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一例心理危機個案,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特點、成因、解決對策。認為健全、高效和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應該是在家庭與學校相互配合,協同育人下才能高質量完成。
關鍵詞:協同教育理論;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以往被忽略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被社會意識到。受到社會生活節奏、個人生活閱歷、互聯網等影響,心理健康帶來的巨大影響,大學這座象牙塔也無法置身事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危機處理的重要環節。而此類危機事件,不同于以往惡性事件,它需要在合法與情感、個體問題解決和社會期待間尋求一種妥當的解決途徑。其中,家校合作是心理危機事件迅速、內隱、順利處理的重要力量。
德國哈肯創立“協同學”,也叫“協同論”,指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最終達到協同效應,即是系統的內部各個要素之間達到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從而達到平衡狀態。
南國農在協同學基礎上,提出協同教育理論。指影響學生教育的三個子系統:學校、家庭、社會間實現信息的互通互動,通過系統的相互協同作用,產生“1+1>2”的教育合力。
一、學生心理問題的典型案例及問題概述
(一)案例概述
今年入學的新生小雨在入學后的第一個周末深夜走失。后來在同學的幫助下,回到宿舍。無故的將送她回校的同學罵了一頓。這是第一次注意到這位學生。而在隨后的軍訓中,因為遲到不服教官批評,現場和教官爭吵,使得牽連整個系部受到懲罰。
隨后宿舍同學反映,小雨晚上會很晚睡,會吵到室友。有時候會是凌晨三點多還在洗澡,或者半夜會塞著耳線聽歌,聽著就跟著唱起來。上課存在遲到早退的情況,上課經常性坐在后面,戴耳線聽歌。小雨在該生宿舍陽臺的墻上涂畫,出現虛擬人名和同學名字。
情緒變化大,會突然間發脾氣。在一次走訪交談中,也有高年級學生反映過類似情況。
家長眼中的小雨聽話,學習認真,高中老師評價高。這樣的評價同我們接觸后的感覺大相徑庭 。期間,學生與心理輔導老師有過一次30分鐘的約談,中心老師反映學生自稱用過類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但家長在我們多次的聯系中矢口否認。
隨著小雨半夜起來洗刷、唱歌、活動次數的增多,小雨干擾其他室友正常作息情況日益嚴重,小雨和室友爭吵次數增加,宿舍矛盾激發,以及小雨室友向我們強烈要求,或搬離原來宿舍或勸小雨搬離。小雨與室友關系越加敵對不滿。
(二)問題概述
新生剛剛從全封閉的高考應試中走出來,大多數是第一次離家。升學壓力消失后,進入大學新環境生活。新生入學階段學習和生活適應性問題凸現。案例中小雨,出現的是校園生活的不適應。
本案例的難度,一方面,在于小雨反乎正常的行為表現,經學校和家庭多次教育無效。另一方面,在于我們根據學生情況建議休學,而家長開起初不同意休學。從學生的狀態,一個是小雨與室友的人際交流有危機。再是學生個人安全意識薄弱,多次夜晚獨自回校區且有過迷路的事實。三是學生多次存在遲到早退,上課不認真聽講等情況,能否順利達到畢業的基本條件,我們存有疑惑。而學生家長或因面子問題和害怕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不同意辦理休學。
我們站在家長和學生角度,分析其中利弊,動之以理,曉之以情。讓家長和學生了解到休學對于調養適應狀態更有幫助。家長起初帶孩子去醫院做器質性檢查,并無異議。在很多人觀念中,器質性病變屬于病,精神和心理問題不屬于病。隨后經專業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躁郁癥,是一種躁狂與抑郁交替發作的嚴重類精神疾病。兼有躁狂狀態和抑郁狀態兩種主要表現,兩種狀態交替發作。
二、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
(一)問題處理的被動性。存在心理問題的個案,因校方不具備心理診斷的資質。家長又因為面子和子女就學等原因,即便知道其中實情,也不愿意主動坦露實情。如果存在明顯的違反校規的外顯性行為,可通過校紀校規來處理。但無論哪種情況,客觀上,問題處理存在一定被動性。
(二)問題爆發的突然性。其實,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只要細心觀察,是能夠及早發現異常。突然性只是不知道何時就發生相關突發事件。
(三)問題來源的長期性。學生涉世不深,除了學校生活,幾乎全部都是家庭生活。原生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家庭人際關系、父母行為風格等等家庭的因素,對個人成長的影響至關重要。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經年累月的家庭生活。原生家庭的情況得不到改變,心理問題的根源就無法更正。反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錯綜復雜。社會因素,風俗習慣、道德觀、社會思潮、價值觀以潛移默化的特點影響著個體的觀念、動機、興趣、態度等。
家庭因素,是大學生上學前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結構完整的學生,心理問題較少;父母教養方式影響著個體性格養成、成敗歸因、行為方式等;溫馨、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圍與個體心理健康存在正相關關系。
生理因素,可能是先天的遺傳因素(興奮過度、注意力不集中、癔病等),也可能是后天的生理疾病(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導致的器質性心理障礙)。
四、解決對策
(一)走訪各方,了解情況
學生矛盾,經常是各執一詞。室友一致反映小雨經常吵到他們休息。隔壁宿舍同學也是傾向于室友的立場。了解的情況后,大概還原事件的客觀過程。通過室友、同班同學、班干部多方了解事件的經過,較為客觀了解原委,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二)尋求幫助,多方合力
期間,向心理咨詢中心等相關單位尋求幫助。如學生宿舍調換、心理咨詢、請假等。以換位思考,爭取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合力,比較妥當處理事件。通過班干部、班主任、輔導員等多方力量,密切了解學生動態和行蹤。整合力量,共同協商,群策群力。經過多方合力,全方位的出擊,使在處理事件中轉被動為主動。
(三)換位思考,溫和溝通
家長起初不能接受休學。家長顧慮在于,一是孩子休學會不會影響到將來畢業。二是沒有面子,休學在家會被人“說三道四”。同家長和學生溝通過程中,站在家庭角度分析利弊。不僅是讓學生家長明白其中的利弊和接受我們的建議,更能讓家長和學生理解到其中深深的關懷。教育中的人性關懷是教育閃光點,家長最終同意休學之際依舊滿懷感恩之情。
(四)關注周圍,做好善后
關注學生室友的心理狀態,室友們在兩個月時間里,因為宿舍矛盾和睡眠問題,情緒低落。做好傾聽和疏導,傾訴本身也是一種心理疏導,安撫學生情緒。鼓勵學生通過個別談心讓她們哭訴各種的不滿、委屈、憤怒,宣泄她們的情緒。動員她們去做心理咨詢。
五、學生危機事件處理的思考
(一)關注學生——學生成長檔案袋
學生成長檔案袋是學生過程性評價的一種質性評價方法。檔案袋中存放的可以是成績單、學生獲獎新聞、學生作業、學生日常情況記錄表、自我評價和反思等有關學生情況的內容都可以放入。廣義來講,檔案袋可以不是一個紙質的檔案袋,可以是箱子、抽屜、甚至是電腦上的一個文件夾。檔案袋中及時記錄學生的情況,能客觀反映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狀態,折射學生的價值取向,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為學校開展人才培養和教師教育培養提供了有力依據。有助于家長熟悉子女情況,理解校方工作,為開展家校合作提供客觀物質基礎。
(二)雙向溝通——“互聯網+家校溝通”
信息時代帶來的變革持續而深遠。“互聯網+家校溝通”是長效的家校溝通交流雙向反饋機制。(1)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傳統面對面的家長會幾乎不可能實現。(2)互聯網以其高效、低廉、突破時空限制,成為家校溝通載體的重要原因。(3)互聯網使得一對一個別化的交流成為可能。
(三)積極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測,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發現問題學生,有針對性進行干預。
開展群眾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講座、交流會、心理類社團活動、心理健康情景劇、開設全校性公共課,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基本知識。
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組。從相關專業或者學生干部中選擇一批素質較好的學生,定期開展危機干預培訓機制培訓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用于輔助指導對應班級開展心理健康活動。
(三)建立健全高校與社會聯動的網絡管理工作機制
及時與專業心理和精神衛生機構交流,學習最新相關知識和技能。聯合開展心理健康排查。建立學校——醫院無縫銜接的醫療就醫機制。
六、啟示
(一)面對學生的危機事件一定高度重視,時時關注,積極掌握主動權。學生危機無小事,防范于未然。
(二)做好記錄和事件跟進。把與學生相關的信息收集好,做好記錄,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
(三)問題學生的出現,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妥善處理相關事件需要家庭力量的支持。
(四)處理“問題學生”事件,重點在學生本身,難點在周遭相關人員。本案例,小雨是“主角”,受到影響的還有她的室友。室友在小雨每次影響夜間睡眠后,情緒低落,與小雨敵對,對抗情況感覺,不利于事態控制。相關涉及學生的家長也密切關注事件的發展。
學生事件處理,不僅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既要動員相關方進行合作,往理性、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目標走,又要做到符合法律法規。心理健康常學常新、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唐文琴.協同教育視角下中國家校關系的失衡與反思[D].西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林樹集(1990- ),男,廣東揭陽人,韓山師范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