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青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共青團要大力促進青年發展,把堅持服務青年工作作為生命線,主要職能是突出維護青少年發展權重要性。同時提出“推動完善政府購買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機制,把資源向基層傾斜”這一要求。這體現在共青團工作中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文章通過描述當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結合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理念以及方法,結合三大工作手法,探討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途徑,從而更好實現構建高校服務型團建。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工作;高校共青團;團組織
一、當前高校團組織建設的問題及挑戰
(一)現實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
在新的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和個性特征的前提下,加強引導,由單一灌輸轉變為雙向溝通。在當前高校團組織工作中,往往會發現容易走進“轟動效應強,持久效果不足”、“上面熱熱鬧鬧,下面冷冷清清”、“表層性活動多,深層性活動少”的怪圈。為減少這種工作怪圈,這就需要團組織把握當今時代脈搏、不斷深化對青年發展的認識。
(2)虛擬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
青少年社會化不足導致了青少年對現實中的集體生活缺乏歸屬感,影響了對共青團組織模式的認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新聞首頁、熱點視頻、朋友圈中看到一些負面新聞,比如高中少年錘死雙親,丈夫為騙保借出國旅游為名殺死結發妻子等等,而這些大部分都是有悖于我們日常所教導的倫理道德、核心價值觀。
(3)青少年權益維護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作為新世紀的網絡原住民,酷愛網絡游戲的他們將網絡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這恰恰給某些不良網絡游戲可乘之機。只要我們留心觀察,不難發現,互聯網世界無規則、無秩序越來越明顯,它容易變成一個充斥爾虞我詐和攻擊報復的空間,比如一些網站未經授權,通過竊取機密、盜用他人銀行賬戶等方式牟取利益,毋庸置疑,他們有時無法拒絕這些弊端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高等教育的改革對共青團工作組織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高校共青團建設的外部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高等教育面臨大眾化和教育體制改革。面臨這些新變化和新趨勢,如何用科學發展觀統籌高校共青團工作?如何逐步完善平時注重的素質拓展工作并將其提升到職能建設的層次上?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成才需求呈現多樣化,團組織主導的人才教育模式如何應對種種挑戰?面對這些新要求,高校團組織必須積極探求以青年發展為中心,適應青年成才多樣化需求的新的人才教育模式。
二、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理念及方法
(一)定義
按照一般對生理年齡階段劃分,人的一生一般包括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這四個階段。按照共青團的規定,14一30歲為青少年年齡范疇。而對于大學生總體情況來說,大學生階段就是青少年階段。俗話說,“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自然擔當起民族和國家的希望,未來建設祖國大任。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定義可以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狹義上定義為一種事后補救性工作,特別關注發展發生偏差的青少年,為了糾正青少年發展偏差、促成健康成長,社會工作者會嘗試通過多種服務手段達到目的。廣義上將所有青少年定為服務對象,它的內容包括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方方面面。其主要目的一般分為三個方面:促進青少年發展;防范危害青少年發展因素;協助青少年處理在成長和社會適應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按照陸士楨的定義,青少年社會工作是一種服務活動和服務過程。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在專業的價值觀指導下,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動機需求、興趣愛好,來幫助其解決、克服問題并實現恢復功能和獲得全面發展。
(二)青少年社會工作相關理念
(1)賦權理念
賦權理念又稱增能理論,這種理論不力求把服務對象提升到專業水平,也不引導其達到專業人員事先為其設定好的目標。運用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賦權理念在實際服務中更加注重青少年自信心及滋生能力的提升 ,承認其長處和優勢。認為青少年弱勢群體是被去權的 ,他們需要在個人、群體和社區等層面實現增能。
(2)助人自助理念
助人自助理念可以說是社會工作中的基本理念,在概念上可以將它劃分為“助人”和“自助”兩個部分。當服務對象遇到困難時(這種困難可以來自個人自身、家庭、所在社區等多個層面),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方法向其提供服務和支援,這就是理念中的“助人”。社會工作者不僅僅提供服務,通過整合相關社會資源,挖掘服務對象潛能,幫助受助者實現“自救、自助、自強和自立”,這就是理念中的“自助”。
(3)生態系統理論
人處在生活環境之中,是由各種功能上相互依賴的元素組成,生態系統理論認為這些互相依賴的元素構成一個系統整體。人作為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為什么會產生問題?因為各個元素之間無法有效配合,導致這個系統中平衡體系遭到破壞。
那么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當這一系列的微觀、中觀、宏觀系統平衡遭到破壞時,恢復子系統的平衡,并促使其更好的發揮功能,有效配合。
三、青少年社會工作如何介入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
(一)介入應遵循的原則
(1)個體需要為本原則
建設高校基層服務型團組織,立足于青年學生的根本需求。有時在工作中,往往側重于黨政中心工作,這種情況下有時會忽視青年學生需要這個工作基本落腳點。因此在服務型團組織建設中,需要更加突出青年群體的基本需要,從青年學生的需求出發,從而在今后的服務中依據需求層次、輕重緩急,更好的尊重與接納學生 。
(2)尊重發展原則
青少年群體在進入大學階段,具備一定的發展階段特征。他們需要獲得肯定與尊重,獲得自我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就需要在具體工作中肯定他們的自我價值和優勢,幫助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側重問題青年,出現問題時才想到進行補救性和救助性服務,但服務型團組織需要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要努力成為青年學生的服務提供者、資源整合者、組織增能者、政策倡導者,滿足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增進青年學生的社會福祉。
(3)資源整合原則
長期以來,共青團組織在多年實踐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從校團委、到二級學院團委,再到班級團支部,一些列的工作流程已經具備自身模式。但這往往容易形成一種上情下達的工作模式。面對新形勢,在團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對今后共青團工作的新要求,共青團要不斷創新,服務方法、主體和內容等方面進行資源整合。
(二)介入方法
(1)借鑒個案工作開展個體服務
青少年個案工作是指通過一對一的方法對青少年提供服務,通常以青少年個體及其涉及的家庭為服務對象。在我國高校,普遍有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咨詢室為青年學生提供幫助與服務,其與個案工作中對服務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幫助有類似之處,但卻可以彌補心理輔導缺乏的建構恢復社會支持網絡等功能。
(2)借鑒小組工作開展團體輔導
互助,作為青少年小組工作的核心價值,主要是通過幫助組員建立合作關系,制定共同目標、實現共同目標和小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讓組員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團組織開展服務工作時,可以結合小組共性易產生共鳴的原則,建立同輩、同類的群體小組,比如針對社會化功能的成長小組、新生適應能力建設小組、同類型興趣小組等;也可以依據組員性質不同,建立互助小組,比如學業互助小組、就業互助小組等等。這些小組從前期的了解需求、招募組員、設計小組活動 ,到中期的小組構建 、團隊融合、小組活動開展 ,再到后期的結案與評估 、群體服務活動的操作都需要團干部借鑒小組工作方法進行安排。
(3)整合社區資源開展社區服務工作
區別于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青少年社區工作側重于將青年學生納入到社區居民中,將青年學生視為社區的一份子,強調參與和實踐。每一個大學校區都依托于一個社區存在,這些社區可能在市區、也可能在郊區。青少年社區工作有利于青年學生參與實踐,在參與和社會實踐中實現教育的功能。通過社區服務、社區自決、社區決策參與、社區照顧、社區資源整合等方式,讓青年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
(4)強化服務評估,注重服務質量
一般而言,服務開展之后,科學有效的服務評估有利于增強服務的專業性和威信力。團組織的評估往往側重于績效考核,這種偏公對公和行政色彩的考核,往往容易造成團組織為應對考核評估而注重短期效果。服務型團組主的評估應更加注重評估方式的多樣性、科學性和青年大眾為主的評估內容。在評估方式上,既可以采取問卷調查、隨機調查的定量評估,也可以采取隨機訪談、“用戶體驗”分享、觀察等方式收集學生參與信息納入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 鐘宇慧.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與社會工作的互構——基于廣東省97所高校團組織的調查[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5).
作者簡介:宋蒙(1990.08- ),女,漢族,江西新余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