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
摘 要: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開始著手對收復區的敵偽產業進行接收與處理。南京曾經作為首都,亦是汪偽政權的經營重心所在,國民政府自然高度重視,特成立南京市接收委員會與蘇浙皖區敵偽產業處理局駐京辦事處先后負責敵產的接收與處理事宜。但接收過程與處理方式的混亂及不公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政府當局不得不派出清查團,以圖整飭,最終卻因條件所限,草草收場。對敵偽產業的接收與處理本是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國計民生的一大機會,但國民政府前瞻不足,措置失當,為自己的敗亡埋下了毀滅的種子,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關鍵詞:戰后;南京區;敵偽企業接收;處理;清查
中圖分類號:K26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133-02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開始著手各項事業的恢復工作,其中對收復區敵偽產業的接收與處理成為首要任務。規模龐大的敵偽產業是如何接收與處理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此一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遺憾的是,對于南京地區敵偽產業的接收、處理與清查卻少有論及。南京曾為國民政府的首都,淪陷時期亦為汪偽政治權力中心,是其重點經營所在,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極具代表性。戰后,對這一地區敵偽產業的接收與處理,國民政府顯得尤為重視。通過對其研究梳理,能夠更加典型的反映戰后敵偽產業接收、處理與清查的情形及得失。
一、戰后南京區敵偽產業接收機構的演變
抗日戰爭甫一勝利,原淪陷區國民黨黨政部門先遣特派員、附近軍事部隊及所謂“地下人員”,未等最高當局發布命令,便捷足先登,自行瘋狂接收敵偽產業,南京亦不例外。為制止此等亂象,1945年8月18日,蔣介石下令由陸軍總部“指導監督并得全權處理收復區內一切黨政各事務”。9月5日,國民政府決定在陸軍總部之下,成立黨政接收計劃委員會,并令各戰區、省、市成立相應的黨政接收委員會,受中國陸軍總司令及本地區受降主官之指揮監督。9月14日,南京遵照陸總“接字第一號令”,成立南京市接收委員會,開始對南京地區的敵偽產業進行有計劃的接收。
南京市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市長馬超俊,委員由中央各機構之代表或地方有關之機構主管官員擔任。其下設秘書處和七個組,分別負責總務、黨務、財經、公安、交通等調查接收事項。由于接收委員多達四十余人,且分別代表中央及地方不同部門的利益,因此在接收過程中,往往彼此爭論不休,杯葛不斷。有的甚至繞過市接收委員會,獨自強行接收,這就嚴重阻礙了接收工作的正常進行。
為改變接收工作混亂不堪、政出多門弊端,1945年10月下旬,國民政府復又成立“行政院收復區全國性事業接收委員會”,并于各重要區域設立敵偽產業處理局,統一辦理敵偽產業接收事宜,原有接收機關則一律撤銷。此后,蘇浙皖區敵偽產業處理局駐京辦事處成立,由高■任主任,統一負責南京地區的接收工作。
駐京辦事處成立后,首先對各機關洽辦再接收事宜,其次則聯絡軍警憲特等部門共同查緝遺漏財產,并獎勵人民密告;再次以各機關以前接收之各項財產,未能合理運用,乃又從事于原始接收證件之搜集,但鮮有全部移交者。之后,在清查團的協助下,才有大批敵偽產業予以接收。
二、接收敵偽產業的種類與處理方式
1.接收種類。接收的敵偽產業種類繁多,難以盡舉,但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是房地產。南京市敵偽房地產,大部分被市政府先行接收,少數則為各機關接收占用。駐京辦事處成立后,才分別洽請移交。最終共接收房屋612幢,教育文化機關建筑5幢。二是家具。接收敵偽家具及雜物共65 515件,內計市政府集中日僑私有物品、由房屋業主代為收管者、各機關接收后暫代保管者及德僑家具。三是工商企業。接收敵偽工商企業共46家,其中機械工業16家,化學工業18家,糧食工業5家,煙草工業1家,印刷工業1家,其他工業5家。四是農林牧漁。計農場2處,魚池6口,洲田若干。五是交通工具。接收陸上交通工具包括各種車輛77部,水上交通工具含各式船舶333艘,約載重7萬余噸。六是物資。接收之物資,包括燃料、糧食及包裝盛器等,數量頗多。七是金銀貨幣。接收之金銀貨幣,均解存中央銀行接收敵偽現金專戶,至于各項有價證券如偽銀行之支票、本票等,則送交財政部清理偽中央儲備銀行總處進行清理。將接收金銀折合法幣,總計約1億7千余萬元。
2.處理方式。關于處理方式,約可分為下列諸端:一是撥交政府機關。此項敵偽產業以工廠、物資、交通工具為最多,如撥交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者,就有東和制革廠、晃明鐵工廠、酒精廠等6家企業。二是發還原業主。此項敵偽產業以房地產為多,家具雜物次之。敵偽在南京占用民房,僅屬普通修繕者有903幢,未經修補者873幢,共計1 776幢,經向地政及工務機關查核屬實,已予無償發還。三是標售或價讓。此項敵產以物資為大宗,家具次之。如物資委托中央信托局南京分局公開標售,前后共18此,變價法幣計2 548 591 089.20元;家具則公開標售15次,計售出19 060件,收入法幣95 202 860.82元;價讓各機關19 853件,收入89 422 788.00元。四是運用。所謂運用,即在不損壞原財產價值情況下,加以合理處置。此項敵產大都為房地產,尚有少數倉庫、碼頭及工廠。在國民政府復員還都期間,房荒現象日益嚴重,蘇浙皖敵偽產業處理局駐京辦事處則將接管的房屋,分別性質,分交運用,以濟急需。
三、對接收、處理敵偽產業的清查
由于接收、處理敵偽產業亂象頻發,徇私舞弊、中飽私囊等現象不斷,引起社會各界強烈不滿。因此,喻之為“五子登科”者有之,“三洋開泰”者亦有之。這就令政府當局不得不有所警覺。
1946年3月1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第六屆二次全會上,就有68名委員聯名提出議案,要求派員分赴各地清查接收敵偽物資真相。他們認為,接收敵偽產業,措置未周,損耗至多,國內國外,均表不滿。究竟各地敵偽點交之工廠、原料及其他物資,確數如何?接收后如何處理?走漏及損失者若干?有無迅速補救辦法?凡此均與民生國計及國民黨信譽有重大關系,應由監察委員會選定委員,會同監察院,分赴滬、寧、漢、平、津等地,徹底清查以明真相。
面對此等局面,蔣介石也深表憂慮。在其直接指示下,1946年6月,“接收處理敵偽物資清查團”成立,并將全國劃分為七個清查區,開始了清查工作。
南京區由蘇浙皖區清查團第二組負責,組長為范予遂。另有委員2人,干事1人,并聘請省市參議會委員2人,就地調用干事3人。為求清查工作切合實際起見,小組決定以正面清查與側面清查兩種方式進行。即:向市接收委員會索取發給各接收機關接收證、登記簿,查考接收機關;以敵偽產業處理局為清查起點,層溯至原始接收機關,取得原始清冊,照其移交情形核對接收物資;分函有關機關,供給資料;發表接受告密信息。
但清查工作之艱難,遠超清查小組的預料,絕大部分接收單位都以種種理由敷衍應付甚至抗拒清查。比如,原始清冊為敵偽直接移交最精確之財產目錄,因此小組自開始工作,就分函各接收機關,繳送原始清冊。但自動前來繳送者,僅財政部前京滬區特派員辦事處一單位,其余各接收機關,經再三催函,繳送者仍少,最終不得不經蔣介石批示施壓,才大部呈繳。至于密告案件,則大多皆空洞不舉事實,不具姓名住址,或捏造姓名、虛載地址。且有因私人恩怨,借機報復者,致令調查時,難于著手。
由于得不到接收單位的有力配合,再加清查小組人力不足,時間有限,最終清查工作只好草草收場。
四、結語
1946年12月底,蘇浙皖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奉命撤銷,駐京辦事處也隨之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南京市接收委員會與蘇浙皖區敵偽產業處理局駐京辦事處遵照政府當局的指示,基本完成了敵偽產業的接收與處理任務。但由于國民政府缺乏頂層設計,在接收之前缺乏精心準備,接收之后又缺少通盤考慮,致使接收過程亂象頻出。即使作為首都南京,很多敵偽產業也是出現“一接再接,甚至三接四接”“其流弊所至,行如一洗再洗,如梳如篦”的混亂局面。對敵偽產業的處理亦缺乏制度約束和有效監督,大量物資被中飽私囊,肆意揮霍,造成了國家財政的巨大損失,南京只是全國敵偽產業接收與處理的一個縮影。
雖然政府當局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派出了清查團,力圖遏制亂象,挽回聲譽,但由于人手少、任務重、時間急,再加上接收機關的暗中阻撓,清查工作幾乎沒有取得太大實效,清查的目的亦未達到。
對敵偽產業的接收與處理本是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國計民生的一大機會,但國民政府前瞻不足,措置失當,不僅沒有利用接收的敵偽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在接收處理過程中表現出的貪腐與不公還引發了民眾的強烈不滿,為自己的敗亡埋下了毀滅的種子,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參考文獻:
[1]?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國民政府戰后處理日偽敵產文獻匯編[G].2010-03.
[2]? 接收處理敵偽物資工作清查團.接收處理敵偽物資清查團工作總結報告[R].1947.
[3]? 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7編《戰后中國》[M].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81.
[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南京國民政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5]?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Z].1974.
[6]? 邵毓麟.勝利前后[M].臺北: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7]?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后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M].福州:東大圖書公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