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旺
摘 要:當某地域的社會秩序發生劇烈變化時,那么該地域的各種藝術形式及內容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延安地區新秧歌藝術的形成就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化之下,實現了其審時度勢的具體選擇與重構,成為當時民眾集體意識與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對當今民間舞蹈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后來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關鍵詞:延安秧歌運動;文化藝術;民間舞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千千萬萬名熱血青年,沖破重重阻礙,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澤東在延安的楊家嶺親自主持召開了由一百多名文藝干部參加組織成的文藝座談會,毛主席在這次座談會上發表了結論性講話,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當時文藝工作的發展方向。在《講話》中,毛主席指出文藝工作的中心問題-----“文藝為什么人?和文藝怎么為人?”沒有解決!《講話》確立了文藝工農兵對文藝創作的發展方向,為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延安新秧歌運動興起的背景
從國內形勢來看,1939年下半年,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延安成了比較穩定的后方,許多愛國知識分子及文藝工作者紛紛來到延安,在延安成立了許多劇團。1942年底,延安地區舉行擁軍愛民活動,在《講話》精神的鼓舞下以及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指導下,革命邊區的文藝工作空前活躍,掀起了一場向民間藝術學習的熱潮。其中,魯迅藝術文學院首先組建了第一支新秧歌隊——由部分小同志、勤雜人員以及小部分演員組成,他們走向街頭。
從藝術樣式本身來看,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更是黃土高原上一塊秧歌的熱土。這里的人民每逢節日或婚喪嫁娶之時,都要以民間舞蹈的形式來表達和宣泄他們內心的情感。于是就有了“秧歌”、“腰鼓”、“高蹺”等民間舞蹈,其中“秧歌”最為盛行。“秧歌”是一種民間農民的藝術樣式,它表現的內容、人物、情節等都是農民們所熟悉的生活語匯。在表演時,有很多夸張色彩。比如穿著古裝的公主與公子、穿戴各種服飾的梁山英雄、裝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白骨精等傳說人物,以及在村莊里那些引人逗笑的傻小子、丑婆娘……舞蹈中時常出現詼諧風趣、打情罵俏、男女嬉戲的場面。當時秧歌中夾有表現男女調情和丑化勞動人民的內容,因此又被老百姓稱為“騷情秧歌”、“溜溝子秧歌”。正是因為各類文藝工作者紛紛前來,加之他們深入農村、部隊,熟悉百姓生活,探索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進行反復創作以及文藝座談會上毛主席指明了今后文藝道路的發展方向,所以就在這片熱土上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散發春天氣息的革命文藝運動------延安秧歌運動!
二、延安新秧歌運動的內容形式
隨著整風運動的不斷深入,許多藝術家們開始放下架子,自覺加入新秧歌運動。其中被譽為“新中國的文藝搖籃”的“魯藝”,培養了一大批革命文藝骨干和新中國文藝事業的開拓者與領路人,為我國革命藝術的發展和新中國早期藝術浪潮的形成做出了令人驚嘆的貢獻。
據《延安文藝運動紀盛》中記載,新秧歌劇共有190部左右。并根據秧歌劇的內容對其進行詳細分類:
(一)以生產勞動為內容的新秧歌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革命邊區為了克服經濟生活的困難,重視并開展生產勞動,將農業置于首位,因此創作了以生產勞動為內容的秧歌劇 《兄妹開荒》、《一朵紅花》、《豐收舞》、《四季生產舞》、《生產舞》……主要表現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生產勞作和積極勞動。《生產舞》
(二)以軍民團結為內容的新秧歌
軍民團結這一主題是新秧歌獨有的,工農紅軍意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密切聯系群眾,軍民團結友好,因此創作了以軍民關系為題的秧歌劇《擁軍花鼓》、《牛永貴掛彩》、《紅布條》、《大家好》、《挑花藍》、《南泥灣》……主要表現工農紅軍與人民群眾之間友好團結的親密關系。
(三)以學習文化、消除迷信為內容的新秧歌
新秧歌的特質是為政治活動服務,秧歌劇中加入民眾的政治生活內容,改變了以往秧歌遠離政治的局面,并且當時革命邊區開展選舉運動、反對迷信、減租減息運動,創作了《破除迷信》、《減租》……主要表現新秧歌的教化功能。
(四)以新型家庭關系為內容的新秧歌
秧歌本身就是一種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活動,來源于民間,主要反映百姓生活中的瑣事,新秧歌中也以家庭關系為題材創作了秧歌劇《十二把鐮刀》、《夫妻識字》、《買賣婚姻》、《妯娌要和》……主要表現新型的夫妻關系以及新型的家庭關系。
(五)以改邪歸正為內容放入新秧歌
新秧歌揚棄了舊秧歌中不健康的元素,并把那些不健康的元素剔除,傳遞的是正面力量,比如《小姑賢》……
(六)以革命斗爭為內容的新秧歌
新秧歌還以反映革命斗爭為題材,舞姿雄壯威武,節奏強烈鮮明,堅定了戰士們抗戰必勝的信心,因而創作了《勝利鼓舞》……主要表現鼓舞戰士們士氣,以及對戰爭勝利充滿信心。
三、延安新秧歌運動的當下思考
(一)延安秧歌運動確立了民間舞蹈在當代舞蹈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民間舞是中國傳統舞蹈的母親,養育著中國舞蹈。”在新秧歌運動時期,許許多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民間,熟悉百姓生活,探索新的文藝形式,出現大規模的民間舞蹈采風和學習熱潮,隨之進行反復創作,因而使中國近代舞蹈開始踏上了學習民間舞蹈元素的運動軌跡。正是緣于新秧歌運動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文藝工作者對民間舞蹈進行梳理和整合,創作了一大批民間舞蹈作品,民間舞蹈得到高度重視和發展。如今民間舞蹈在整個舞蹈藝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著人民大眾的審美取向。
(二)延安秧歌運動為當代舞蹈工作者研究民間舞蹈文化提供理論指導
如今的舞臺和課堂上,民間舞蹈的表演和展示都受到新秧歌運動的啟示。舞蹈工作者們以延安秧歌運動當時的民間舞蹈作品為素材指導,對其進行提煉、整合、加工與創造,最終在課堂和舞臺上,出現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作品和組合,并且最后呈現給欣賞者和觀眾。因而,在客觀上推動了舞蹈事業的發展,尤其使民間舞蹈文化散發出新的光彩。
(三)延安秧歌運動促進了當代民間舞蹈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新秧歌運動期間,文藝工作者們繼承和發展了優秀的民間舞蹈元素,使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舞蹈工作者們在繼承傳統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促進了我國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推動了民間舞蹈藝術的多元化發展,為當代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新的活力源泉!2018年12月底,我作為觀眾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劇院觀看了舞劇《原風》,令我大吃一驚的是,在最后一幕,80歲的喬老師拿起手絹,自如起舞,全場一下子就響起了持久不斷的掌聲,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原風》是以八十歲的喬梁老師為原型,講述了喬老師從自幼學舞到傳承老師的秧歌并進行創新發展的故事。喬老師跳了幾十年的秧歌,也教了幾十年的秧歌。她傾盡自己的一生,始終堅持著對民間舞蹈藝術的執著追求,書寫著民間舞蹈藝術的輝煌篇章。
但不可否認的是,延安秧歌運動在對舊秧歌的建構和改造中,忽視了民間文藝自身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屬性。在新秧歌運動中,民間舞蹈藝術更多地是為當時的政治任務服務的,并不是純粹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秧歌成為了一種政治視野下的宣傳工具,忽視了藝術本身具有的審美性特點。倘若不滿足于欣賞者審美的需要,只是為政治任務服務,那么民間舞蹈就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價值。在延安秧歌運動中,傳統民間秧歌中不健康的元素被剔除,而強制性的注入革命現實主義的題材,這樣“最純粹的”、“最本源的”民間文藝就受到了沖擊和影響,因此民間舞蹈的“真面目”就會逐漸消亡。吳曉邦先生曾言:“我在延安停留期間,卻沒有一次機會見到民間原有的秧歌舞表演,這使我感到遺憾。”
在當今的社會思潮中,我們或許經常會聽到“非遺”一詞,當然中國當代民間舞蹈隨時都可能面臨這個處境,因為當下我們并沒有完全意識到其文化價值和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有意義東西。我們必須清醒的意識到:民間舞源自民間,源自億萬萬的人民群眾,而我們對其最最正確的態度就是,必須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間舞蹈文化,看清中國民間舞蹈的真實面貌,將“本源的”、“真實的”民間舞蹈元素努力傳承下去,并非通過編導融合自己的思想和感性認識,舍棄傳統文化,創作出“偽民間舞蹈作品”,并將傳統民間舞蹈代替,那么真正的中國民間舞蹈就會成為“犧牲品”,成為“過去”!我們更應該為那些行走在文化傳承道路上的人們鼓掌,向那些堅守傳統文化的老藝術家們致敬,向他們看齊,向他們學習,不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四、結語
延安秧歌運動,是文藝工作者們在思想領域上一次帶有根本性轉變的革命。這次革命通過對優秀傳統民間舞蹈元素的繼承與吸收,再加上結合社會現實和群眾生活進行改革與創新,奠定了民間舞蹈在當代舞蹈藝術中的重要地位,為當下民間舞蹈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當代舞蹈工作者研究民間舞蹈文化提供理論依據,也為當下民間舞蹈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當下的民間舞蹈創作中,我們既要結合當今時代的潮流,不斷創新,又要遵守藝術自身的本質規律和特性,滿足欣賞者的客觀需要。我們要結合當下客觀實際,更好地發揮民間舞蹈藝術,愿我國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