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由法哲學批判到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進行了徹底顛覆,通過更加關注現實,其市民社會理論達至哲學升華,具有空前革命性,其中關于市民社會的基礎、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市民社會的結構要素及市民社會的發展趨勢等論述都體現著唯物史觀的內蘊,市民社會是商品經濟社會、是現代化的標志,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協調者等對我們完善市場經濟、培育公民社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都具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市民社會;社會組織;人類解放
馬克思看到“德國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都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與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的弊端,轉變思路,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由此進行理論升華逐步建構起自己的整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對現實個人前提、物質生產本身、交往、分工與生產力發展、社會關系、市民社會、國家等的細致論述體現出此時馬克思對現實的高度關注與剖析,以此闡發存在于社會歷史領域的普遍歷史觀。文章主要從文本論述的角度,以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為脈絡,重點發掘其中雖為萌芽卻已具精華的唯物史觀普遍原理,并借此對當今我國的社會建設等提供一些啟發。
一、界定:馬克思的“市民社會”
西方古代的市民社會與城邦、國家混沌一體,近代在“社會契約論”背景下其指稱的是與自然狀態相對立的人類文明狀態,直至黑格爾賦予其新的規定,即有別于家庭和國家且位于兩者之間的存在空間,至此國家與市民社會區分開來,這在市民社會理論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馬克思對其有肯定也有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根據《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市民社會的相關闡釋,可以從兩個角度對其涵義進行分析理解:
第一是包涵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意義的市民社會,它構成了整個歷史的基礎。“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在這層意義上,市民社會是與不同階段生產力發展相聯系的,是作為物質交往方式和關系的總和,體現著“生產關系”的內涵;“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在這里,市民社會又作為政治國家或政治上層建筑與任何其他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對應物出現,這體現的又是“經濟基礎”的內涵。所以,綜合理解,這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市民社會,它不是指某一階段或某一時期的市民社會,而是強調其抽象、普遍的意義,即“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
第二是狹義理解上的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真正的市民社會只是隨同資產階級發展起來的”。這個市民社會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考察與界定,他以資本主義社會為個例研究,通過剖析,發現資本主義社會包含市民社會的典型特征,它們是同一社會的兩個不同層次,所以將兩者在同等意義上理解與運用。
大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也繼承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為商品經濟社會的這層意義,文本中雖然沒有明確對該點進行闡述,但“‘市民社會這一用語是在18世紀產生的,當時財產關系已經擺脫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紀的共同體”,體現出市民社會與財產關系有聯系;此外,對分工、私有制及兩者關系、單個人或單個家庭利益與互相交往的所有個人的共同利益的矛盾、貨幣等的提及與論述都在側面表明市民社會與私有制相聯系,包含生產、交換、消費等,具有商品經濟特征的本來意義。
二、啟示: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當代思考
在當今時代,“市民社會”的提法雖不再頻繁出現,但“公民社會”備受關注,兩者雖稱謂有異,但都是表明與家庭、國家相并列存在的一種組織形式,實質上還是有一定共通的,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離市民社會消亡還有一大截路程。所以,應該以市民社會理論為藍本,結合當今現實,做出一些思考。
首先,要大力推進市民社會的發展。
市民社會在其本來意義上,是一定生產力條件下社會物質生產和人們交往方式的體現,是商品經濟和私有的產物,它在我們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實質性的存在著的。我們處于一個商品經濟社會中,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目標之一,而完善的市場經濟離不開活躍而規范的市民社會。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忽視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的建設,它的繁榮可以促進民眾之間的交往,交往的普遍與深入會更加了解群眾需求,從而生產出為更大多數人所喜聞樂見、所需求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這又會極大地活躍社會主義市場,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因素。
其次,現代化需要多種社會組織的協同發展。
市民社會超出國家和民族范圍,包含一定生產力階段上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包含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一切社會組織,在一般理解上,它就是不同于公共領域的普遍利益的私人領域、非官方社會組織、政治生活之外的社會生活等,而且它與國家的分化是一種文明進展,是現代社會的必需。處于21世紀的我們繼承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還要繼續開創促進歷史發展的新文明,社會結構的分化如分工一樣,會帶來社會不同領域的專業化,這對提升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程度、促進整個文明進程都有重要意義。充滿多種多樣社會組織的現代社會,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現代性的要求與呼喚。
最后,要特別關注市民社會對利益和矛盾的調和作用。
市民社會是處于家庭與國家之間的一種存在狀態與形式,屬于非國家層面的一種組織和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越來越有意放松國家的行政力量,重視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種基層組織大量涌現,然而并沒有帶來市民社會的蓬勃發展,組織增多和市場利益原則的支配,使得各種利益群體之間及與國家普遍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也呈現凸顯之勢,“地方保護”、“群體斗爭”等問題出現。這要求我們對市民社會理論進行反向思考,不能只注重社會組織的數量,更要考慮在承認社會組織和市場發育重要性的同時,如何建設更加制度化和理性化的國家、社會,從而對私人、團體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進行一種動態的調和與化解。
三、結語:馬克思“市民社會”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階段中,對市民社會的闡述已比較豐富,但還沒有達到唯物史觀的成熟期,盡管如此,它也蘊含著豐富的唯物史觀的思想內容,進行理論考察時不能忽視市民社會理論的關鍵地位。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經過發展不斷走向成熟,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部分。它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啟發,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該看到我國“強政府弱社會”的現實狀況,要思考馬克思市民社會的理論,更加注重推進社會建設,重塑社會的主體地位,達成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均衡相處,促進社會良性有序運行;在支持社會組織多樣性、保障個人和合法團體的權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利益矛盾的調節,從而培育適合現代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公民社會”。
參考文獻
[1] 中央編譯局編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02).
[2] 張杰,羅新陽.“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流變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105-108.
[3] 孫承叔.馬克思主義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01):19-26.
[4] 劉遲,營立成.馬克思視野下的“市民社會”理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197-201.
[5] 李永忠.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三維解讀及其現實價值[J].求實,2011(05):13-16.
[6] 王巍.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市民社會理論的雙重內涵及其當代意義[J].教學與研究,2012(03):31-37.
作者簡介:張昆鵬(1988.10- ),男,漢族,河南人,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