旗團支部”活動,大力宣傳典型人物事跡和經驗,發揮典型人物的牽動和示范作用,以宣傳引導行動,形成了良好學風、校風氛圍。
(2)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成功舉辦并不斷創新“綠色激情”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同時注重校園文化的全面性與多層次性。以專業技能比賽為基礎,整合現有相近專業技能競賽活動,開展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活動,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青春點燃夢想”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使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廣為人知、深入人心。
(3)創新基層團組織活動載體,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各二級學院團總支以拓展知識、提高能力、提高素質、陶冶情操,營造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宗旨,結合本院學生特點,開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活動。經濟管理學院開展的英語口語賽大賽、企業經營實戰演練;信息工程學院舉辦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網頁設計比賽、電腦藝術設計大賽等;各二級學院舉辦了各具特色的活動,形成自身品牌,完善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體系。
(三)鍛煉于社團——以社團為后盾,持續發展
社團是很自由的學生天地,大部分由學生自發組織,充分代表了學生的愛好與心理,是學校開展 “貼近學生、主體參與、自我發展”的最好載體。它為廣大學生搭設成功的舞臺,創造成功的機會,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應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并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
我院目前共有34個學生社團,社團涵蓋面廣,學生社團類型涉及體育、藝術、文學、實踐、專業等方面,形成了總體布局協調、齊頭并進的發展局面,均衡發展、共同繁榮的社團文化為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學院結合實際情況成立 “大學生社團聯合會”,扎實開展基礎工作,強化各社團的團隊精神,明確各個社團的工作職責和宗旨,并制定了《大學生社團聯合會管理制度》,強調民主集中,強調分工不分家,加強社團之間、社團與班級之間、各社團成員之間的團結。在此基礎之上,我院團委還做了如下兩項項加強工作:
第一,結合在各校廣泛開展的德育導師制度,建立學生社團指導老師制度。即每位社團指導老師結對指導一個社團,負責結對社團的德育工作和相應專業技能、業務上的指導,并協助院團委指導社團有效地開展活動。
第二,活動是一個社團的命脈,學院除指導各社團繼續傳承原有的優秀活動、特色活動外,同時在引導上下足功夫,使原先社團自發開展的活動向多極化轉變。我院學生社團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廣受學生歡迎的傳統活動項目:如《甘林青年》文學社的交流討論會、作文大賽,電腦愛好者協會“IT文化藝術節”,愛心行動社周末支農支教、義務家教、科技下鄉、社會調查等,還有繽紛校園風箏節、周末影院等等。正是這些活動,讓社團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同時也豐富了學校的文化氛圍。實踐證明,學生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促進校園文化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社團的自我教育的功能在校園文化中凸現出來,越來越成為學生自我發展、適應競爭社會、迎接未來挑戰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